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程攻击导弹”简介 不锈钢弹体设计也是少见

  初见“近程攻击导弹”


  导弹全长4.27米,弹体直径0.45米,翼尖至弹体中心线0.38米,导弹重1 010千克。虽然该导弹采用了上世纪60年代的技术,但整个导弹设计理念还较为先进。直到今天的导弹依然在设计上与它有些相似之处,例如美军的陆军战术导弹(ATACMS)、俄罗斯的Kh-47M2“匕首”空射弹道导弹等,虽然内部的设计有些不同,但至少从外形上看的话,都有点像是从一个风洞里吹出来的意思(P.S.虽然谁都知道这是各自的设计师们自己的想法)。其实不然,都是使用国自己的需求在那摆着,所以看到美俄这种国家武器要是长得相似不用见外。至少看下面这张照片肯定会有人以为是测试中的Kh-47这类的导弹。

美国“近程攻击导弹”简介 不锈钢弹体设计也是少见

刚刚投放的“斯兰姆”导弹

  总体布局 导弹整体呈细长的铅笔形外观,弹身为长圆柱形,向后逐渐变细至弹身尾部,尾部呈现三角形,装有3片互成120°配置的全动式尾翼,升力主要由弹体产生。弹身由有效载荷段和助推段两部分组成。其中有效载荷段包括装触发引信的头锥和战斗部舱,助推段包括电子舱、发动机舱和控制舱三个可分离的舱段。发动机舱内装1台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控制舱由整流罩和电液伺服控制系统部件组成。沿助推段顶部纵向设计有一个狭长的凸起槽带,主要布设控制舱到尾部的电缆。火箭发动机尾部为逐渐收紧的喷嘴设计。这使整个弹体呈现为较好的流线型。据美国空军1975年的报告透露,该导弹的弹体大部分为不锈钢(那个年代采用这种材料的飞行器,最著名的莫过于俄罗斯的米格-25战斗机,毕竟是为了应对3倍音速的热障而做出的选择),且为了减小超音速飞行时的空气阻力,尾部配有可抛式整流罩,装在飞机舱内发射架上的导弹无整流罩。

美国“近程攻击导弹”简介 不锈钢弹体设计也是少见

采用不锈钢制造的米格-25系列战斗机

  动力装置 导弹的动力装置由火箭发动机和保险/解保开关组成。发动机采用洛克希德公司(那会的洛克希德公司还是洛克希德,90年代兼并马丁公司才有了现代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总长2.44米,直径440毫米,质量约680千克,使用端竣基聚丁二烯推进剂,采用端面燃烧方式。该发动机设计较为复杂,这也是其试验一再推迟的原因。它的内部燃料由加速药柱和巡航药柱两部分组成,装在同一燃烧室内,但分别用橡胶包覆,中间由隔热板隔开,并由各自的点火器点火,燃烧时间均为17秒。加速药柱燃尽到巡航药柱点燃之间的时间间隔可根据预先设计在1.5~80秒之间人为调整。
  制导系统 导弹的制导系统由弹载计算机、惯性平台、电子设备、雷达高度表和电源组成。导弹的大部分任务计算由载机上的主计算机完成,可最大限度地简化弹载计算机。发射前,弹上计算机根据载机计算机传来的数据,控制惯性平台与载机惯性导航系统的对准。惯性平台内装有两个二自由度陀螺,一个双轴加速度计和一个单轴加速度计。

美国“近程攻击导弹”简介 不锈钢弹体设计也是少见

在机场上准备挂载的“斯兰姆”导弹

  雷达高度表为AN/DPN-83A脉冲型雷达高度表。在不用弹道模式,而选择地表飞行模式时,主要是雷达高度表发挥作用。控制分系统包括3个弹簧约束型单自由度速率陀螺、飞行控制电子设备和电液伺服控制系统,根据传来的操纵指令,控制导弹的姿态并保持导弹稳定飞行。
  导弹弹头 导弹弹头主要由战斗部和引信两部分组成。战斗部为威力可达到21.7万吨TNT当量的W69型核装置,是一种采用钚弹为初级的热核装置。弹头引信采用空爆雷达和触地压电两种引信并联方式,由计算机控制弹头在预定离地高度爆炸,主引信系统一旦失灵,就由头锥内的触发引信引爆。

  为了准确起爆设计师们也是动了不少脑子,下了不少功夫。毕竟打出去的都是钱啊!
  虽然是个空射弹道导弹,但说它是空射核导弹也不为过。毕竟战斗部就是核弹头,没人有意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