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入關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劉伯溫早有預言?

“燒餅歌”是天下人稱劉伯溫之為神的一部“天書”。“燒餅歌”的正文是對話方式的歌謠文體,它言及天下興亡治亂、朝代更迭。至於為何叫“燒餅歌”,相傳有一天,朱元璋正在吃燒餅,適逢劉伯溫到來,朱元璋向劉伯溫請教後世治亂興亡之事,劉伯溫以隱話和答,即“帝師問答”,民間稱它為“燒餅歌”。


清軍入關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劉伯溫早有預言?

其中的劉伯溫與朱元璋的一段問答:

"基曰:雨水節。草木脫。王出頭,春三月。路上行人一半僧。赤頭童子皆流血。倒置三元且聽說。”


清軍入關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劉伯溫早有預言?

“雨水節,草木脫”按時的是“滿”字的外形。雨水節,是指中國氣候學裡二十四節氣的一個節氣名稱,他用這個節來擾亂讀者的視聽而已。事實上,“滿”右下方是“兩”而不是“雨”。但是不能說劉伯溫不懂,而是因為他只能知道“象”。“王字頭”一方面是指真“主”出,一方面是指“清”字的右上方的“主”。再加上春三月正是清明時節,更指明瞭“清”字。


清軍入關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劉伯溫早有預言?

多爾袞一入關之後,立刻要漢族也跟滿人一樣,於是下令全國一律剃髮。所謂剃髮就是將頭髮的前半部剃掉,只留下後半部的頭髮,然後編成辮子。“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法令雷厲風行之下,各地漢人不忍上國衣冠,淪於夷狄,紛紛反對剃髮,寧可留髮不留頭,於是普遍的掀起抗清運動的狂潮。清兵也是以屠殺手段加諸於嘉定、揚州、江陰、嘉興與金華等地人民的頭上。這正是:“路上行人一半僧,赤頭童子皆流血”,發剃掉前部不像半僧嗎?所謂赤頭童子,我想是指發現依舊原樣不剃頭也不戴帽子的人,清朝人頭上都帶瓜皮帽,不服法令剃髮的人都慘遭殺害。有人解釋說是清朝帽上有纓狀如流血,筆者認為頗為牽強。通常,腳上沒穿鞋不叫“赤腳”嗎?赤頭顯然也是頭上不加別的裝飾才對。

清軍入關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劉伯溫早有預言?

滿清這種強迫百姓違反習慣來剃髮,顯然是有違夫理,所以說“倒置三元”,三元變就是三才——天、地、人倒置三元就等於倒置天地。簡而言之,就是“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