鞦韆=鞦韆=鞧韆=緧遷=䙴緧

作者:萬慶濤 王鴻傑

  首先說明,鞦韆原寫作鞦韆。上世紀五十年代,為了漢字便於辨識和書寫,把鞦韆簡化為同音的鞦韆二字。從鞦韆二字,很難看出鞦韆的本義。那麼,鞦韆的本義是什麼呢?


鞦韆=鞦韆=鞧韆=緧遷=䙴緧

盪鞦韆(網絡圖片)

  一、鞦韆源自一種古老的遊戲

  鞦韆是源自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非常古老的遊戲。遊戲時,把轅馬的緧[qiū]繩(又稱臂帶或袴帶)拴在兩個立柱中間的橫木上,人坐在緧繩的中間,來回向上擺動。

  據傳,春秋時,齊桓公攻打北方山戎,看到他們玩這種遊戲,覺得好玩,就帶回齊國。這種遊戲因為設備簡單,容易學習,深受人們喜愛,所以很快在各地流行起來。漢代以後,鞦韆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習俗活動,並且流傳至今。現代鞦韆則是將原來的長繩從中間截斷,上端系在兩根立柱支撐的橫木上,下端掛上蹬板,人或踏或坐在蹬板上,來回向上擺動。

  鞦韆,最能表達其最初原始意義的寫法有可能是䙴[qiān]緧,即可以控(緧)來回向上擺動(䙴)的皮繩。漢武帝時期的後庭繩戲就叫䙴緧。由於䙴緧與祝辭“千秋”同音,為了避諱,就把兩個字前後順序顛倒過來,寫作緧䙴。

  二、從緧和䙴二字本義看鞦韆遊戲的原義。

  1.緧,是絡在駕轅的馬屁股後的繩子,把馬與車緊密連在一起,為的是通過控制馬來達到控制車的目的。緧字由糸[mì]和酋構成。糸字旁表示這種繩子由絲線(細線)搓成。酋字本義分酒者,引申為掌控者。糸和酋合成的緧字,是一個形聲兼會意字,本義控制馬與車緊密結合的繩子。

鞦韆=鞦韆=鞧韆=緧遷=䙴緧

轅馬的緧繩安裝(網絡圖片)

  後來,絲繩換成了皮繩,緧字的糸字旁就換成了革字旁,寫作鞧。鞧也是形聲兼會意字,酋(酋長)表示控制。再後來,可能是因為秋與酋同音,而且秋比酋好認,鞧字中的酋就被秋取代,寫作鞦,就變成純形聲字。

  2.䙴,秦簡字形是上下兩雙手護著一個鳥巢,其下有一個巳(蛇形),描述一個把鳥巢搬到高處,防止被蛇侵害的故事。䙴緧組成一個偏正詞,䙴是定語,用來修飾緧字,義為向上擺動的緧繩。後來增加義符辵(辶),進一步強調挪動,寫作遷。

鞦韆=鞦韆=鞧韆=緧遷=䙴緧

遷字的演變

  三、從漢武帝開始,遷鞧變鞧遷

  傳說,漢武帝時宮中盛行盪鞦韆,唐人高無際作《漢武帝后庭鞦韆賦》雲:“鞦韆者,千秋也。漢武祈千秋之壽,故後宮多鞦韆之樂。”從這個故事可以推斷,在漢武帝之前,這種遊戲稱為䙴緧或遷鞧。為了避諱“千秋”,詞序顛倒變成鞧遷。後來,鞧繼續演變為鞦。結果構成了聯綿詞鞦遷。

  聯綿詞是漢語的一種組詞方式,由相同聲母或者相同韻母的兩個字構成。鞦韆的聲母相同。作為聯綿詞,不但聲母或者韻母相同,而且還會有相同的偏旁。因此,本作鞦遷的遷字也加一個革字旁,寫作鞦韆。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從北方少數民族引進的這種遊戲,終於確定的名稱。

  四、鞦韆變鞦韆源自文字簡化

  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為了便於識字和書寫,鞦韆被簡化為鞦韆。這樣,鞦韆就離本義越來越遠,鞦韆這種遊戲的來歷越來越不為人所知,其本義也變得模糊不清,不知所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