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的文學與史學


隋唐時期的文學與史學


(一)隋朝

由於隋朝時間較短,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不大。雖然有提出改革浮靡文風的要求,但後繼中斷。古文運動到中唐時期才成功地發展起來。

當時,有專門研究音律學的著作,也有不錯的散文與詩歌。在南北朝時,南朝文學講究聲律和色彩,北朝文學講究質樸且實用。由於南朝豔麗的文學征服了北朝,使得隋朝文學大多承襲梁陳學風,沒有新突破。而隋朝南北著名文士,總數居然不過十餘人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第三卷 隋唐五代時期 第一章 南北統一社會繁榮時期——隋〉,第五節 隋朝的文化。杜正藏所著的《文章體式》,有助於學習南朝文學,號為“文軌”。甚至連高句麗、百濟也學習杜書,稱為《杜家新書》。這使得南朝文學流行到外國,影響甚大。

公元584年,隋文帝楊堅下令要求樸實文學《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六》:“隋主不喜詞華,詔天下公私文翰並宜實錄。泗州刺史司馬幼之,文表華豔,付所司治罪。”。李諤建議不能依文藻華麗而錄取人才。然而,隋煬帝楊廣又提倡華麗的南朝文學,他醉心於南朝的豪華,“三幸江都”,“好為吳語”。“貴於清綺”、“宜於詠歌”的南朝文學,正合他的口味。楊廣是一個文學家,最有名的是《江都宮樂歌》。楊廣每作詩文,都要南朝名士庾自直評議才發表出來。

在史學方面,在隋朝以前的史書,或由官方撰寫,或由民間人士自行撰寫,其思想比較自由,質量也佳,但由於不容易採用到史官所藏書籍,通常只有紀傳沒有志書,不能說是完整的國史。公元593年,隋文帝楊堅宣佈禁止民間私撰國史,評論人物。

自此,歷朝國史都改為官修,雖然官方修史公正性不足,但由於任用專業的史臣撰寫,由朝廷提供的資料也比較充足,在隋唐以後成為朝廷的專門事業。

(二)唐朝

唐朝文學成就以詩歌最為發達。清朝人所編《全唐詩》共收錄2200多位詩人的48900多首詩。這還不是全部。唐初詩人以“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最為著名。

盛唐時期,詩人可分為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田園派和以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派。其中集大成者為“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李白的詩,飄逸灑脫,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而杜甫的詩則更多體現現實主義之情懷。

中唐時期,最卓越的詩人是白居易。他的詩通俗易懂。此外,還有元稹、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李賀等。晚唐詩人以李商隱和杜牧最為出眾,被稱為“小李杜”。

後世宋朝、明朝、清朝雖仍有傑出詩人出現,但總體水平都不如唐朝詩人。唐詩成為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

在散文方面,六朝以來,文壇盛行駢文這種文體形式。駢文講究聲韻、對偶、典故,辭藻華麗,以四字句和六字句為主。駢文在唐初十分流行,以初唐四傑最為著名,但這種文體到唐朝時顯得形式僵化,內容空洞,故到了天寶年間,古文逐漸興起。

在名義上,古文運動是要恢復先秦兩漢的散文,實際上是要文章更有內容,也就是“文以載道”。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氣勢磅礴又思想深刻,蘇軾贊其“文起八代之衰”。不過,唐朝古文運動在韓柳去世後就逐漸衰退,唐末駢文又再度興起。

傳奇是一種古典小說形式,出現在隋朝,興盛於唐朝。著名傳奇包括《柳毅傳》、《鶯鶯傳》、《南柯太守傳》、《枕中記》和《長恨傳》等。有的傳奇在後世還被改編為戲劇和白話小說。

唐朝變文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有重要地位。所謂變文起初是指佛教僧侶宣傳佛教講唱佛經的底本。最初,變文僅限於佛教經典,後來則開始講唱其他故事,講唱的人也不限於僧侶。變文對傳奇和後世的說唱文學都有很大影響。

唐朝史學開創了國家正式開館修史這一風潮。貞觀年間,史館奉詔所修的正史有《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6部。加上史家李延壽私撰的《南史》和《北史》,合計廿四史中有8部出在唐朝,佔總數的三分之一。官修史書成書較快、收錄詳盡,豐富國家的歷史檔案,但因統治者直接控制修史工作,多少會根據編書時的政治需求出現刪減誇大的行為。

此外,唐朝還有杜佑擴寫《政典》的政書《通典》與劉知幾(今江蘇徐州人)的修史專著《史通》等。杜佑(今陝西長安縣人)尤其重視財政經濟與典章法令制度,認為歷史多有現實政治中可以採納效仿之處。劉知幾強調史學家在修史過程中要有獨自創新的評論見解,是為中國歷史理論學的開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