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跳票近2年的產品,蘋果為啥還在死磕?

如果讓大家數一數蘋果這些年推出的「Air」字的產品,90%的人都會把那款只活在2017年發佈會PPT裡的產品漏掉。是不是還想不起來?給個英文提示,AirPower,有沒有印象?就是蘋果副總裁Philip Schiller曾拍著胸口說「明年(2018年)就能見到」的無線充電板。

這款跳票近2年的產品,蘋果為啥還在死磕?

為了避免招致不明真相群眾的冷嘲熱諷,我們在這裡和大家解釋一下AirPower和其他無線充電板的核心區別。目前已經量產的無線充電板大都只有固定的輸出功率以及為數不多的充電線圈(主流是1~3個),無線充電設備必須規規矩矩地放在充電板的指定區域才能正常充電。

這款跳票近2年的產品,蘋果為啥還在死磕?

而AirPower想做的是:智能調節對各個無線設備的輸出功率大小(識別為手機,則輸出15W;識別為手錶,則輸出為5W),並且通過堆疊充電線圈的方式實現任意位置擺放均可觸發充電(按照之前曝光的設計圖紙來看,AirPower內置線圈多達22個)。

這款跳票近2年的產品,蘋果為啥還在死磕?

識別設備類型並且做好電量數據協同還相對好辦,但怎麼在堆疊的充電線圈中控制線圈給設備充電、怎麼解決不同設備同時充電所產生的過熱問題著實讓蘋果的工程師們頭疼。

這款跳票近2年的產品,蘋果為啥還在死磕?

蘋果首席果粉John Gruber去年也曾在自己博客中寫道:據我得到的多方消息來看,AirPower的確是個很棒的產品,但同時,這玩意兒非常Cao蛋。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它採用的多線圈設計發熱嚴重,相當的嚴重。所以,發熱問題恐怕就是AirPower還沒落地就成盒的主要原因了。

讓我們沒想到的是,在流產了近2年之後,關於AirPower復活的消息被傳了出來。

這款跳票近2年的產品,蘋果為啥還在死磕?

據爆料人表示,為了控制過熱問題,新原型的AirPower將配備更少但面積更大的充電線圈。同時,新AirPower不再採用有機硅塑料外殼,轉而採用白色皮革材質。

這款跳票近2年的產品,蘋果為啥還在死磕?

更爆炸的是,新AirPower可能搭載「A11芯片」來實現動態的充電功率調整。當充電板溫度超過設定上限時,AirPower會自動降低充電功率,等到溫度下降到合適溫度後再提高充電功率。

這款跳票近2年的產品,蘋果為啥還在死磕?

在無線充電板上搭載A11芯片,多少會讓人覺得是大材小用,但這也恰恰說明了蘋果對AirPower的重視。挽回被打臉的顏面還是其次,這種重視更多的是源自於蘋果對無接口設備的設想。

而這個設想是有跡可循的,從剔除3.5mm耳機孔到打造AirPods,再到全系iPhone配備無線充電功能,每一步其實都在為去接口化做準備。原來需要接口實現的功能,都可以通過無線或者非開孔的方式實現,這裡當然也包括了AirDrop。即便是原來那根「燒香」充電的Apple Pencil,在二代後變為磁吸充電也暗含此意。現在,就差Lighting接口沒被動刀了。

這款跳票近2年的產品,蘋果為啥還在死磕?

如果硬要現在把Lighting接口去掉其實也未嘗不可,只不過在代替方案完善之前,所有的大刀闊斧都有可能招致用戶的口誅筆伐。就好像無線充電功能剛被一些旗艦手機引進那會兒,5W的充電功率被多少吃瓜群眾吐槽成「廠商加價的藉口」。再看看現在,無線充電功率基本都突破了20W大關,最新的一加8系列已經實現40W無線閃充,誰還會說無線充電是噱頭、是雞肋?

在技術可行、體驗可行的情況下,蘋果才有把握全力擁抱無線充電,一如Face ID取代Touch ID那樣。但相比其他廠商的無接口化進程,蘋果的步伐可能要邁得更快。這背後的推力一定程度來源於歐盟委員會年初通過的「強制統一Type-C接口」法案(詳情點我)。與其聽令整改,不如一步到位(換一種讓用戶掏錢的新辦法),推出AirPower才是蘋果向來的不羈做派,不是嗎?

這款跳票近2年的產品,蘋果為啥還在死磕?

今年的蘋果秋季發佈會,AirPower應該/可能/大概/也許就不跳票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