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授的一封反對信:我不是槓精,我有理有據

冬季修枝是學校的慣例,但今年冬天,卻因“修枝”郵件引起風波,給每位師生上了一課。

老教工WA的一封校園維護作業通知信,發出後長時間沒有人回覆,和以往一樣,並無意外。但出乎意料的是,一位資深老教授深夜回覆長篇幅反對信,讓每位師生都有幸目睹了郵箱的這場不小的“戰爭”.......

事件的三個主人公:老教工、老教授、梧桐樹

【老教工WA】大概65歲以上,是帝國理工學院的資深教工。教工WA的日常工作就是帶領團隊,維護土木環境工程學院大樓的正常辦公、學習、生活的硬體設施設備。另一個重要工作就是給大家發通知,讓師生了解目前或即將進行的修繕工作。大家日常都不大會與教工WA有直接接觸,因此,日常收到他的信息,一般都直接放進垃圾箱,或者不會打開。我這裡給大家截個圖,讓大家直觀感受一下來自教工WA的日常信件多麼的瑣碎,且容易忽視。

老教授的一封反對信:我不是槓精,我有理有據

老教工WA給大家的日常信件

【老教授C】也差不多65歲左右,是我院水環境領域資深的老教授。從其資料來看,他不僅是該系的名譽教授,曾經擔任過系主任,還在對應的國際性組織擔任著重要的角色。但因為土木環境學院分支龐雜,除了水環境專業的同學和師生對其有印象之外,其他領域的學生應該與其接觸甚少。因此,我相信當大部分人看到這一封反對信時的第一反應:這是個“敏感的槓精”,然後先去學校主頁搜索了這位教授的背景。

【梧桐樹】是除了這兩位主人公之外,本故事暴風圈的主角。即將被修剪的這兩行梧桐樹位於帝國理工學院主幹道兩側,有近百年曆史。樹木參天蔽日,在四季都帶給人不一樣感官體驗:春天,遒勁的枝幹抽出新綠,枝幹還很通透,讓倫敦珍貴的陽光灑滿大道;夏季,環抱的樹冠穹頂阻擋陽光,庇廕路面,形成清涼的宜人小環境;秋天,梧桐葉由綠轉黃,大道成了金黃的世界,除了滿地被染色,空中也會無規律地、浪漫地搖曳著靈動的葉片;冬天,一片寧靜,皚皚白雪給樹枝標記上屬於這個季節的符號。

帝國理工學院因為坐落於市中心,空間狹窄,並沒有很多雄偉壯麗的校園景緻,因此,這兩行梧桐形成的大道空間成了不少師生心中代表帝國理工的地表之一。

老教授的一封反對信:我不是槓精,我有理有據

事件風暴眼-梧桐樹與學院大樓的位置關係

老教授的一封反對信:我不是槓精,我有理有據

深秋清早帝國理工大道,兩側梧桐和滿地金黃

冬季修剪樹枝是慣例,一方面是出於安全考慮,另一方面也是更加有利於樹木的可持續生長。幾十年下來,可能師生們都習慣了歷年的小修,並沒有將這次的修枝計劃當做一個很重要很緊急的事情,放上公開臺面來討論。但是近期校園裡有上報“粗”枝掉落事件,讓“修枝”快速提到緊急議程。

(1)粗枝掉落事件發生,雖然沒有人員受傷,但是事件已經成為了校園安全的隱患。學校的安全部門要求植被管理部門即刻組織樹枝修剪工作,且與常年相比,需要加大修剪力度。

(2)今年落葉期來的比較晚,而且落葉週期更長,眼看有拖到聖誕放假之勢。工人也要結束清掃週期,展開休假。眼看滿地落葉,即將被來往車輛碾成汙泥,有礙觀瞻。

(3)此外,冬季修枝是常年作業之一,作業流程,人員,預案和預算早已編列完成。

起因:老教工WA的修枝告知郵件

整個事件的起因是老教工WA,按照慣例給師生們發送了一封修枝告知郵件。郵件正文我貼在了下面,並附以要點標註。將這封看似平淡無奇的信件總結一下:

  • 預告學校要展開修枝工作
  • 解釋今年修枝原因是有粗枝掉落(雖然未砸傷行人),以及樹木乾旱問題
  • 描述了一下具體操作方法:去掉兩側梧桐樹的樹冠,並在大道正上方開出5-6米的空間
  • 最後強調了一下修枝的好處,並附加了兩張效果圖,以對比現狀和修剪後可能的效果
老教授的一封反對信:我不是槓精,我有理有據

起因:老教工WA的修枝郵件

老教授的一封反對信:我不是槓精,我有理有據

老教工WA的對比效果圖用以強化修枝正當性

我設想當時老教工WA發郵件的心情就跟日常吃飯喝茶一樣,平淡無奇。畢竟組織這樣的工作幾十年了,一切都像劇本一樣,沒有意外的發生。我相信他心理比較擔心的,應該是週末真正展開的修枝工作:現場人員怎麼組織,停車空間怎麼重新組織,現場機械的進場與操作,遊客如何疏導等等。相比而言,與之相比,他可能會覺得告知郵件無非只是一個不起眼的過程。但令他萬萬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那就是第一次有反對的聲音在那一天的深夜跳了出來。

意外的反對信:如此草率的決定,我們不答應

這封信沉寂了十多個小時,已經被其他“更重要的”信件淹沒。可是到了凌晨,沒錯,剛好是00:00時刻,所有人的郵箱都傳來了一聲清脆的提醒聲。老教授MC發來了一封長達近六百字的反對信!接下來我用三張截圖展示老教授的信件原文、我劃的重點以及要點總結。我相信所有人在看信之前,本能的反應會是“敏感的槓精”上線,一定是要小題大做,無病呻吟。在外生活過的人可能都有經驗,在小確幸裡生長起來的白人,還是挺容易就原地變槓精的。

老教授MC開篇來個“Sorry to Say”(抱歉,我得說...),首先就抓住了師生們的眼睛,還未及續看,就知道“很有戲”。一般來說,英國這邊都會首先順著人家奉承一兩句,再婉轉地表達自己有不相同的觀點,再表明自己具體的看法。但在這裡,一切都變得直截了當,乾脆利落!教授點明:“修枝理由不充分,這個聲明也沒有解釋清楚。”他進一步表明自己的擔憂:“修枝可能產生巨大的環境代價,犧牲這些梧桐樹創造的正面環境價值”。最後,暗示針對落枝的安全問題,可以有其他的方式來解決。

老教授的一封反對信:我不是槓精,我有理有據

老教授MC反對信開宗明義的首段

可以說,老教授MC反對信的首段是非常標準的“學術寫作-背景介紹段落”:第一句是主旨句,表明立場。接著強調重要性、緊迫性引發共鳴,最後是進一步引申(未來的)前景。師生們看到這個表述,應該會感到親切,也會比較佩服如此利落且直接的表述方式。當然,我們還不能夠從這一點來判斷老教授的駁論是否成立。接著,老教授用了五段話分別論證、陳述了五大反對理由。當然每段話也都十分符合學術表達:觀點,分述,引申,總結。這五大理由包括:

  • 預留5-6米的間隙需要砍伐大道正上方的樹冠,讓其在短時間內無法恢復原貌,造成長時間樹蔭缺失。可能目前的影響不會顯現,但是夏季時分,地面和室內溫度會不可避免地升高。
  • 削掉樹冠的操作,將會破壞地面的微觀環境,讓幾十年來累計的宜人樹蔭環境遭到破壞,環境舒適度將打折扣。
  • 一系列的修枝行為,會直接影響到2、3、4層的辦公環境,因為缺少樹蔭的保護,夏季室內將變得異常悶熱(大部分辦公室都沒有安裝冷氣)。

接著,他駁斥了教工WA所提到的樹木乾旱的問題。他認為乾旱問題不應該與修枝問題混為一談,更不應該變成修枝的正當理由之一。他進一步補充:

  • 乾旱和落枝問題需要區別對待,同時,每一棵樹都應該有【定製化】處理方案,而非一刀切。
  • 本院就有環境模擬專家,可以邀請他們加入研究行列,針對大道的微觀環境建模(這裡提到的CFD Model 計算流體動力模型),通過模型分析來評價不同處理方案的利弊得失。
老教授的一封反對信:我不是槓精,我有理有據

老教授MC羅列反對五大理由

看到這裡,似乎你也能夠理解了,原來老教授的反對信是基於學術判斷,出於對於環境變化的直覺和經驗。大家起初對於反對信的質疑也從“敏感的槓精”逐漸變成“有理有據的合理質疑”。反對信的亮點在於,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辦法,讓雙方可以逐步走向理性和共識:號召學院的智力資源,來善待我們休養生息的小環境。

老教授的一封反對信:我不是槓精,我有理有據

老教授MC總結陳詞

老教授在信的結尾,作了總結,重申了反對立場,概述了反對理由,強調暫緩修枝的必要性,並堅持這個議題是一個很具有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問題。這個結尾除了宣示,更像是一種呼籲和號召。當然,他將這個“唐突的修枝計劃”比喻作了給“病人截肢”。他說,隔壁醫學院的師生們一定不會見到病人肢體患疾就將其截肢。不得不說,這個比喻還挺恰當。

總的來講,老教授MC的反對信既在觀點上鮮明,直接,又在理由上站得住腳,特別是建設性地提出瞭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案。此外,在形式和格式上保持了一個教授的學術風骨和紀律,不得不服。

後續:老教工“甩鍋”,學生集結挺教授

凌晨的這一封反對信著實讓整個修枝議題從起初的石沉大海、無人問津轉向高潮。老教工WA似乎也感受到了來自老教授MC的壓力。但是他並未鬆口說修枝的計劃是否暫停,而是希望大家不要將他當做箭靶。他在第二天早晨的回信中,聲明瞭自己只是作為通知發送人,而非修枝的決策者,並鼓勵大家將任何意見直接反應到決策方。

老教授的反對信開始引起了其他一些同學對於修枝事件的關注,同學L就是其中一個積極分子。他回信表達了對於教授MC的支持,並強調了師生在參與修枝決定權上的重要性。他隨即加入了與教授MC組織的一次師生會談,商討了一些具體的研究組織方案。同學L還組織了一個網上投票活動,讓大家發出支持與否的聲音。從目前的投票看來,對於教授MC的支持是一邊倒的。

老教授的一封反對信:我不是槓精,我有理有據

老教工趕緊澄清

老教授的一封反對信:我不是槓精,我有理有據

同學L積極響應

老教授的一封反對信:我不是槓精,我有理有據

更多的同學加入支持教授行列

整個修枝事件進行到今天,看似正在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師生們針對是否修枝開始表達自己的聲音,部分師生還即將加入針對微環境科學分析與研究的行列。週末的校園,並沒有像之前預期的那樣,大型機械轟鳴著進行修枝作業,取而代之的依舊是一片寧靜和滿地金黃。

感悟:象牙塔裡的花朵,溫水裡的青蛙

如何解讀大家習以為常的沉默和教授MC的反對信?我們暫且可以把教授MC當做“出頭鳥”,因為他是第一個公開反對的人。一開始的時候,大家都選擇了無視或者沉默,不願意做出頭鳥。從行為心理學角度看,“出頭鳥”意味著不確定性和風險。而避免不確定性,規避風險,不做出頭鳥是正是大部分人認為“明智的選擇”。“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就是大部分人內心的設定。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一堂課前幾個問題,沒有人主動回答,但臨到結束,很多人搶答。但這也確是我們周遭任何環境螺旋墮落的重要因素之一。沉默的大多數往往也等效於縱容。

其實大家心裡都多多少少明白,砍掉樹枝,削掉樹冠將帶來的後果,但大家並不願意花時間去仔細琢磨如何將這種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其中有兩個原因:第一,這與我們的研究學習毫不相關。第二,與自身親近的周遭起矛盾會引起更多麻煩。因此,更多人願意躲在象牙塔裡,做一朵純潔的花朵,大聲疾呼“全球氣候暖化”,指責各種不負責任的政治家,企業和團體,卻不願意低下頭看看自己身邊環境將發生什麼變化。而大部分象牙塔裡的花朵所產出的知識,只在生存範圍1公里開外和更遠的地方發揮效力。

回想起來,真得感謝老教授MC,他不僅以身示範,教誨我們要拒絕做溫水裡的青蛙,還用正確的方式讓我們明白如何鮮明理性地闡明觀點,如何條分縷析地據理力爭,以及如何尋找出路,達成妥協。試想如果沒有他的公開發聲,那麼到了夏天的時候,學院大樓裡工作的花朵們都會像溫水裡的青蛙,痛苦難耐,卻忘記曾幾何時有個機會可以扭轉現在的局面。

作者:肯辛頓熊貓

倫敦-米蘭-上海-成都,相信“每個城市都有故事”

參考鏈接:

[1] https://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news/releases/social-acceptance-and-rejection-the-sweet-and-the-bitter.html

[2] https://archive.org/details/studiesfrombiol00martgoog/page/n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