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這篇文章我們重點講講仁字。

通俗地說,仁是要求人們以仁為人,相親相愛。


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它反映了人對自身的覺醒,對人的類本質的理解,具有濃厚的人本主義色彩和濃厚的人道精神。

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可以看作是仁觀念的萌芽。

春秋以後,仁字其及觀念陸續出現。孔子繼承前人的思想,對仁作了全面深入的闡述,進而建立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所以孔子的學說,可稱為“仁學”。

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儒家追求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與其對家庭血緣親情的關注分不開的。在儒家看來,人一生下來首先遇到的是家庭中的父母兄弟關係,處於親人的愛撫和關照之中。因此,事親愛親是人之常情。在儒家看來,仁指愛人,但其核心是愛親。孔子弟子有若即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作為仁的根本、基礎,他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孟子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在儒家看來,基於人的天然情感的孝悌是仁德的根本或基礎,仁的參天大樹就是從孝悌之本生長起來的,人之待父孝,待兄悌,以此為譬而推之,也就能夠做到對他人的愛了。也就是說,一個人只有首先愛自己的親人,才會去愛他人。

仁者愛人的最深厚的根源即是家庭血緣親情之愛,離開了親情之愛,仁者愛人就成為了無根之萍、無本之木。


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親情之愛孕育了對他人的愛心,愛心就是愛親之心的外展與擴充。如果做不到愛親而大談愛人則愛人便空洞無物,沒有了根基。只有建立在愛親基礎之上的愛人才是最為真實和自然的。

儒家要求以仁愛之心對待一切人,建立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的人際關係,甚至由愛人推衍出仁民愛物,將仁進一步抽象為天地生生之德,視為宇宙萬物生存、發展的基礎。

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儒家不僅愛親,而且更關注人我之際與天人之際。可以說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者內心深處矢志不渝的追求和永遠不變的情懷。在儒家看來,推仁之心,則達於四海;不能推之則不足以保父母妻子;能行仁道,必得其民;能得其民,即得天下。

在儒家看來,若想做到仁民,首先要做到正己,只有首先完善自己的道德身行,才能做到成善而行仁。


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孔子強調:“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也就是說,成仁之本在己不在人,在於主體自身是否能洞徹、把握自己固有的仁心。孔子還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意思是,只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就一定可以實現仁。在儒家看來,道德修養沒有能力的大小之分,只有願不願意、努不努力的區別,求仁即可得仁。


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為仁由己就是搞好自己的道德修養。

孔子提出的具體措施就是“克己復禮”。

克己就是約束自己,復乃覆之意,即按復、履行,復禮就是按照禮的要求嚴格要求自己。

孟子還說過:“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又說:“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自反而仁矣,自反而禮矣,其橫逆猶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猶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由上可見,儒家在處理人己關係時,首先關注的是個人道德修養的提升,認為修己方能行仁,內聖才能開出外王。

正因如此,儒家極為重視人格的提升和道德的修養,成仁成聖是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要愛人首先要正己,那麼正己之後又如何能夠達成仁。也就是說,如何能夠將仁愛之舉變為現實呢?


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儒家認為,具體之方式就是“能近取譬”,孔子講:“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矣”(《論語·雍也》)。所謂能近取譬以己對待自己親近之人的心情來對待別心。具體而言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即所謂忠恕之道,也就是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能強加於人,自己想要立位,須使別人也能立位,自己希望顯達,須使別人也能顯達。也就是說,就是推己而及人,即以行為主體為原點,以行為主體自身的利益需要去推斷他人的利益和需要,進而以此為行為取捨的標準。凡屬自己所需要、追求的,同時也要努力去滿足別人;凡屬自己厭惡的,就一定不能施於別人。在儒家看來,在人我交往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做到將心比心,多為別人設身處地地著想,少替自己打算,那麼這個社會就會洋溢博大的愛,形成和諧,健康的人際關係。

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儒家的仁學思想是其整個倫理道德學說的核心所在,這種仁學思想,自其開創以來,便具有著強烈的政治意識。“

儒家的仁愛思想落實到政治,就是他“為政以德”的施政主張。可以說,為政以德是儒家仁學思想的集中體現。


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所謂“為政以德”就是主張以道德做為治國的根本手段,以道德作為政治的根本綱領,如孔子所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也就是說,人君以道德治國,管理民眾,猶如北極星居於天空之中心,百官萬民猶如群星拱衛北辰一樣,環繞其周圍。如此,便會收到社會秩序井然有序、治理民眾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道德對於治國為何有如此之大的功效呢?

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孟子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而荀子更是通過對道德之威與嚴刑苛法的狂妄之威作了比較而得出“道德之威成乎安強,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之乎滅亡”的結論。


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在儒家看來,法律征服的是人身,而道德征服的卻是人心,而只有征服了人心,才能得到百姓衷心擁戴,進而平治天下。

德治在儒家指的是國治之本,那麼如何實行德治呢?

在儒家看來,實行德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眼。首先:為政者應率身垂範,以身作則。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又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只要為政者能以身作則,下面就會起而仿效;如果在位時君主皆能尚德,老百姓也會躬行其道。其次:統治者應貴民、重民。

戰國中期,民的價值力量日益呈現,已為部分進步思想家和統治者所注重,而得民心者得民,得民者得天下。


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易傳》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措。”也就是說,人的存在是任何社會存在的自然前提,民眾是社會的主體。對此,孟子則提出了著名的民貴君輕論,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

這並不說庶民比君主高貴,而是強調民為邦本,邦為君本。


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荀子也提出:“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並且還把君與民的關係概括為舟與水的關係,他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者。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就是說,統治者政權的鞏固或崩潰,完全取決於民眾的擁戴或反對。要想坐穩江山社稷,一定要取得民心的擁護。如何才能取得民心的擁護呢?


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那隻能是以仁愛之心待民、重民、貴民。此外,若想使重民、貴民落到實處,這就要求為政者應惠民利民。孔子就主張施惠於民眾。孟子則提出施民之所欲,利民之所利,“制民之產”。當然,儒家講惠民利民,並非講為政者要以為民謀福利作為其行為的最高目的或唯一宗旨,而是以惠民利民去獲得人心,鞏固政權。其著眼點仍是為政者的根本利益。不過,以當時歷史情境而論,以“民為邦本”理論所折射出的民本傾向對中國歷史的積極影響也是不可否認的。


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儒家雖強調德治,但並不否認法律的作用,並不主張以道德取代法律,而是提倡德法並舉,寬猛相濟,二者皆不可偏廢,即孔子說的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其手足。德與法都是規範人們行為、建立和維護社會良好秩序的有效手段,不過德法並用並不代表德法在治國方面處於平等地位,而是德主刑輔。


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在儒家看來,法律只能矯偏救失,解決已然問題,而道德卻能防患於未然。因此,道德是立法的根本精神,法律必須體現道德的價值導向。


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先秦儒家的德治主張,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所強調的道德為主、法律為輔的治國方式極大地增強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為社會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創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它帶有一定的政治空想主義色彩,在政治實踐中不僅容易演變為人治的工具,而且容易造成中國封建社會所特有的超穩定結構,嚴重缺乏發展動力和活力。


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作為一種以道德治國的政治哲學,儒家的為政以德思想蘊含著重要的智慧,值得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