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老師帶學生玩搖滾 為了讓孩子們更加自信

山區老師帶學生玩搖滾 為了讓孩子們更加自信

2019年的六一兒童節,顧亞帶領孩子們在學校表演手鼓。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訊 (記者張靜姝 周依)在貴州六盤水,地處海拔近三千米山區的海嘎小學,最近因一則“小學生搖滾樂隊”的視頻上了熱搜。視頻中,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彈著吉他、敲架子鼓演出的一首《為你唱首歌》,頗具“搖滾範兒”。

近日,新京報記者聯繫到海嘎小學的幾位老師,瞭解這支樂隊背後的故事。

“我們上山去”

貴州六盤水的韭菜坪被當地人譽為“貴州屋脊”,快到山頂處的大灣鎮海嘎村是貴州海拔最高的村寨。幾年前,海嘎村這所唯一的學校,差點因為沒有老師而關閉。

海嘎小學條件很差,山路高遠,留不住老師。惡性循環下,學生也大多下山,到別的村鎮求學。

鄭龍自2002年起任海嘎小學校長。他記得到2014年,學校只剩下十幾個低年級的學生和一名專職教師,鄭龍還被調任到臘寨小學兼任校長。

不能等著幫扶,鄭龍決定“主動出擊”,開始給臘寨小學同宿舍的老師們“做工作”。

顧亞當時在臘寨小學教語文,是心動的老師之一。“教孩子,哪裡有孩子需要就去哪裡,這不是應該的嗎?”同時被說動心的還有教數學的熊偉紅。

三人一拍即合,決定上山去把海嘎小學“盤活”。

隨後,顧亞拉上了好哥們兒胡靜,兩人高中時一起組過樂隊。當時胡靜在大灣鎮三合學校教語文,“農村的孩子,想學什麼都不容易。是得上山去。”

接下來的一年多,鄭龍跑了鎮上好幾所學校,動員老師和他上山。鄭龍說他沒啥訣竅,“很直接,就告訴大家山上那個學校缺老師,孩子們下山上學太難了。”

這理由說服了當時22歲的袁麗娟。袁麗娟老家在雲南,她說自己就是山村小學走出來的孩子。得知孩子們下山上學,要走兩個多小時山路,她回想起自己小時候,“那不如我們上山去,讓他們少走一些。”

孩子們的眼睛在發光

2016年,鄭龍辭掉在臘寨小學兼職校長的工作,帶著成功說服的4個老師和鎮上新招來的3個老師上了山。加上學校原有的1人,9個人的教師隊伍組建起來。

上了山,鄭龍又帶著老師們給村民“做工作”。“挨家挨戶告訴他們有老師了,孩子們能在家門口上學了。”

2016年新學期開學時,海嘎小學的學生們由十幾個,變成七十幾個。語文、數學、英語、品德、科學、體育、美術、音樂,別處開設的課程,海嘎小學一個都不少。

顧亞和胡靜從家裡背來了吉他,午休時間,他倆會坐在一間空教室彈琴。慢慢地兩人發現,他們彈琴時有孩子從門縫裡看他們,後來窗戶上也排滿了一個個小腦袋。

顧亞發現,這些平時“走路低著頭,看人眼睛躲閃,很害羞”的孩子們,此刻眼睛發光。

他倆有了大膽的想法,不如音樂課就教大家彈吉他。看到接觸了樂器的孩子們變得興奮,鄭龍去山下的學校借了兩臺架子鼓,又用學校資金買了一個二手架子鼓。山裡的小學熱鬧了起來。

後來,學校還陸續獲得一些捐贈來的樂器,有木吉他、電吉他、貝斯、尤克里裡……山裡娃的音樂課開始變得“豪華”。

音樂帶來自信快樂

不再滿足於教孩子們單純的彈奏,2019年3月,顧亞在每個班級成立一支小樂隊,除唱歌、演奏之外,他還教他們上舞臺。一場場訓練和演出在海嘎小學開展,顧亞鏡頭下的孩子們的姿態越來越瀟灑,也越來越自信。

更多的機會也隨之而來,顧亞帶著樂隊走出海嘎村,參加當地的音樂節和展演。

袁麗娟不懂音樂,但她能感覺到,孩子們變得自信和陽光了。

6月18日,海嘎小學的搖滾樂隊翻唱痛仰樂隊歌曲的視頻在微博流傳,痛仰樂隊官方賬號轉發後說“希望有機會也能為你們唱首歌”。

被喜歡的樂隊點名表揚,顧亞有點緊張,他把這消息告訴孩子們以後,反而被問有什麼好緊張的,“孩子們很開心,很期待能現場看他們(痛仰樂隊)表演,倒是我多慮了。”

這讓顧亞覺得很幸福,“這不就是我們的初衷嗎?音樂真的讓孩子們變得自信快樂了。”

2019年夏天,“復甦”了3年的海嘎小學,也終於迎來了建校20多年來的第一批六年級的畢業生。畢業生紀念短視頻裡,13個孩子對著鏡頭表達了自己的願望,好幾個人都希望將來能做一名老師。

同年,鄭龍被教育部表彰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面對榮譽,他只是說,“因為我是他們的老師啊。”

■ 對話

樂隊老師顧亞:用音樂打破大山的孤獨

“做這件事起初就是覺得音樂可以讓人快樂。”6月19日,樂隊老師顧亞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說,“山區裡的學生、老師本來就很孤獨,我覺得音樂可以讓我們更有動力去工作和學習,希望通過音樂讓大家開心起來。”

談教學

以培養興趣為主

新京報:你在海嘎小學教什麼科目,為什麼想到教孩子們學樂器?

顧亞:我2016年來到海嘎小學,一直教語文。

想到教他們學音樂,是因為剛來的時候發現孩子們怕生,不愛講話,很少和老師交流,感覺氣氛不是那麼好。然後也是一個契機,有一次,我在學校辦公室彈琴,發現很多小孩從門縫裡扒著看,就想要不要試一下,帶他們唱唱歌。

後來有音樂課的時候,我就把樂器帶去課堂伴奏,教他們唱歌。感覺他們很興奮,有小朋友主動上來用手指撥動琴絃。後來我就嘗試教他們彈一些和絃、彈一些旋律。

新京報:你主要教孩子們哪些內容?和孩子們之間發生過什麼好玩的事情?

顧亞:除了器樂演奏,還會教一些最簡單的樂理知識。也不會說太多,只是在彈琴過程中簡單地涉及一些樂理知識。主要是培養他們的興趣,讓他們覺得好玩。

孩子們整體表演的狀態很好玩。一開始,他們能簡單地把和絃彈出節奏。後來我說如果要給同學們表演,還需要舞臺表現力。孩子們開始嘗試搖晃身體那些舞臺動作。一開始他們很害羞,互相看,就笑場了。

談走紅

看到微博熱搜“蒙了”

新京報:後來怎麼想到給孩子們組樂隊?

顧亞:因為一些同學學著學著就沒信心,感覺總是練基礎和絃還不夠,就想要不搞個小樂隊,刺激其他同學也想好好學,要加入樂隊。

一開始儘量把樂隊成員安排在同一個班級,一個班一個樂隊,沒有太正式的選拔,就是選樂感強、能力比較好的同學。後來因為精力有限,就重點培養五六年級的學生。

其實他們很多人可能畢業以後也不會繼續學音樂,只是希望他們長大以後想起來,會有一個美好的回憶。

新京報:什麼時候發現自己的視頻受到關注,包括被自己喜歡的痛仰樂隊官博轉了,當時什麼想法?

顧亞:我是幾天前看到微博熱搜,一下就蒙了。然後痛仰樂隊經紀人來聯繫我,我還想到底怎麼回事。受到關注之後其實有很多擔心,怕有一些人不理解,從而引起爭議。結果我跟學生講了之後,他們好高興,還笑我怎麼擔心那麼多。

談未來

希望更多人踴躍參與

新京報:你在之前的採訪中提到,想通過這些視頻打破人們對山區孩子的刻板印象。你覺得音樂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顧亞:起初做這件事是覺得音樂可以讓人快樂,是一個讓每個人心境愉悅的工具。因為山區裡的學生、老師本來就很孤獨,我覺得音樂可以讓我們更有動力去工作和學習,希望通過音樂讓大家開心起來。

這個事情大家覺得是一股“熱量”,如果能讓更多山區的老師看到,希望能鼓勵大家,不要覺得自己很孤獨,還是能從很多細節的東西上找到一個愉快的心境,以快樂的心情去面對學習或工作。

新京報:之後在這方面還有什麼教學計劃?

顧亞:我相信這個事情是“可持續發展”的,即使某一天我不在這個學校,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踴躍參與進來,把這件事傳遞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