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近程攻擊導彈”簡介 不鏽鋼彈體設計也是少見

  初見“近程攻擊導彈”


  導彈全長4.27米,彈體直徑0.45米,翼尖至彈體中心線0.38米,導彈重1 010千克。雖然該導彈採用了上世紀60年代的技術,但整個導彈設計理念還較為先進。直到今天的導彈依然在設計上與它有些相似之處,例如美軍的陸軍戰術導彈(ATACMS)、俄羅斯的Kh-47M2“匕首”空射彈道導彈等,雖然內部的設計有些不同,但至少從外形上看的話,都有點像是從一個風洞裡吹出來的意思(P.S.雖然誰都知道這是各自的設計師們自己的想法)。其實不然,都是使用國自己的需求在那擺著,所以看到美俄這種國家武器要是長得相似不用見外。至少看下面這張照片肯定會有人以為是測試中的Kh-47這類的導彈。

美國“近程攻擊導彈”簡介 不鏽鋼彈體設計也是少見

剛剛投放的“斯蘭姆”導彈

  總體佈局 導彈整體呈細長的鉛筆形外觀,彈身為長圓柱形,向後逐漸變細至彈身尾部,尾部呈現三角形,裝有3片互成120°配置的全動式尾翼,升力主要由彈體產生。彈身由有效載荷段和助推段兩部分組成。其中有效載荷段包括裝觸發引信的頭錐和戰鬥部艙,助推段包括電子艙、發動機艙和控制艙三個可分離的艙段。發動機艙內裝1臺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控制艙由整流罩和電液伺服控制系統部件組成。沿助推段頂部縱向設計有一個狹長的凸起槽帶,主要佈設控制艙到尾部的電纜。火箭發動機尾部為逐漸收緊的噴嘴設計。這使整個彈體呈現為較好的流線型。據美國空軍1975年的報告透露,該導彈的彈體大部分為不鏽鋼(那個年代採用這種材料的飛行器,最著名的莫過於俄羅斯的米格-25戰鬥機,畢竟是為了應對3倍音速的熱障而做出的選擇),且為了減小超音速飛行時的空氣阻力,尾部配有可拋式整流罩,裝在飛機艙內發射架上的導彈無整流罩。

美國“近程攻擊導彈”簡介 不鏽鋼彈體設計也是少見

採用不鏽鋼製造的米格-25系列戰鬥機

  動力裝置 導彈的動力裝置由火箭發動機和保險/解保開關組成。發動機採用洛克希德公司(那會的洛克希德公司還是洛克希德,90年代兼併馬丁公司才有了現代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總長2.44米,直徑440毫米,質量約680千克,使用端竣基聚丁二烯推進劑,採用端面燃燒方式。該發動機設計較為複雜,這也是其試驗一再推遲的原因。它的內部燃料由加速藥柱和巡航藥柱兩部分組成,裝在同一燃燒室內,但分別用橡膠包覆,中間由隔熱板隔開,並由各自的點火器點火,燃燒時間均為17秒。加速藥柱燃盡到巡航藥柱點燃之間的時間間隔可根據預先設計在1.5~80秒之間人為調整。
  制導系統 導彈的制導系統由彈載計算機、慣性平臺、電子設備、雷達高度表和電源組成。導彈的大部分任務計算由載機上的主計算機完成,可最大限度地簡化彈載計算機。發射前,彈上計算機根據載機計算機傳來的數據,控制慣性平臺與載機慣性導航系統的對準。慣性平臺內裝有兩個二自由度陀螺,一個雙軸加速度計和一個單軸加速度計。

美國“近程攻擊導彈”簡介 不鏽鋼彈體設計也是少見

在機場上準備掛載的“斯蘭姆”導彈

  雷達高度表為AN/DPN-83A脈衝型雷達高度表。在不用彈道模式,而選擇地表飛行模式時,主要是雷達高度表發揮作用。控制分系統包括3個彈簧約束型單自由度速率陀螺、飛行控制電子設備和電液伺服控制系統,根據傳來的操縱指令,控制導彈的姿態並保持導彈穩定飛行。
  導彈彈頭 導彈彈頭主要由戰鬥部和引信兩部分組成。戰鬥部為威力可達到21.7萬噸TNT當量的W69型核裝置,是一種採用鈈彈為初級的熱核裝置。彈頭引信採用空爆雷達和觸地壓電兩種引信並聯方式,由計算機控制彈頭在預定離地高度爆炸,主引信系統一旦失靈,就由頭錐內的觸發引信引爆。

  為了準確起爆設計師們也是動了不少腦子,下了不少功夫。畢竟打出去的都是錢啊!
  雖然是個空射彈道導彈,但說它是空射核導彈也不為過。畢竟戰鬥部就是核彈頭,沒人有意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