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今天還能過春節?

話說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為讓中華民國能儘快與世界接軌,走向國際化,決議廢除農曆,改行公曆紀元。1912年2月20日孫中山發佈《臨時大總統佈告》中明確規定:“現在共和政體業已成立,自應改用陽曆,以示大同。”從此,中華民國在官方層面,徹底取消農曆元旦和新年,將公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新年。並從民國中央政府,配合官方輿論,層層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此一政令實施,引起多方牴觸。畢竟,一方面,慶祝農曆新年乃中國人之一大傳統,盛行何止千年,實在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民國政府剛剛成立,行政觸角有限,政令確實不夠通達,也就民國政府實際控制的一些大城市能夠監督執行,縣市以下地方,政府根本無能為力。結果全國上下一片混亂。

後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深感民意難為,此一亂象不妥,決心恢復傳統農曆新年。袁世凱深知治大國若烹小鮮的道理,考慮到取消農曆新年乃民國政府新政,強行廢除,恐有損政府權威。且另一方面,公曆紀年與世界主流國家同步,長遠來看,確實有助於中國和世界接軌,確實有助於中國的進步。公曆紀年也必須要堅持下去。

要與世界接軌,民意也不能違背。怎麼辦?有機統一最關鍵啊!

袁世凱浸淫官場多年,為官經驗豐富,當然明白這個道理。於是,袁世凱首先保留公曆紀年,公曆一月一日還是元旦、新年,該歡慶還是歡慶,政府權威不損。同時,再多安排幾個節日,讓老百姓過個高興。只是,農曆新年不好再叫元旦、新年了,怎麼辦?不就是一個名稱問題嗎?農曆新年一般都在春天,乾脆叫春節,這不就了了。但是, 有春節,那還要有夏節吧,還有秋節、冬節呢?最終,農曆元旦定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這麼多的法定節日,老百姓一年辛苦,最需要找理由放鬆,一下多出這麼多節日,當然滿意了。

最終,民國政府的一道難題,成了皆大歡喜之局。實際上,這些個節日,官吏們尤其歡喜,畢竟,節日多了,送禮、受禮的由頭自然也就多了,上下來往也就更方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