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是不給孩子貼“壞標籤”

▲關注“生命驚喜未來教育”,關注中國親子教育,家庭教育,培養未來精英夢工廠。

好的教育,是不給孩子貼“壞標籤”

一位讀者給我留言:

其實我女兒挺乖巧懂事,可能我對她的要求太高,或者不懂得控制脾氣,她如果把衣服弄髒,或者犯點小錯誤,我就會一下子控制不住怒氣,說得很兇,事後我也會後悔,而且看她難過地哭泣,我會自責,覺得自己傷害了她的心靈。

我不是好媽媽,我該怎麼改?我真的是愛她,不想傷害她!

雖然並非面對這位讀者,但是我還是從她的文字裡感受到了她對女兒的愛,以及自責。

其實,許多接觸過心理學知識的媽媽在生活中常常都會反思,自己在過去的教育中,是否太過簡單粗暴,無視了孩子的心靈承受力、傷害了孩子的自尊感和自信、沒有做到對孩子的完全接納。

即便從未接觸過心理學概念的家長,其實也一樣會從孩子對自己的回應,是親近還是遠離,是親密還是牴觸,去思考自己對孩子的教育究竟該如何掌握輕重緩急。

究竟怎樣教育孩子,才能表達我們的愛,而不會造成對孩子的傷害呢?

教育孩子要掌握一個原則:

對事不對人。

好的教育,是不給孩子貼“壞標籤”

其實,對事不對人,說的是一種人際交往中的品格。

對事,就是隻提到這件事,怎麼解決,如何對待;

不對人,就是不提及對方的人格、個性,不要去因為這件事攻擊對方的人格。

父母如果在教育孩子時,能夠做到不上綱上線,只對事不對人,只和孩子說這個事情如何處理更好,而不是指責孩子、貶低甚至侮辱孩子這個人,那麼就可以在教育的同時極大程度地避免傷害。

我曾經在街邊見到這樣的母子,媽媽催促兒子走路要快一點,怕遲到。

媽媽很急躁,一邊推搡著兒子往前走,一邊說:“你就是這樣、吊兒郎當、拖拖拉拉、看你那個樣子能幹成什麼?上個課總是在家磨磨蹭蹭,穿鞋也慢下樓也慢,走路也不能走快一點,你這個樣子讀書能好嗎?老師看見你這樣都恨不得少看一眼!”

那個孩子的表情其實是漠然的,保持著自己的節奏慢慢向前走著。

本來只是走路慢了一些,可能上學會遲到了,但是媽媽在表達希望兒子快點的時候,並沒有只是說走路,而是在“借題發揮”,總結孩子是拖拖拉拉、吊兒郎當,並且預言說孩子這樣將來什麼也幹不成,讀書也不會讀好,連老師也不會喜歡他。

可以說是,對自己的孩子,全方位的否定。

起因就是這一件上學路上的小事。

不難假想,如果媽媽一直都是這樣在教育孩子,從一件小事可以聯繫到孩子的人格品行未來,那麼這個孩子估計整天都要處在最親密的人的強烈否定之中。

他感受到的是媽媽的教育?

還是無法掙脫的撲面而來的負能量和強行貼在他身上的一個又一個糟糕的標籤?

這樣的孩子,表情漠然,年紀小小就將自己和父母隔絕開,猶如活在自我的世界中,叛逆而孤獨,不是沒有原因的。

帶著情緒去攻擊孩子,

你的愛就變成了傷害

好的教育,是不給孩子貼“壞標籤”

這個焦慮的媽媽可能從未覺察到,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帶入了大量的負面情緒,其中包括了對孩子表現的不滿,但也並不僅僅是和孩子相關。

我們會因為一件事勾起我們那些被壓抑的情緒感受。

比如晚上回家孩子的吵鬧或者犯了一些小錯誤讓我們生氣,這些生氣的感覺出來的時候,還會帶出我們白天在工作中和人際交往中被壓抑的其他憤怒的情緒;可能你被領導誤解,被責備了兩句但是不敢抱怨領導,壓抑了對領導的憤怒;可能你白天給老公發了一堆微信,他又說忙,只回復了一條,你壓抑了對老公的不滿;還有對自己的不滿、對生活現狀的不滿,這些憤怒、怨恨、焦慮,都可能會在你面對最無招架還手之力的孩子時,本能地跑出來。

如果沒有覺察和控制,你很難做到對孩子的問題就事論事。

當那些過去的現在的,和孩子有關或無關的情緒湧上來,你會無法控制自己,於是把你的憤怒全部化為對孩子的攻擊。

是的,這就是一種攻擊。指責對方的人格、說他肯定做不成任何事情,讀不好書,誰看見都煩,這樣難道還不是攻擊嗎?

但這就是人的心理機制運作的樣子,而且讓人非常難以覺察。

因為它發生在你的潛意識中,當你表述出“可能傷害”孩子的話語時,其實你不是真的刻意要去傷害你最愛的孩子,你也不是真的要去羞辱他,你這樣做,是因為人的內心就是會在安全的親密關係中投射、發洩我們意識不到的被我們壓抑的一些負面情緒和能量。

所以覺察和孩子相處時自己的情緒,是作為父母的重要功課。

“看到”這種不易被覺察的攻擊,看到自己的話語背後的情緒,將它和真正的教育區分開,就能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就能做到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讓他感受到愛,而不是傷害。

看到自己的情緒,才能表達愛

好的教育,是不給孩子貼“壞標籤”

我的讀者經常在後臺提問,“為什麼我總是無法控制教育孩子時的情緒?”

其實讀者們問的就是,為什麼我教育孩子時,很難對事不對人,為什麼我總是在攻擊我的孩子?

答案就是,因為人都有共同的弱點、盲區,你沒有能夠覺察到,你把對孩子的教育,當做了你其他被壓抑的負面情緒的宣洩渠道。

成年人和孩子是不同的,這種區別就在於我們擁有比孩子成熟的心智。

有一個找我諮詢的媽媽對我說,“我總是忍不住和我的孩子吵架。”

我問她,“你孩子幾歲?”

她說,“八歲。”

她又說:“雖然孩子只有八歲,說出來的話特別傷人,簡直是想什麼說什麼,有時候會威脅媽媽,說要離家出走,還會說‘我不要你管’,‘我自己一個人挺好的’之類的話語。所以她有時候也會和女兒激烈地爭執,自己也會口不擇言地說出一些傷害她的話。”

但是,我告訴她,“你是媽媽,而她是孩子。

大人和孩子的區別在於:孩子是很難把控自己的情緒,他感受到攻擊,可能他就會馬上以他的方式來表達他的反擊,除非他很畏懼父母而不得不壓抑。

父母就不同了,作為成年人,需要看到孩子的無法控制,也需要要求自己對自己的情緒加以覺察和控制。

這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這樣去努力,卻可以給很多父母帶來成長和飛躍,甚至改善自己的親密關係的質量。

孩子會認同父母貼的“壞標籤”

好的教育,是不給孩子貼“壞標籤”

有一些父母愛對孩子上綱上線,雖然情緒不是很激越,也沒有口不擇言,但是對孩子的教育總是帶有一些貼標籤、下定義的傾向,動不動就說孩子:“人品不好”“不孝順不懂事”……

這樣的教育,不但難以達到對孩子教育的真正目的,也會對孩子造成心靈的傷害。

孩子會很容易產生自我懷疑,即便他在父母面前表現得很牴觸、叛逆,表現的“你說的我都不在乎”。

但其實這類話說得多了,還是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潛意識認同:我的確是一個不好的孩子,品行有問題的人,我應該對父母懷有內疚。

這種潛意識的認同,可能不會讓孩子努力進取,變成一個懂事乖巧的孩子,而會讓他真的發展成為父母口中的那種人。

父母對孩子說的話,在孩子的世界裡,都是無比重要的話語。

從孩子出生在這個世界上開始,父母這個角色對孩子的口頭教育,都會聽進心裡,慢慢和這些話語融合在一起,形成對自己的定位、期待,形成自己的價值感和人格。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但是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表達我們的愛而不是傷害,則是父母的功課。

您在經營夫妻關係和培養孩子過程中是否遇到以下問題:

1:孩子做事拖拉懶散、缺乏獨立、自律差、注意力不集中……

2:孩子膽小自卑內向不自信,羞於表達和說話……

3: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和上網,迷早戀……

4:孩子頂撞父母、叛逆、難以溝通,不懂感恩……

5:孩子啃老蝸居、迷茫無激情沒有夢想……

6:孩子學習不主動,沒有動力,波動起伏大……

7:孩子人際關係差、抗壓能力差……

8:夫妻間矛盾不斷,婆媳關係不好……

…………

歡迎您關注“生命驚喜未來教育”平臺, 如果您有以上問題或教育培養孩子方面的任何困惑和難題都可以給我們留言諮詢,我們和您一起解決!這將是成就您和孩子成長的一次機會。歡迎您走進生命驚喜未來教育學習進修深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