2020年我國高粱市場與產業調查分析報告

高粱是全球第五大糧食作物,也是我國重要的雜糧作物。目前主要分佈在東北、華北、西南三大主產區,是當地的主要經濟來源,高粱產業發展對當地的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高粱種植面積和產量增長較快,新育優質品種逐漸取代傳統品種,產區分佈集中、產業集中度逐步提高,輕簡栽培技術促進了規模化生產;消費以釀造為主,消費需求增加、消費量平穩增長;加工用量佔比較高,區域內、外流通並存,流通模式多樣;國產高粱價格呈增長趨勢,國外進口高粱價格波動較大;種植效益總體呈上升趨勢;高粱進口量呈先增後降趨勢。預計2020年高粱種植面積、產量穩中有升,消費由釀造為主向多用途轉變,國產高粱價格小幅上揚,進口高粱價格趨於穩定。


一、高粱產業發展現狀


2020年我國高粱市場與產業調查分析報告


(一)生產


1.種植面積、單產和總產增長較快。統計數據顯示,2009-2018年,全國高粱種植面積由732.2萬畝增長至928.1萬畝,增長26.8%;總產由150.3萬噸增長至290.9萬噸,增長93.5%;單產由205.3千克/畝增長至313.5千克/畝,增長52.7%。


2.品種類型多樣、更新速度加快。高粱品種類型多樣,有釀造、飼用、食用、能源、帚用等類型。新育高粱品種由於矮稈、澱粉含量高、高產、適合機械化收穫,品種更新速度加快,生產上傳統品種正在被新育優質品種所取代。2018年高粱育成品種佔總推廣品種面積的91.4%,新育成品種佔推廣面積的54%,年推廣面積10萬畝以上品種21個,其中新育品種有17個。


3.產區分佈集中、產業集中度逐步提高。

高粱主要有東北、華北、西南三大主產區,其中,東北(遼寧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華北(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和河南省)主要是粳高粱生產區,種植面積600萬畝左右;西南主產區(四川省、貴州省和重慶市)主要是糯高粱產區,近年來,在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等知名酒企的拉動下,迅猛發展,種植面積發展到300萬畝左右,佔全國種植面積比重從2.5%發展到29.6%。中國高粱三大主產區生產集中度進一步增加,種植面積從佔全國58.3%增至目前的88.2%。


4.高粱輕簡栽培技術促進了規模化生產。國家穀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以矮稈、適合機械化收穫品種培育為核心,配套農機具,集成了“矮稈品種降株高、寬行縮距促通透、單粒點播免間苗、機械收穫免人工”高粱機械化輕簡生產技術,每畝節約人工4-6個,每畝節本增效200元以上,促進了高粱生產從傳統向現代化轉變。東北、華北平原區以規模化生產為主,約3萬戶種植面積在100-500畝之間;西南、西北丘陵山區約30萬戶種植面積在3-10畝之間。


(二)消費


1.消費用途多樣、以釀造為主。高梁富含多酚、粗纖維、煙酸、生物素等營養成分。國產高粱中釀造高粱佔總產量的80%,糧食及種子佔10%,飼料佔5%,帚用、工藝品等其他用途佔5%;進口的高粱80%用於飼料。


2.消費需求增加、消費量平穩增長。我國高粱主要用於釀造優質白酒。近年來,在消費需求帶動下,我國白酒行業經歷了產業轉型升級,白酒行業CR4(市場份額前四名集中度)由14.39%(2008年)提高到27.86%(2018年),品牌白酒企業對高粱需求旺盛,國產高粱消費近10年增加90%。


(三)加工流通


1.加工用途多樣,用量佔比較高。

高粱加工用途廣泛,加工用量佔比高達85%以上,加工類型主要有:一是釀造,其中80%為釀造白酒,20%用於釀造食醋;二是飼料,進口高粱80%用於飼料,利用甜高粱秸稈加工青貯飼料也是發展趨勢;三是食用,主要是高粱麵包、高粱甜點、高粱膨化食品等;四是深加工,主要是提取澱粉、色素,製糖、蠟粉等;五是工藝品,利用帚用高粱秸稈編織笤帚以及工藝品在部分地區已發展成為特色產業。


2.流通區域內外並存。西南地區以貴州仁懷、四川瀘州為代表的優質白酒原料釀造高粱需求較大,本區域種植的高粱主要以區域內流通為主,不足部分來源於華北、東北高粱種植基地,形成跨區域流通。山西高粱主要以區域內流通為主。在進口高粱方面,通過港口流通到貿易商,再由貿易商向全國流通。


3.流通模式多樣。“農戶+貿易商+酒企”是最普遍、佔市場份額最大的流通模式,主要在東北以及蒙東地區,佔總產量的55%;“新型經營主體+貿易商+酒企”模式主要在地勢平坦的東北、華北等地區,約佔總產量的30%;“品種+基地+酒企”模式主要存在於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知名酒企,約佔總產量的15%。進口高粱主要用於飼料行業,流通模式主要是“港口+貿易商+企業”。


(四)國產高粱價格呈增長趨勢。2013-2019年,國內生產的高粱價格整體呈現增長趨勢,東北紅高粱由1.6元/千克增長到2.5元/千克,增長56%;貴州有機紅纓子高粱由10元/千克增長到14元/千克,增長40%;進口高粱價格不穩,在1.5-2.2元/千克之間波動。


(五)種植效益總體呈上升趨勢。據國家穀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生產監測,2009-2019年全國高粱種植效益由506元/畝增長至711元/畝,增長40.5%。我國高粱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由2013年的51%提升到2019年的62.5%,農機成本由144元/畝降至104元/畝,降低27.8%;人工成本由128元/畝降至80元/畝,降低37.5%;肥料投入由136元/畝降至127元/畝,降低6.7%。


(六)高粱的貿易情況。我國是世界上高粱進口大國,高粱進口呈現先增後降趨勢。2012年以前中國高粱進口並未形成規模,進口量不足9萬噸。2013年高粱進口量驟增到63.1萬噸,且之後連續幾年高粱進口量快速增長,到2015年中國高粱進口量達1070萬噸,之後逐年降低,到2019年中國高粱的進口量為79.47萬噸。進口增加的原因是進口配額政策和國內外糧價倒掛等因素,進口下降的原因是我國取消玉米臨儲收購政策,實施玉米收儲“市場化收購”和“補貼”的新機制,國內玉米價格下跌且供應充足。


二、高粱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一)種植面積、產量將穩中有升。隨著國內白酒、食醋產業的轉型升級,對優質釀造高粱需求增加;青貯、帚用、食用高粱在特色產業帶動下將持續發展;華北地區壓采地下水、季節性休耕區以及鹽鹼地隨著政策支持,高粱種植優勢將越來越明顯,預計2020年全國高粱種植面積和產量穩中有升。


(二)消費將由釀造為主向多用途轉變。高粱耐鹽鹼、抗旱性強、生物產量高、營養豐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健康中國戰略的深入推進,高粱消費將由以釀造為主向籽粒飼料用途、青貯飼料用途、能源用途、食用、帚用以及造紙業、板材業和色素業等多用途發散。


(三)市場價格將小幅上揚。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高端白酒和高端食醋將向品種、產地、年份、品牌方向發展,訂單農業比重進一步提高;食用、帚用、飼用等特色高粱產業將進一步發展,新冠疫情及國際貿易形勢變化將對進口高粱產生不確定性影響,預計2020年高粱市場價格將小幅上揚。


三、貧困地區高粱產業發展情況


近年來,高粱產業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種發展模式,對當地農戶脫貧增收發揮了良好成效。


(一)“科研+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國家穀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在國家級貧困縣河北阜城積極扶持省級園區阜星科技現代農業園區發展高粱產業,採用“科研+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從零星種植發展到10萬畝。以崔廟鎮為中心,按照“六位一體,八統一分”的經營模式,帶動抗蚜糯高粱綠色生產基地發展,2019年高粱畝產值990元,畝純收入640元,較玉米增收300-400元/畝,帶動2000多貧困戶,為脫貧攻堅做了出突出貢獻,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充分肯定。


(二)“種植公司+龍頭企業”模式。沁縣晉汾高梁開發有限公司位於長治市沁縣段柳鄉段柳村,該公司對接汾酒集團,形成“種植公司+龍頭企業”發展模式。公司發展帶動種植高粱10萬畝,涉及10個村莊、800多戶,其中貧困戶200餘戶,公司流轉土地和農民自主經營土地並存,種植公司統一品種、種植、肥料、病蟲害防控、收穫、加工。高粱質量由汾酒集團派專人負責,高粱收購價格高於市場價格0.2-0.4元/公斤,核算成本後,汾酒公司給予種植公司10%利潤,避免了由於氣候、價格波動帶來的利潤不穩的弊端,形成了可持續發展模式。


四、高粱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麵臨的風險


(一)主要問題


1.缺乏輕簡高效栽培技術。抗除草劑高粱新品種培育還未取得突破,生產上高粱除草劑藥害時有發生;丘陵山區,機械化程度依然較低,缺乏適合小地塊配套農機具;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域目前主要採用的是地膜覆蓋技術,地膜回收利用率較低,缺乏綠色環保高效集雨生產技術。


2.突破性品種培育不足限制了產業發展。高粱在種質表型精準鑑定、功能基因調控途徑解析、遺傳轉化、基因編輯育種等基礎研究方面較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原始創新動力不足,限制了突破性品種培育。高粱實施登記品種以來,全國登記品種405個,而品種權授權只有20個,特別是常規高粱品種侵權比較嚴重,育種人品種權得不到有效保護,挫傷了育種積極性。


3.多用途開發利用不足。高粱用途廣泛,而且我國也培育出了用於飼料、能源、青貯等用途的高粱品種,但是目前中國高粱主要用於釀造,籽粒飼用和青貯飼用開發程度不足,行業與科技融合深度不夠,限制了我國高粱產業發展。


4.進口高粱影響國內高粱市場。我國是進口高粱最多的國家,過多的進口高粱衝擊了我國高粱市場價格。進口高粱單寧含量低,適用於飼料,進口高粱由於價格低被部分企業用於釀造,影響了我國釀造高粱市場。


2020年我國高粱市場與產業調查分析報告


(二)風險分析


1.資源環境不足,制約高粱生產發展。高粱主要分佈在我國西南、華北、東北地區,多為乾旱、半乾旱區域,資源環境不足,制約了高粱產業發展。西南丘陵小地塊不利於現代農機裝備應用,生產效率提高較為困難;華北、東北地區主要分佈在壓采地下水、季節性休耕區、沿海鹽鹼地,主要為雨養旱作模式,生產受生育期內降水影響較大。


2.價格波動頻繁,影響種植戶決策。高粱釀造加工佔比大,用途狹窄;同時,美國、澳大利亞高粱規模生產優勢明顯,農業補貼高,進口價格優勢較大,導致國內高粱價格波動頻繁,增加種植主體及下游企業對市場預期的不確定性,進而影響其生產經營的最優決策。


五、政策措施建議


高粱是我國重要的雜糧作物,確保高粱產業持續平穩發展,對於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脫貧攻堅以及鄉村振興均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構建現代育種體系,開展多元化育種。借鑑大作物的育種經驗,發掘功能基因和優異單倍型,開展基因編輯、標記輔助選擇、全基因組選擇、高效遺傳轉化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構建高粱現代育種體系。發掘攜帶優異基因資源種質材料,篩選、創制具有抗除草劑、高澱粉、低單寧、抗蚜等目標性狀的關鍵育種材料提供育種利用。針對產業需求,開展釀造、飼用、食用、青貯、帚用等專用品種選育,為高粱產業發展提供品種支撐。


(二)加強品種權益保護。

針對高粱品種權益保護急需加強需求,構建和完善高粱品種鑑別的SSR(簡單重複序列)標記和SNP(單核苷酸多態性)標記標準,形成行業或國家標準;以DUS測試(植物新品種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測試)標準和品種資源描述規範為基礎,構建高粱品種關鍵性狀登記規範;並以此為基礎,構建涵蓋所有登記品種的DNA指紋數據庫和關鍵性狀描述數據庫,為品種鑑別、品種權保護提供大數據支撐。


(三)強化“育、轉、銷、服”四位一體產業發展模式。針對高粱產業品種專用性強的特點,鼓勵育種、種業、加工企業、基地一體化發展,強化“育、轉、銷、服”四位一體產業發展模式。科研單位針對產業發展需求開展多元化育種,或是受企業委託開展定向育種;品種經營權轉讓種子企業,由種子企業開展良種繁育和示範推廣;主產區新型經營主體或加工企業組織建設專用品種生產基地;種子企業開展種子營銷以及技術服務,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


(四)佈局優化我國高粱產業基地。以企業為主體,以服務產業發展為原則,針對高粱產業特點、區域資源稟賦,在全國佈局優化高粱產業基地。以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山西省長治市、河南省洛陽市、河北省衡水市為重點,建設華北地區高粱特色產業帶;以貴州省遵義市、四川省宜賓市為重點,建設西南地區高粱特色產業帶;以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吉林省白城市、遼寧省朝陽市為重點,建設東北地區高粱特色產業帶。


(五)創新產業融合模式,延伸產業鏈條。充分利用高粱觀賞性強、高粱文化和白酒文化深厚的特色,推進高粱產業三產融合發展。在高粱主產區,發展秋季高粱觀賞節,利用紅高粱文化,做強文化旅遊;在貴州仁懷、四川瀘州、山西汾陽建設白酒文化博物館,發展白酒文旅產業;在內蒙巴林左旗,大力發展帚用高粱休閒、觀光、體驗特色產業。同時,加強食用高粱產後加工業,開發多元化的高粱食品。


(六)加強政策支持力度,實行差異化的補貼政策。針對高粱產業特點,進一步加強產業政策支持力度。政府部門應根據不同產區的特點,對高粱全產業鏈各環節實施精準、差異化政策,增強政策的實施效果。如針對黑龍港流域壓采地下水區域重點對社會化服務組織、新型經營主體實施扶持政策,提升產業化水平;針對高粱加工集散地實施貼息貸款政策,促進訂單生產;針對種植大戶實施農業保險政策,減少農戶種植風險。


2020年我國高粱市場與產業調查分析報告


報告撰寫人:


李順國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穀子研究所 研究員


研究小組成員:


劉 猛、劉 斐、趙文慶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穀子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