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北四環亞運村和鳥巢的西南角,有一箇中華民族園,佔地50公頃,由雷學金先生髮起興建,於1992年開始建設,1994年6月18日北園建成開放,2001年9月29日南園建成開放。中華民族園是京城第一座大型民族文化基地,旨在展示民族文化傳統,增強國民愛我中華的民族意識,促進青少年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同時,也在首都為各民族提供一個面向全國和世界的永久性窗口。
中華民族園分南北兩園,園內建有民族村寨36個,還有民族博物館、民族展覽館、雕塑廣場以及若干自然景觀。北園內有民族村寨16個,建有國內最大的鑄鐵望以及仿真的熱帶榕林、水中溶洞、土林、盤龍瀑布、阿里山神木和滄源巖畫等。少數民族村寨均採用1:1的比例,亭樓屋寨依山傍水錯落有致,按少數民族風格,真實再現出各個民族的文化遺存。
疫情期間,南園不開門,只開門了北園。北園佔地20公頃。北園內建有民族村寨十六個,包括藏族、苗族、彝族、侗族、臺灣高山族、朝鮮族、布依族、哈尼族、羌族、傣族,景頗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等景區。
1、藏族
藏族建築多壘石建屋,牧區則用帳篷。房屋多平頂多窗,造型簡潔,敦實質樸,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多建築於向陽高處,座北向南。多以石塊或夯土築牆,形如碉房,樓房上層住人,室內多設有佛龕,下層多作庫房或畜圈,有院落。層內鋪木板或坐墊。牧區帳篷用犛牛毛織成,色黑,冬暖夏涼,遷移方便。農村多半在房外圍以小牆以為小院,供放柴草和豢養牲口或家禽之用。藏族不吃奇蹄類獸肉,大部分地區沒有吃飛禽和魚的習慣。狩獵只為取得麝香、鹿茸等名貴藥材和皮毛。
藏族寺院建築別具風格,層樓重疊,整齊壯觀,主殿經堂寬敞,寺門前砌修大小佛塔供煨松柏枝用,周圍多置轉經筒,由人順時針方向轉動,藉以祈福禳災。
2、珞巴族
珞巴族傳統的住宅建築結構形式有兩類:一類是適應整個家庭居住的或作為公房的“一”字形長屋;一類是供個體小家庭居住的獨立的小棟房。 長屋呈“一”字形排列,有數間或數十間不等,長的可達幾十米。一般長屋內住著同一家庭的若干小家庭,每一小家庭佔一居室,自立火塘。有的部落一個家族住在一幢長屋裡。 崩尼部落家長制家庭長屋叫“南塔”,是一種竹木結構的幹欄式樓居建築,分三層。第一層稱為“那貢”,作堆放柴火和圈養豬、牛之用;第二層住人,叫“郭基”;第三層即頂棚,供存放工具雜物。“南塔”的修建是先在地面豎立數十根圓木立柱作底架,在1.5-2米高處架放若干根橫樑和擺放木條,用藤繩捆牢,上鋪竹片和竹蓆等,搭建成一個長方形平臺,這便是供人居住的樓層。頂棚的搭建也是架橫樑和用竹木鋪設地板。屋頂呈“人”字形,上蓋“達熱”藤葉、芭蕉葉或稻草等物,用竹蔑或藤繩捆紮。一、三層無牆體,一層用竹木捆紮成棚欄,以便圈關豬、牛。二層的牆體是用在兩層竹蔑中間夾芭蕉葉編成的大竹蓆,在房體四周圍一圈(留出門的位置),用藤條捆紮於木柱上。二層的入門處另用圓木或粗竹搭建陽臺,通過陽臺才能進入室內。
3、羌族
羌族建築,就近取材,利用附近山上的土、石等資源,先在選擇好的地面上掘成方形的深一米至兩米左右的溝,在溝內選用大塊的石片砌成基腳。寬約三尺,再用調好的黃泥作漿,膠合片石。石牆自下而上逐漸見薄,逐層收小,石牆重心略偏向室內,形成向心力,相互擠壓而得以牢固、安定。屋頂結構層次由下至上分別是主樑、掾子、劈材層、竹杆、黃刺。棕耙,頗具民族特色。
這些堅韌古樸的建築不繪圖、不弔墨、不劃線,結構勻稱,稜角突兀,雄偉堅固,精巧別緻,全用眼力砌石壘木,把整個山寨一氣呵成連成一體,沒有單門獨戶的房子是世界建築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大奇觀,令人歎為觀止,吸引了絡繹不絕的海內外遊客前來觀光、考察。世界上大多數古堡都是傳統的設東南西北城門或出口的建築程式,而桃坪羌寨一反傳統古城設東、西、南、北四門的建築形式,築成了以高碉為中心的放射狀8個出入口。而8個出入口又以13個甬道織成四通八達的路網。寨內人進出自如,而外來人卻如入八陣迷宮,非本寨人指引,不可通行。寨內的地底下,挖掘了眾多的引水暗渠,上蓋石板和土,一定距離間,留有活動石板,揭開即可取水。這些水渠方便、保密,在寨內編織成流經每棟碉樓的水網,為戰時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間。桃坪神奇的路網、水網、房頂,組成了羌寨內地上、地下、空中三種立體交叉的道路網絡和防禦系統,這也是桃坪羌寨建築的奇特之處。
4、土家族
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簷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土家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差瓦,只許益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後才興蓋瓦。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據地形,樓分半截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翼吊、吊鑰匙頭、曲尺吊、臨水吊、跨峽過洞吊,富足人家雕樑畫棟,簷角高翹,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詩情畫意之意境。
5、傣族
傣族建築大體分為民用建築和佛寺建築。傣族建築師法自然,融於自然,順應自然,表現自然。這是中國古代園林體現“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獨立於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藝術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傣族建築作為獨樹一幟的建築形式,也有其獨特的藝術生命力。
6、撒拉族
典型的撒拉族民居 , 夯土打的院牆保留著中亞西亞風格 , 房屋土木結構 , 但坐北朝南的正房又融入漢族庭院建築風格 , 房簷門窗大都是精美細巧的雕花 , 刷一層清漆顯得素樸美觀。 院內栽著瓜果和辣椒 , 而窗簷下掛著好幾串火紅的幹辣椒 , 撒拉人家的庭院格外明傃生動。 院內栽著瓜果和辣椒 , 而窗簷下掛著好幾串火紅的幹辣椒 , 撒拉人家的庭院格外明傃生動。
7、臺灣高山族
依山傍水,巢居穴bai處,或du闢竹編茅,架木為屋zhi。住宅類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岩石屋、草頂地下房屋等,但十分講究造型和實用相結合。大都呈長方形或四方形,有門無窗。
8、朝鮮族
9、黎族
黎族傳統住房一般呈船底形和金字形兩種。
建房屋的材料是茅草、木料、竹子、紅白藤、山麻等。木料多用優質、堅固耐用的格木。
船形屋是竹木結構建築,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構;
金字形屋以樹幹作支架,竹片編牆。
10 佤族
佤族房內的陳設簡單,無桌椅,竹蓆木板當床,沒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單做被蓋,枕木頭,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區不同。受漢族影響較大的地區,一般是四壁著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個別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區的住房構造和形狀與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築材料均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頂端保留樹杈,用以託梁,橫樑上再託上一些細竹子,然後覆以茅草,築成架空的“竹樓”。房屋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為牲畜、家禽活動之所,個別打鐵戶也在樓下設有風箱和打鐵的一套工具。
11、其他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