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文学与史学


隋唐时期的文学与史学


(一)隋朝

由于隋朝时间较短,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大。虽然有提出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但后继中断。古文运动到中唐时期才成功地发展起来。

当时,有专门研究音律学的著作,也有不错的散文与诗歌。在南北朝时,南朝文学讲究声律和色彩,北朝文学讲究质朴且实用。由于南朝艳丽的文学征服了北朝,使得隋朝文学大多承袭梁陈学风,没有新突破。而隋朝南北著名文士,总数居然不过十余人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第三卷 隋唐五代时期 第一章 南北统一社会繁荣时期——隋〉,第五节 隋朝的文化。杜正藏所著的《文章体式》,有助于学习南朝文学,号为“文轨”。甚至连高句丽、百济也学习杜书,称为《杜家新书》。这使得南朝文学流行到外国,影响甚大。

公元584年,隋文帝杨坚下令要求朴实文学《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六》:“隋主不喜词华,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李谔建议不能依文藻华丽而录取人才。然而,隋炀帝杨广又提倡华丽的南朝文学,他醉心于南朝的豪华,“三幸江都”,“好为吴语”。“贵于清绮”、“宜于咏歌”的南朝文学,正合他的口味。杨广是一个文学家,最有名的是《江都宫乐歌》。杨广每作诗文,都要南朝名士庾自直评议才发表出来。

在史学方面,在隋朝以前的史书,或由官方撰写,或由民间人士自行撰写,其思想比较自由,质量也佳,但由于不容易采用到史官所藏书籍,通常只有纪传没有志书,不能说是完整的国史。公元593年,隋文帝杨坚宣布禁止民间私撰国史,评论人物。

自此,历朝国史都改为官修,虽然官方修史公正性不足,但由于任用专业的史臣撰写,由朝廷提供的资料也比较充足,在隋唐以后成为朝廷的专门事业。

(二)唐朝

唐朝文学成就以诗歌最为发达。清朝人所编《全唐诗》共收录2200多位诗人的48900多首诗。这还不是全部。唐初诗人以“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最为著名。

盛唐时期,诗人可分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派和以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派。其中集大成者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而杜甫的诗则更多体现现实主义之情怀。

中唐时期,最卓越的诗人是白居易。他的诗通俗易懂。此外,还有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晚唐诗人以李商隐和杜牧最为出众,被称为“小李杜”。

后世宋朝、明朝、清朝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唐诗成为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在散文方面,六朝以来,文坛盛行骈文这种文体形式。骈文讲究声韵、对偶、典故,辞藻华丽,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骈文在唐初十分流行,以初唐四杰最为著名,但这种文体到唐朝时显得形式僵化,内容空洞,故到了天宝年间,古文逐渐兴起。

在名义上,古文运动是要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实际上是要文章更有内容,也就是“文以载道”。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气势磅礴又思想深刻,苏轼赞其“文起八代之衰”。不过,唐朝古文运动在韩柳去世后就逐渐衰退,唐末骈文又再度兴起。

传奇是一种古典小说形式,出现在隋朝,兴盛于唐朝。著名传奇包括《柳毅传》、《莺莺传》、《南柯太守传》、《枕中记》和《长恨传》等。有的传奇在后世还被改编为戏剧和白话小说。

唐朝变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所谓变文起初是指佛教僧侣宣传佛教讲唱佛经的底本。最初,变文仅限于佛教经典,后来则开始讲唱其他故事,讲唱的人也不限于僧侣。变文对传奇和后世的说唱文学都有很大影响。

唐朝史学开创了国家正式开馆修史这一风潮。贞观年间,史馆奉诏所修的正史有《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6部。加上史家李延寿私撰的《南史》和《北史》,合计廿四史中有8部出在唐朝,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官修史书成书较快、收录详尽,丰富国家的历史档案,但因统治者直接控制修史工作,多少会根据编书时的政治需求出现删减夸大的行为。

此外,唐朝还有杜佑扩写《政典》的政书《通典》与刘知几(今江苏徐州人)的修史专著《史通》等。杜佑(今陕西长安县人)尤其重视财政经济与典章法令制度,认为历史多有现实政治中可以采纳效仿之处。刘知几强调史学家在修史过程中要有独自创新的评论见解,是为中国历史理论学的开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