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具有雄韜大略,也具有氣節傲骨,但是卻被後人一直誤解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到老大爺說歷史,今天給大家講一個歷史故事,當我們要去學習我們國家的歷史的時候,勢必是要從頭去進行學習與瞭解。在這段時間之內,必然會了解到一些上古時候的君王的事蹟。由於他們的歷史太過於久遠,所以有很多事情都隱藏在那些晦澀難懂的古籍當中,這也導致了很多人對於他們有一定的誤解。而且在那個時候的文字同現在我們經常看到文字又不一樣,所以導致了有時候後人對於事情的真相往往瞭解的沒有那樣的深刻。商紂王帝辛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明明具有雄韜大略,也具有氣節傲骨,但是卻被後人一直誤解

許多人都是通過封神演義而瞭解到這個上古時期的君主的。封神演義這部作品在明代的時候正式面向大眾,這個時間距離帝辛所生活的年代大概有兩千多年。也就是說,這本書相當於很大一部分都是在臆想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再加上各種民間流傳的說法,以及正史對於帝辛的評價不是很好,導致到後面帝辛的形象被越傳越妖魔化,但其實他本人並不是一個非常昏庸的君主。

明明具有雄韜大略,也具有氣節傲骨,但是卻被後人一直誤解

就拿最出名的寵妃這件事情來說。好多的史書上面都記載他因為寵愛妲己而去苛待大臣,大肆建造宮室,導致底下的百姓們都非常的痛苦於是都想著要造反。而與此同時,在西邊的周國卻對待手底下的人們非常的好。這樣一對比立馬就顯得周國的君主更加的仁善,由此便得出了周國取代商國的必然性。但其實書寫歷史的人都是奪得了大權的人,而為了體現自己統治的正確,必然要大肆的詆譭前朝所做的一些不好的事情。帝辛在民間的形象這麼差,就是在這裡栽了一個很大的跟頭。

明明具有雄韜大略,也具有氣節傲骨,但是卻被後人一直誤解

事實上帝辛是商國少有的幾位非常有魄力的君主之一。他跟先祖們相比,是要比先祖們更加有野心的。他並不是只想著坐享祖先留給他的疆土,而是一心有著想要開拓疆土的心願。那個時候中國處於一個部落聯盟的時代,在這樣的一個時代,統一的國家是不存在的。各個部落之間形成自己單獨的政權,而整體的實力、財力最好的部落自然有著對其他部落的大部分的統治權力。

明明具有雄韜大略,也具有氣節傲骨,但是卻被後人一直誤解

有人願意服從於中心部落,自然也就有一些部落並不效忠中心部落。在那這個時候作為中心部落的商朝就要為了擴大自己的統治力而向周邊地區進行戰爭,以此為威震落的臣民們。帝辛就是為了更好的擴大商朝的影響力,所以不斷的向東邊進行戰爭,以此將東邊的一些蠻夷部落通通收歸麾下。

明明具有雄韜大略,也具有氣節傲骨,但是卻被後人一直誤解

可不要小看對東征伐的帝辛,要知道向東邊征戰是他的祖先窮盡將近一千年以來都沒有完成的事情。因為那個時候的中原地區各種東西都更加發達,而東邊更多的是原始生態的叢林。在這樣文明不對等的情況下,一是君主們不願意將武力浪費在不開化的地區,二是蠻夷們打起架來那可比中原地區的人要兇狠很多,再加上地形氣候等等方面的不適應,也就導致自建立國家的形態一直到商朝這段期間以來,東邊地區一直都沒有被教化。

明明具有雄韜大略,也具有氣節傲骨,但是卻被後人一直誤解

也就是因為在東邊投入了太多的經歷,導致西邊的周國才有機可乘,帝辛的形象也從一個有能力的君主變成了一個兇狠殘暴的君主。雖然說成王敗寇,勝利的人有資格去書寫失敗的人的歷史,但是周國對於帝辛形象的詆譭,確實也讓很多歷史學家感到非常的沒必要。

明明具有雄韜大略,也具有氣節傲骨,但是卻被後人一直誤解

普通人再去學習這部分歷史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演義小說當中所說的帝辛根本就不是他真正的樣子,真正的帝辛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並且十分有氣節寧願殉國也不願被俘虜的末世君主。

今天小編的故事就先講到這裡吧,最後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留言,喜歡本文的話,給小編點個贊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