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陽區克恭村:“黨建+合作社”,脫貧有了“強靠山”

隆陽區克恭村:“黨建+合作社”,脫貧有了“強靠山”

養殖戶給肉牛添加青儲飼料

“哞哞哞……”沿著乾淨整潔的水泥路,穿過繁茂的核桃林便到了牛場。“三年前,這裡還是一塊空地。如今呀,建起了一座牛場,我家從合作社領養了兩頭牛,增收了1萬多元呢!”隆陽區瓦窯鎮克恭村的村民楊麗紅樂滋滋地說道。

2018年,克恭村結合當地實際,按照強組織、興產業、富百姓、重實效的工作思路,充分調動和發揮黨組織、黨員、群眾、專業合作社等各方面作用,不斷提高政治站位,以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戰略思想武裝頭腦。採用“黨建+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圍繞肉牛養殖產業,走出了一條支部選好路、黨員帶頭幹、群眾跟著上、合作社搭橋、共同奔小康的黨建扶貧雙推進新路子。目前,合作社共投資209.4萬元,建設廠房1100平方米,集中養殖肉牛58頭,分散養殖196頭。累計出售肉牛20頭,經營總收入達30萬元,實現利潤10餘萬元,年度分紅累計8.5萬元。

支部聯動,找準窮根謀發展。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人心凝聚、資源整合方面的作用,克恭村黨總支聯合大浪壩村黨支部、六合村黨總支實施支部互聯,採取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方式建社,實施“黨建+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形成了強大的團結帶領群眾發展產業,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實幹隊伍。合作社班子及其成員本身就是產業種植大戶,充分發揮了黨員帶領整村農戶脫貧致富作用,實現了黨建與產業齊飛。

宣傳發動,增強產業發展信心。為增強貧困戶發展肉牛養殖產業的信心和決心,克恭村黨總支多次召開戶長會和支委會研究產業發展,廣泛徵求群眾意見建議,推廣“林、草、畜”一體化種養模式,發展山地牧業,緩解林牧爭地矛盾,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多次組織黨員、群眾到楊柳鄉、西邑鄉、大理州等地參觀學習,引導和動員致富帶頭人、貧困戶黨員及貧困群眾加入合作社,形成了幹群齊心謀發展的良好局面。

規範運作,推動發展。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登記註冊,合作社成立了理事會與監事會,完善合作社章程,制定合作社生產管理、收購經營、財務會計等內部制度。聘請財務人員進行賬目管理,按規定開展社務公開,建立健全成員大會制度,制定分紅方案。創新開展可以投入多種生產要素的增資擴股模式,目前克恭村有兩戶村民用田地入股合作社,被吸收為新社員。村黨總支積極爭取免息、貼息貸款200多萬元,掛聯單位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每戶200元入股資金,廣泛調動群眾入社的積極性,推動合作社不斷髮展壯大。

利益帶動,成效初顯。採取建檔立卡貧困戶領養髮展產業模式,對領養肉牛的貧困戶,合作社與貧困戶簽訂領養合同,5年內不能私自出售領養的母牛,給予每頭母牛補助4000元。其中,每頭3000元用於貧困戶購牛補助資金,待合作社回購後,從收入中一次性或者分批歸還給合作社作為入股資金,1000元入股合作社共享年底合作社年利潤20%的分紅。每頭牛圈舍補助1200元,確保合作社與貧困戶實現雙贏,以及產業發展可持續性得到保障。一般農戶還可通過寄養模式發展肉牛養殖產業,合作社免費提供能繁母牛給農戶進行寄養,並簽訂寄養合同,牛的所有權歸合作社,農戶進行日常管理,待母牛生產後,每頭小牛交給合作社1500元后,農戶可隨意出售小牛。在實施育肥牛寄養模式中,合作社免費提供育肥牛給農戶進行寄養,並簽訂寄養合同,待出欄時由合作社回購,按體重差額每千克補償20元給寄養戶。目前,已帶動3個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85戶,發展養殖肉牛600餘頭、種植青儲料300餘畝。合作社按照年底利潤5:3:2的比例進行分紅,其中50%用於合作社日常運轉及發展,30%用於壯大集體經濟,20%用於社員分紅。目前,已實現克恭村壯大集體經濟收入4萬元;六合村壯大集體經濟收入2.5萬元;大浪壩村壯大集體經濟收入2萬元。

“下一步,克恭村將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扶持,依託隆陽區昌旭養殖專業合作社,加大培訓力度,不斷提高養殖戶的養殖技能,並逐步探索肉牛收購、資產入社、土地流轉入股、入股分紅、務工增收等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合作社帶動集體與貧困戶收入雙增雙贏。”面對日益紅火的牛廠,克恭村黨支部書記肖正軍信心滿滿。(汪建超)

責編:蔣建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