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委宣傳部駐靜寧縣三合鄉張安村第一書記王焱:幫扶脫貧來不得半點想當然

甘肅省委宣傳部駐靜寧縣三合鄉張安村第一書記王焱:幫扶脫貧來不得半點想當然

轉眼間,我到甘肅靜寧縣張安村駐村已經兩年多了,看著村裡的硬化路又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有了穩定長效的收入,我心裡美滋滋的。回望兩年多的經歷,越發覺得幫扶脫貧一定得因地制宜,來不得半點想當然。

2018年5月,我來到靜寧縣擔任村第一書記和幫扶工作隊隊長。靜寧是甘肅乃至全國重要的蘋果產區,來之前我聽到最多的是靜寧果農如何勤勞致富、創業發家的故事。一路上,我興奮不已,謀劃著一定要帶領鄉親們走上這金蘋果鋪就的致富之路,徹底甩掉貧困帽子。

我要去的三合鄉張安村是靜寧縣最偏遠的一個貧困村。到了張安村,迎接我的除了村幹部的熱情之外,還有村黨支部書記那沉重和焦慮的眼神。當我興奮地暢談種植蘋果的想法規劃時,村黨支部書記卻淡淡地說了一句:“明天縣裡有位農業專家來講課,你剛好和鄉親們見一面,完了咱們再說。”

這一夜我興奮不已,還準備了發言稿,要用我當宣傳幹部的特長,先來個開門紅。

第二天上午,村民們陸續來到村部,授課專家也準時出現。“我是省委宣傳部的幹部,叫王焱,我也是咱們村新來的第一書記、駐村幫扶隊隊長……”大家一臉迷茫地看著我,並沒有我預想的熱烈場面,甚至讓我有些尷尬。村黨支部書記拍拍我的肩膀說:“讓專家先說吧。”課講完了,我的金蘋果也完了。張安村地處北部山區,自然條件、氣候、海拔根本不適合種蘋果。

“張安村2013年底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02戶425人,貧困發生率為60.46%。”看著村黨支部書記,我在想該怎麼讓全村脫貧摘帽?先摸清情況,才能心中有數。說幹就幹,我和駐村幹部、幫扶隊員馬上開始入戶調研。經過1個多月的入戶走訪,我發現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產業培育低,基礎設施差,就是張安村的現狀。

要脫貧,張安村該走哪條路?村兩委經過反覆論證,認為張安村應該走“旱作農業促養牛,雜糧勞務保增收”的產業增收道路。決定了主攻方向,就得緊抓農時。轉眼到了洋芋、玉米、秋糧收穫的季節,村幹部一邊動員大家增加養牛數量,收割飼草玉米青儲飼料,一邊幫忙聯繫銷售洋芋,更重要的是動員大家來年增加油料作物和小雜糧種植規模。

問題又來了,村民覺得費時費力,產量不高,最重要的是怕賣不上價。怎麼辦?甘肅省推進的“三變”改革為我們提供了思路和辦法,靜寧縣各鄉成立了農業產業公司,“扶貧車間”馬上投產,這就是我們的致富法寶。我們挨家挨戶動員,告訴村民,張安村要成立自己的特色種植養殖合作社,統一計劃種植養殖,統一收購銷售,加上集體配股資金,走產業扶貧的路子,一定可以。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共同努力,2018年10月份,張安村成功組建了2個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為12戶貧困戶頒發了社員證和股金證,2019年繼續為35戶貧困戶頒發了社員證和股金證,目前47戶貧困戶全部配股,納入合作社範圍;通過補助建棚、貸款養牛等政策扶持,建成張安村養殖小區,現在肉牛養殖規模已達244頭;各家種植的小雜糧和油料進一步擴大,為鄉潤民農業產業公司提供了大量高品質的產品原料,肉牛養殖成功消化了自產的飼草玉米並提供了就業崗位。張安村初步形成了以養牛和勞務為主導產業,玉米、雜糧、油料等地方特色優勢產業兼備的產業格局。

找準特色,尊重規律,張安村還在繼續向前奔。

(作者:甘肅省委宣傳部駐靜寧縣三合鄉張安村第一書記 王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