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自有後來人:西北考察歸來後的範長江

上世紀30年代,為了尋找救國的門路,他開始以記者的身份深入地瞭解中華大地。1935年開始的赴西北考察中,他追隨紅軍長征的腳步,寫下了一篇又一篇生動的報道。範長江此次西北之行,順應了時代潮流,並以真實而翔實的資料,講述著一個有一個曲折生動的長征故事,及時回答了廣大讀者急於瞭解的重要事實,還幫助了紅軍找到新的落腳點。

“時勢造英雄”,西北歸來後,他再次踏上了新的征程。

西北歸來

範長江是講紅軍故事的好手,講長征故事的高人。他深知此次西北之行所撰寫的通訊報道,正是社會各界人士,特別是《大公報》讀者迫切需要了解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紅軍正向西北地區實行戰略轉移,紅軍北上抗日的情況、前途和對中國政局的影響如何?一定會得到人們的深切關注。

長江自有後來人:西北考察歸來後的範長江

範長江簽名與《大公報》題頭


從1935年7月開始,到1936年5月結束,在10個月的時間裡,範長江撰寫了大量的新聞通訊,在《大公報》上連載,使社會各界人士對中國西北、對中國共產黨、對長征逐步有了深入的瞭解,也使《大公報》的銷量激增,成為中國有關紅軍長征的一個輿論中心。通訊集《中國的西北角》,被譽為“一部震撼全國的傑作”。該書在幾個月內連出9版,出現了“洛陽紙貴”的盛況。

長江自有後來人:西北考察歸來後的範長江

不同版本的《中國的西北角》,左為日文版,由松枝茂夫翻譯

受範長江報道的吸引,大批進步青年奔赴延安,尋找中國的出路和光明的未來。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的黃華在《隨斯諾訪問陝北》一文中寫道:

我很注意紅軍長征北上的消息,從天津《大公報》範長江的報道中獲悉,中央紅軍1935年10月已到達陝北。進步學生都很高興。我的心頭很自然的閃過到陝北去參加紅軍的遐想。

新的事業

結束西北之行的範長江雖然人回到了《大公報》,但是心卻留在了西北。他念念不忘大西北那雄奇艱險的大自然,對自己因探訪紅軍長征而被染上一些神秘色彩的人生體驗更不能釋懷。通過對紅軍以及長征的報道和調查,範長江年少時所感受的痛苦和迷茫似乎也有了消解之方。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西北之行結束後,範長江的命運再一次和廣袤的中國西北連接在一起。那是因為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了,張學良、楊虎城舉行兵諫,要求蔣介石和國民政府一致對外,團結抗日。可是過了兩個月之後,西安事變的真相還不為人所知,外界莫衷一是,議論紛紜。

長江自有後來人:西北考察歸來後的範長江

關於西安事變的報道

具有敏銳觀察力的範長江萌生了新的想法,他要獨自前往西安,進行實地採訪,以探明究竟。他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在1937年2月3日抵達西安。經陝西省主席鄧寶珊介紹,範長江於4日在楊虎城公館第一次見到了周總理。

這是他第一次見到中國共產黨的高級領導人,心中難免產生一種更大的期待。周恩來對範長江這個名字也不陌生,特別是他在自己母校——南開學校——的創辦地——天津發行的《大公報》上對中國西北角的報道,和對紅軍尤其是長征走向的分析都給周恩來留下了深刻印象。

採訪後,範長江還提出訪問延安的請求。5天之後,即2月9號,範長江來到了延安。當天晚上,毛主席邀請他來到自己居住的窯洞,談了整整一夜。在毛主席窯洞的徹夜長談,使範長江的思路漸漸清晰起來。令範長江感到十分振奮的是毛澤東提出的中共當下的總路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長江自有後來人:西北考察歸來後的範長江

範長江與毛主席談話場景

範長江茅塞頓開,心潮澎湃。他向毛主席提出希望繼續留在延安,以便蒐集資料寫成長篇通訊。但毛主席告訴他,當下更需要他馬上回到上海,利用《大公報》及一切可能的辦法,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在人民群眾中廣泛宣傳。範長江感到責任重大,恨不得第二天便返回西安,恨不得一步就回到《大公報》社。

在返回《大公報》社的路上,範長江依然沉浸在興奮之中:“中國的出路,在我看來,是找到了。事實證明,只要中國軍隊決心抗戰,日本帝國主義並不可怕,問題是國內要有團結一致的辦法。”2月14日晚上,範長江從機場趕回報社,奮筆疾書《動盪中之西北大局》一文。

次日是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開幕日,他覺得這是一個宣傳正確主張的大好機會。夜裡,他一邊寫,經理胡政之一邊考慮如何在會議期間推出這枚重磅炸彈。為了抓住時機,胡政之不惜冒著違反檢查令的巨大風險,強力推出範長江的這篇文章,毛澤東親筆致信範長江,表達謝意。

長江自有後來人:西北考察歸來後的範長江

範長江關於西安事變的報道與毛主席的感謝信

延安歸來,範長江認定,在關乎中華民族前途和命運的戰爭環境下,報紙的影響力既明顯又巨大。為此,範長江與胡愈之、孟秋江等人在1938年9月成立了“國際新聞社”,致力於傳播進步思想。

新的征程

範長江因報道長征而聞名,他的人生也恰似一場不畏艱險的長征,永不停歇。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黨中央決定派範長江主辦《人民日報》。1950年1月,範長江接替胡喬木正式擔任《人民日報》社社長。直到這時,從戰火中走來的範長江終於可以實現在和平的環境中,面向人民群眾辦報的理想了。

甫一到任,範長江就決定進行制度建設,由此開創了《人民日報》規模化、制度化辦報的傳統,一些制度至今仍然沿用。他說,新聞的“基礎在群眾,前途在群眾”,記者不能守在北京,要到全國的各大行政區去採訪;還要在各省市設記者站、發行站,形成記者網、發行網,廣泛組織讀者會、讀報組。這在當時是一個創舉。

長江自有後來人:西北考察歸來後的範長江

在人民日報工作的範長江

1952年,範長江離開了新聞界,但是他一直是中國新聞工作者的標杆。為紀念範長江,國家於1991年設立了中國新聞界的最高獎項——“範長江新聞獎”,用以表彰優秀的中青年新聞工作者。

長江自有後來人:西北考察歸來後的範長江

首屆範長江新聞獎獲得者

結語

範長江在《記者工作隨想》中說:

一個記者,如果能為一個偉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理想可以幫助我們克服面前各種各樣的困難。為了弄清一個問題,有時候甚至要搞它十年八年,而一旦解決了一個問題,就會感到無限的快樂,這是記者的快樂。

紅軍長征是人類戰勝艱難困苦的英雄史詩,是世界戰爭史上的不朽豐碑。第一個向世人闡釋其風采的新聞記者範長江也得其真傳,成為長征精神的傳承者。回首範長江61年的人生歷程,彷彿就是一場永不停歇的長征。他發揚求真務實、不畏艱險的長征精神,秉承對新聞事業、理想和信念的無限忠誠,多次在中華民族面臨歷史轉折的重要時刻,將歷史的真相呈現給世人。範長江不僅報道長征,也在一生中踐行著長征精神。他傳奇的經歷、不朽的信念和偉大的貢獻,值得後人永遠銘記。

長江自有後來人:西北考察歸來後的範長江

範長江之子範蘇蘇緬懷父親


長江自有後來人:西北考察歸來後的範長江

範長江紀念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