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白龍尾島的前世今生,領土歸屬

因為越南佔據我國南沙群島29個島礁,根本沒有歸還的意思,還變本加厲提出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眾多領土要求,我們南海領海基線由原來的十一段線,變成今天的九段線,很大程度是跟這個白龍尾島有關係。下面就說說這個島(白龍尾島,中國叫浮水洲島)。

關於白龍尾島的前世今生,領土歸屬


浮水洲島(Fushuizhou Island)也稱為白龍尾島(BechLongVi)、夜鶯島,位於北部灣西部,在紅河入海口與瓊州海峽的同緯度間,北緯20度08分,東經107度43分。隸屬於海防市白龍尾縣,距中國海南島最近處130公里,距越南海防市為120公里。該島從海中突起,為一三角形大陸性島嶼。東北-西南部邊長3.1km,南部邊長2.3km,東部邊長2.2km,海岸線長7.5km,漲潮面積約1.78平方千米,平潮面積2.33平方千米,退潮面積3.05平方千米。人口902人。

該島四周懸崖峭壁,島上為平緩的丘陵地形,62.5%的區域坡度小於5度,中部山丘海拔61.5m,東部沿海海拔10-15m。該島的沙灘和潮間帶面積1.3平方千米,主要是基岩崩塌磨損形成。 每年的5月到8月為雨季,10月到來年3月為旱季。平均氣溫約23.3℃,年平均降雨量為1031mm。颱風平均每年過境一到兩次,或更多。

該島現為越南管轄。中國、越南邊民及兩國官方、民間船隻曾長期在該島活動,該島也曾一度被中國有效管轄,隸屬於海南儋縣人民政府。2004年,中國與越南簽署的北部灣劃界協定生效,有人認為這代表中國正式確認了越南對該島的主權歸屬,但中國官方相關人員對此並不認可 。

中文名浮水洲島

外文名Bech Long Vi

別名白龍尾島、夜鶯島、海鮑島

地理位置北部灣

地理座標北緯20’01’,東經107’42’

面積2.5平方公里

寬度1.5公里

長度3公里

民族京族

行政類別越南海防市白龍尾縣人口密度297/平方千米(115平方英里)

行政區劃越南海防市白龍尾縣

平均氣溫23.3℃

海 拔58米

全島周長6.5公里

歷史上,中國漁民曾長期在該島周圍活動,越南方面也知道該島的存在。

西方殖民者在這裡的影響

17到18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在地圖上將該島稱為“德梅約島(Is. De Mejo)” 。

1750年,清朝兩廣總督陳大受上奏乾隆皇帝時提到“廣東欽州龍門(即龍門群島)一帶,界連安南國之白龍尾海面” ,認為當時的廣東欽州龍門群島及白龍尾半島(該半島今屬廣西防城港)對面的“白龍尾海面”(很有可能是該島所處的海域,越南人可能以此海為該島命名 )屬於當時的越南。

1771年,法蘭西繪圖員裡戈貝爾·珀恩(Rigobert Bonne)所繪北部灣(圖稱“東京灣”)地圖上,已將該島稱為“夜鶯(Nightingale)” 。據稱,西洋船隻夜間在該島避風時,曾用英語稱此地為“night in gale(意為暴風夜)”,發音與英語“夜鶯”相近,故而該島被訛傳為“夜鶯”島 。

1833年,清朝道光皇帝在向軍機大臣發佈的上諭中說:“廉州、瓊州二府所屬外洋,毗連越南處所,聚有盜船……據稱廉州府知府張堉春稟報,探得越南紅螺沙口白龍尾洋麵有匪船叄十餘,只盜匪類百人肆劫。越南現有師船緝捕……”

1862年,法帝國主義對越南的戰爭結束,越南水師被摧毀,無暇顧及該島附近的海域,中國漁民開始在該島附近佔據優勢 。

1877年,該島已有中國人活動。根據後來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時的記錄,該島“海寶廟”內掛有1877年所鑄鐵鐘一口,由海南文昌縣商人符連明、符懷積等主持鑄造 。符建明等人常乘船到越南的西貢、海防及暹羅等地做生意,遇上風浪時曾多次在該島停泊,為感謝“神靈”幫他們在此避風,他們就修了這間“海寶廟”,以奉祀“馬伏波公(馬援)”、“天后娘娘” 。中國人稱該島為“海寶島”(或“海鮑島”),又叫“浮水洲”(越南語“Phù Thủy Châu”)。

1879年,英國在《中國海指南》中已根據越南發音,將該島轉譯為“白龍尾(Bacht Long Vi)”(同書根據中國發音將當時廣東欽州的白龍尾半島轉譯為“Cape Pahklung”)。《指南》將該島描述為一個荒島,稱只有在島的東南面,由於地勢平坦的緣故,有一些簡陋的臨時小屋 。

1881年,曾在1876-1877年期間為越南國王效力的法國海軍軍官、探險家呂推(Jules-Léon Dutreuil de Rhins)已於所繪東印度支那地圖中將該島轉譯為“白龍尾(Bacht Long Vi)” 。其後,西方製圖人員陸續接受了“白龍尾”這一轉譯。此時,西人也稱該島為“梅里曼島(Merryman’s Island)” 。

1887年,清朝方面和盤踞越南的法國侵略者簽訂《續議界務專條》,以茶古線(即東經108度3分13秒經線)為界劃分了北部灣沿岸的島嶼歸屬,但沒有提到離岸較遠的該島。此後中國人繪製的《皇朝直省地輿全圖》、《廣東輿地全圖》、《中華新形勢圖》等地圖均未標出該島;即便少數地圖標出該島,也並未劃入中國界內 。

1896年8月13日,清朝方面的粵海關緝私船“開辦”號巡抵該島停泊並查驗漁船一艘,23日駛回海口,將巡邏情況向洋員掌控下的瓊海關(今海口海關)稅務司呈報。

中國人在本地的管理

1917年,海南文昌縣人符炳挺組織幾十人到該島捕魚。同年,海南儋縣峨蔓鎮龍門村的王初儂、許贊海兩戶人家首先在島上居住 。

1920年左右,由於島上已經發現淡水 ,從海南儋縣峨蔓鎮、三都鎮 及越南北圻廣安(Quảng Yên) 上島落戶者越來越多。

1921年,法國派了一個官員上島調查,島內漢民向該官員上書,請求准許他們開墾該島。8月,該官員將報告書和島民的上書送交上級,最後法國批准了島民的申請,同時要求法軍增強對這裡的巡邏,從不定期的偶爾巡邏,升級為至少每年一次的巡邏 。

同年,王引振、許運中和王藻棠等中國人攜帶家眷到島內發展起來的“浮水洲村”定居 。

同在本年,廣東商人何瑞年開發南海西沙群島,他給廣東省政府的上書中提到“浮水洲”說:“商等當日前往查勘之時,中途經過昌江縣港外海面,並發現有浮水洲荒島一處,其位置亦在瓊崖海面之西南,為來往西沙群島必經之地,面積廣闊約300餘方里。但四周浮沙甚多,惟島面尚屬平坦,半雜泥沙,中央泥石堆成高阜,出有棕樹,大致與西沙群島無異。土人名為浮水洲,曾於島上建有昌爺古廟一所,故隸昌江縣管轄。”但此“浮水洲”似乎並不是被越南稱為“白龍尾”島的這個“浮水洲” 。

1931年,海南儋縣峨蔓鎮人蒲公才、蒲文江、陳有德等集資鉅款成立公司,買了耕牛10多隻到島上墾種高粱、番薯和瓜果等,農閒時就釣捕鮑魚和魷魚,在“浮水洲村”以外發展起“公司村” 。

1934年,廣東省政府派專員到該島視察,瞭解島上水產資源和居民的作業及生活情況,寫成調查報告並發表於廣東省的“漁訊專號” 。

1937年4月,由於法人侵犯西沙,南京國民政府的外交部發表《中華民國政府就西沙群島主權問題駁斥法國主張的案文》稱:“依照一八八七年中法續議界務專條第三款:‘……至於海中各島,照兩國勘界大臣所劃紅線向南接畫。……該線以東海中各島歸中國……’,西沙遠在該線之東,應歸何國,一覽便知。” 事實上認定了南海上茶古線東西各海島的歸屬。而靠近北侖河口的“浮水洲”島、亦即越南人所稱的“白龍尾”島位於茶古線以西。法國殖民者在本年派出一個由12人組成的班佔領該島,在島上建立哨所 ,並委任儋縣人梁帝烈擔任里長。此時,法人稱該島為“白龍尾歧” 。國民政府對法人駐軍該島一事並無表示 。

關於白龍尾島的前世今生,領土歸屬


日本侵略者佔領過這裡

1943年,日本帝國主義從維希法國手中佔領該島 。此時島內同時存在越裔、華裔居民。

1945年,越南的日本侵略者向雲南派遣的滇軍投降,滇軍進駐越南北部的陸地領土。

1946年2月,根據重慶國民政府與法國殖民者達成的協議,滇軍把越南北部的陸地領土移交給法人。同時,法人也重新進駐北部灣各島,派員恢復了在該島的殖民統治 。

1947年,南京國民黨政權的內政部方域司繪製審定南海地圖 ,圖上根據中國的歷史權利界線標有“十一段線”。雖然“十一段線”推翻了1937年南京國民政府的對茶古線的表態,該島所處海域也被劃在了“十一段線”內,但地圖上未畫出、標註該島。同時,圖中詳繪了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 而且,南京方面並沒有公佈十一段線的座標 ,留有一定的餘地。

關於白龍尾島的前世今生,領土歸屬


1948年2月,南京的國民黨政權發行民國行政區域圖,圖上標有“十一段線”。6月,國民黨掌管下的申報館出版第五版《中國分省新圖》。這兩份地圖上均未畫出、標註該島 。南京方面對於越南的法國殖民當局統治該島一事始終沒有提出反對意見 。

1950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即將解放海南,海南儋縣的國民黨縣長王煥、黨部書記阮中歧、某團團長梁為林、大隊長李本蕃等帶領黨、政、軍、特40餘人逃上法人統治下的該島 ,並以該島為某地騷擾大陸和海南 。其間,在法人庇護下,他們先後委任居民梁帝烈、薛承運、李勝日、陳現瓊等為里長,王家榮、陳卓全等為副里長 。當時,該島周圍有法國艦艇巡邏,中國人民解放軍擔心引起國際糾紛,一度不敢進攻島內的國民黨殘部 。

關於白龍尾島的前世今生,領土歸屬

新中國在島上行政管理

1954年,島上居民100餘戶、500餘人口。根據1954年日內瓦會議達成的協議,越南以北緯17度線以南、9號公路以北劃一條臨時分界線作為法國軍隊(南)和越南人民軍(北)的分界線 。8月,統治該島的法帝國主義者勾結國民黨駐島殘餘勢力,哄騙、劫持島內越裔居民71戶、269人撤退到越南南部 。

1955年7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南軍區副司令員毛和發率部與海南儋縣人民武裝一起解放該島,消滅被法軍遺留在當地的國民黨殘部數十人 ,設立從屬廣東省海南行政區的儋縣人民政府浮水洲辦事處、中國共產黨儋縣委員會浮水洲工作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南軍分區浮水洲守備大隊,許發昌、柯富美先後任辦事處主任,張文端任婦女主任,李史傳、劉希先任工作委員會第一、第二書記,新設立的銀行服務組、供銷社、小學(有教師3名、學生92名、3個班)、漁業生產合作社等均使用浮水洲名稱。當時,島內有“浮水洲”、“公司”大小兩村 ,存留居民64戶,249人(男127人,女122人),除了三個少年不明籍貫外,餘者皆為海南儋縣的峨蔓和三都籍,僅峨蔓鎮龍門、筆架、片石等村就有60戶,佔總戶數的百分之93.75 。

島上本年有耕地484.63畝,其中旱稻田88.15畝,雜糧旱地396.48畝(含部隊挖工事、隧道佔用59.66畝)。農產品主要有旱稻、高粱、番薯、西瓜、蔬菜和豆類等 。

1957年,由於越南認為該島為越南領土 ,經過談判 ,1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表示同意移交該島。同日,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總理范文同簽署了首字49號議定(Nghị định số 49/TTg),稱此島為“白龍尾(Bạch Long Vĩ)”島,規定該島為海防市人民委員會(Uỷ ban nhân dân thành phố Hải Phòng)下屬的一個社(xã) 。同年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與范文同的協議,該島及島內固定資產(含黨政、團體、學校等財物,合計人民幣22528.74元)被移交越南 ,島上的漢族居民成為越南華人。整個移交過程中似乎並未簽訂需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的邊界條約或協定,民間有傳說甚至認為中國只是向越南“出借”了此島(實則暫借給越南的是廣西東興市的白龍尾半島、京族三島一帶,中國已在對越自衛反擊戰後收回 )。據當事人回憶,海南軍分區副司令員馬白山少將作為全權代表,和一位海南行政區黨委副書記於三月份在該島會見了越南派來的一名軍分區副司令,並舉辦了移交儀式 。

1958年,越南民主共和國承認中國對南海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主權。

越南抗美戰爭時期,越南人民軍在島內修建了雷達基地,以監視企圖轟炸河內的美國轟炸機,同時還將該島作為中國援越物資的轉運站 。

1965年底,因為該島被美國飛機不斷轟炸,全島居民被遷離該島 。從那時起,只有越南人民軍的152營(Tiểu đoàn 152)駐紮該島,後為越南人民海軍一區司令部(Bộ Tư lệnh Vùng 1 Hải quân Nhân dân Việt Nam)952團(Trung đoàn 952)駐紮 。

據說該島華裔居民共十多戶76人被遷移到越南的越華農場,因為不適應開荒,曾集體到河內中國駐越南大使館要求恢復中國國籍不果 。

1979年,越南的黎筍集團大肆排華,據說部分之前被從該島遷移到越南越華農場的華裔島民坐船逃往香港 。

1982年,越南的黎筍集團設立黃沙島縣和長沙縣,公開侵犯南海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

1988年4月25日,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外交部在文件“黃沙、長沙群島和國際法”中稱:“在抗法戰爭中,越南軍隊於1949年趕走了國民黨軍隊,解放了竹山(中國領土),之後交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同樣本著上述精神……越南請中國幫助管理北部灣的白龍尾島,並於1957年收回。”

1992年12月9日,越南政府頒佈政議字15號議定(Nghị định số 15/NĐ/CP ),將先前只有軍隊駐紮管理的該島單獨劃出,設白龍尾縣(huyện Bạch Long Vĩ ),隸屬海防市 。

1993年2月26日,越南海防市組織了62名青年志願者和漁民上島居住 。

1994年7月27日,越南政府總理武文傑簽署首字379號決定(quyết định số 379/TTg),批准給予遷居該島的公民極大的經濟傾斜政策 。

關於白龍尾島的前世今生,領土歸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