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命的泛基因化

基因,是來自英文的外來詞語,是gene的音譯,是生物的遺傳單位,是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雙鏈雙螺旋DNA)分子的有遺傳效應的特定片段。基因,通過DNA轉錄形成RNA,RNA通過翻譯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順序的蛋白質,蛋白質表達生物的遺傳性狀,所以,基因通過轉錄和翻譯而表達和控制生物的遺傳性狀。

生命是蛋白質的運動形式,蛋白質是生命的體現著。蛋白質,分為結構蛋白和功能蛋白,所以,基因控制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本能行為。

本世紀,號稱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生命科學世紀。未來國家發展戰略,生命科學的基因工程也是重要的方面。轉基因的遺傳工程,將會深刻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對於生命的研究,基因的研究是高新技術,是科技制高點,是國際競爭的熱點,是極其重要的前沿領域,但是,生命的研究不宜都要歸結於基因的研究,不宜泛基因化。

例如以下四個例子:

一、免疫和疫苗的發現,來自實驗,而不是來自基因的研究天花,是高致病性、高死亡率的烈性傳染病,也是人與牛的共患病,人有人痘,牛有牛痘。

擠奶女工的手上,會留下感染了牛痘而形成的疤痕,而這些女工們也因此就獲得了終生免疫,不再得天花。

研究生命的泛基因化

從牛奶女工身上得到的啟示,人類發明了接種牛痘的疫苗,從而,消滅了天花的傳染病。

顯然,免疫的發現和疫苗的發明與基因的研究無關。

二、中醫中藥的有效性,來自經驗,而不是來自基因的研究

2020年的抗擊新冠肺炎,武漢多家醫院的實踐,證明中醫中藥具有很好的醫治表現。中草藥青蒿素的製劑獲得諾貝爾獎,是中醫中藥對全人類的貢獻。

研究生命的泛基因化

中醫中藥抗擊新冠肺炎和治療瘧疾,證明了它的有效性,不過它與基因的研究無關。

但是,如果泛基因化,非要在基因上來解釋中醫中藥的有效性,那麼,就會讓中醫中藥走上絕路。

三、雜交水稻的優質高產,理論依據是雜種優勢學說,而不是基因的自由組合

四、治癒癌症的病例,來自臨床,而不是來自基因的研究

2019年春節期間,中科院廣州醫學與健康研究院發佈消息,用傳染病瘧疾病原體的瘧原蟲感染癌症患者,最終,治癒了兩例晚期癌症患者。

研究生命的泛基因化

談癌色變,至今,癌症還是絕症,是不治之症。 治癒癌症,廣州的成功,這是人類抗癌歷史上的第一次,是了不起的事情。

如果,廣州治癒癌症的機理,下一步泛基因化,一定要在瘧原蟲的身體上找出抗癌基因,那麼,說不定事倍功半,在機理上難於得出合理的理論解釋。

2001年,本人在中科院《科學週刊》上發表《癌變新解說一一代謝亢進,抗癌新思路一一接種熱》的文章,該文章中提出了利用瘧疾治療癌症的思路,並解釋了其理論依據。其機理並不是關乎基因,而是:

1.瘧疾,引發人體高熱。癌細胞是代謝亢進而高熱的細胞,再加上瘧疾“打擺子"引發的高熱,癌細胞不耐熱而會凋亡或轉化為良性腫瘤的細胞。

研究生命的泛基因化

一般人可以去桑拿房去熱蒸,而一個人中暑了,再去蒸桑拿的話,那麼會發生什麼危險呢?同樣的道理,癌症病人患瘧疾“打擺子"的發高燒,就會物理性消滅癌細胞。

2.瘧疾,"打擺子"激發人體的免疫應激反應。瘧疾的“打擺子"是免疫反應,人體在免疫應激狀態下,免疫系統就會恢復對癌細胞的扼殺能力,殺死癌細胞,或者在癌組織外形成包膜,從而,癌症轉化成為良性腫瘤。3.瘧疾可控可治,青蒿素的發明,瘧疾在國內幾乎絕跡。

2020年7月3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