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脾氣越來越差的人,通常伴隨著生活中的這些變化

心理學:脾氣越來越差的人,通常伴隨著生活中的這些變化

人的脾氣秉性會隨著生活的變化,發生一定的變化。

個體的脾氣秉性與性格不同,它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是受到個體一段時期的心理狀態的影響。當個體對當前生活狀態持滿意態度時,脾氣就會越來越好;如果個體對當前生活狀態不滿意,脾氣也會越來越差,同樣的你還會發現運氣似乎也變得越來越差。這在社會心理學中也稱之為費斯汀格法則,既發生在個體身上的10%的事情是不可控制的,剩下90%的事情則是對該事情的反應所產生的行為鏈。這意味著生活中發生這些變化時,個體的脾氣會越來越差。

心理學:脾氣越來越差的人,通常伴隨著生活中的這些變化

生活中發生這些變化,脾氣會越來越差

作息不規律,睡眠少

根據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發現,人的情緒與腦功能有關。其中前額皮層控制著人的厭惡與恐懼;前眶額與消極情緒有關;左側後中央腦回控制著人們的積極情緒;杏仁核以及網狀結構都對情緒的喚醒產生重要影響。這就意味著,如果個體睡眠不足,大腦得不到休息,供氧量不足會產生功能性紊亂。個體的情緒會非常的煩躁,既不是一種痛苦也不是厭惡更不是恐懼,總之就是特別的糾結、難受,相應的脾氣也會越來越差。

心理學:脾氣越來越差的人,通常伴隨著生活中的這些變化

連續的挫敗感堆積

個體的一切活動都渴望得到積極的反饋,如果個體在活動中連續受到挫敗,會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然後產生逆反心理,脾氣會越來越差。比如工作的不順利、戀愛的不順利、社交的不順利、遊戲的不順利,學習的不順利,接二連三的挫敗感會讓個體懷疑自己的存在價值。個體對自我產生懷疑之後,立刻產生心理防禦,即個體必須維護自我存在的必要性。在心理防禦機制的作用下,個體消除對自我的懷疑,轉為對他人的懷疑,進而覺得別人的錯誤導致自己接二連三的失敗,然後脾氣也會越來越差。

心理學:脾氣越來越差的人,通常伴隨著生活中的這些變化

長期缺乏社交生活

長期缺乏社交生活的人,社會感會越來越低,自我意識會越來越高;耐心會越來越低,浮躁的心理會越來越強。由於長期沒有社交生活,不跟別人接觸,個體的思想會越來越偏執,性格會越來越自我,完全不在乎別人的感受,脾氣越來越差也就在所難免。對於部分心智不成熟的人而言,哪怕經常參與社交也改不了壞脾氣。人與人交往會磨礪彼此的秉性,在人群中混得不錯的人,脾氣大都不是很差。

心理學:脾氣越來越差的人,通常伴隨著生活中的這些變化

社交生活的另一層面是親密關係,如果長期沒有可信任的親密關係,也會讓個體的脾氣越來越差。人的情緒好壞與愛的感受有密切關係,人們感受到的愛越真實、越濃厚,情緒也就會越好。長期沒有親密關係的人,不懂得怎麼表達愛,也沒有被人愛的感覺。內心就好像一片荒丘一樣,脾氣自然也會越來越差。有人愛的人,內心鬱鬱蔥蔥,像是草原、像是森林,充滿了生機。所以,積極探索和發展親密關係,有利於改善脾氣秉性。

對自我的失望感,會讓脾氣越來越差

一個人如果意識到自己“無藥可救”,就會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原本一個脾氣很好的人,如果對自己感到失望,認為自己不會再有任何成就,那麼個體的脾氣就會越來越差。原本個體認為努力就會有收穫,可是個體意識到哪怕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得到想要的生活,於是想要的東西越來越多,付出的努力反而越來越少,脾氣也就越來越差。當個體所有努力都得不到積極反饋時,自然會產生習得性無助,也就是哪怕個體稍微再努力一下就會成功,個體也不會再去努力了。

心理學:脾氣越來越差的人,通常伴隨著生活中的這些變化

心態上的微妙變化

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剋制之中,總是忍氣吞聲的活著,如果有一天出現了心態上的變化,脾氣會越來越差。個體會意識到自己之前受到了很大的委屈,不允許自己再受這樣的委屈,脾氣會越來越差,其目的是保護自我以及心理上的補償效應。不管是別人的勸說還是環境、地位的變化,個體在心態上產生了微妙變化後,情緒也會隨之產生變化,而這些變化通常不是好的變化,而是一種“黑化”。

心理學:脾氣越來越差的人,通常伴隨著生活中的這些變化

如何改善自己的脾氣?

需要注意的是,是改善脾氣而不是消除脾氣。一個人有脾氣是正常現象,不僅起到了自我保護的功能,也讓個體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好惡。適當的對別人發脾氣,可以保持一定的界限感,不要讓對方過分的干涉自己。但是如果脾氣越來越差,就需要注意了。個體可以有意識的增加睡眠量,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建立親密關係。也可以培養興趣愛好,陶冶自己的情操。通過對自我積極的鼓勵,可以增強自我效能感。這些都是改善脾氣的好辦法,可以嘗試一下。

總而言之,脾氣越來越差是一個明確的信號,它是在提醒個體生活中產生的了一些不好的變化。只有當個體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出現問題時,才會明白如何解決問題,並且向著更成熟的方向發展。

作者:九霄雲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