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滅六國的不是秦昭襄王,這三點實質性原因不具備!

秦滅六國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崤函之固、商鞅變法、軍功制、遠交近攻等等。但是仔細看這些先決條件,發現不僅秦始皇一朝具備,“奮六世之餘烈”的幾朝大部分都具備,秦昭襄王在位期間更是文有範睢、武有白起,為什麼滅掉六國的不是秦昭襄王呢?

巴蜀提供的物資支援,是秦昭襄王不具備的。秦惠文王九年,司馬錯帶兵滅蜀國,隨後滅巴國,這裡雖然人煙稀少但是幾乎沒有戰亂,稍加開墾便是糧倉。於是我們看到秦始皇滅六國時,根本不需要為糧草費心,滅楚國動用六十萬大軍也不缺糧。

為什麼滅六國的不是秦昭襄王,這三點實質性原因不具備!

但秦昭襄王就沒有享受到滅巴蜀太多的福利,反而還爆發了叛亂,需要秦國再次出兵平叛。與趙國的長平之戰拼的就是國家實力,雖然趙國沒有頂住,但秦國由於補給線太長,損耗十分嚴重。秦昭襄王如果出兵滅六國,得不到巴蜀糧草的供應,根本不足以支撐長期的消耗戰。不過也算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了,巴蜀經過幾代秦王的經營,秦始皇是受益者。看似不起眼的秦滅巴蜀之戰,實際上在滅六國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王翦的水平很高,不僅是軍事指揮,更懂得洞察君心。單論軍事能力,王翦可能不如白起,白起一生未嘗一敗,王翦面對趙國的殘局還得靠反間計,正面對抗竟不能衝破李牧的防守。但是論做人、侍奉君王,王翦恐怕要強於白起。白起本有機會滅掉趙國,建立更大的功勳,最後卻只落得被迫自殺的下場。

為什麼滅六國的不是秦昭襄王,這三點實質性原因不具備!

而王翦深刻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滅楚前專門向秦始皇要田宅、封賞,表明自己不貪慕權勢、沒有二心。滅楚之後急流勇退,無論秦始皇怎樣挽留,就是要歸還兵權,四朝元老果然老奸巨猾,秦始皇怎麼捨得殺他。其次王翦滅趙雖然用反間計,但靈活多變,以最小的損失除掉李牧,滅掉趙國。同為四大名將,戰場上李牧可是能和白起掰掰手腕的。

荊軻刺秦的加速效果。秦國滅趙以後屯兵易水修整,準備滅燕,此時出現了荊軻刺秦王的一幕。秦始皇繞柱反殺荊軻後頭暈目眩很久,清醒後殺掉了大量侍衛,也明白了不徹底滅掉六國,自己的人身安全都無法保障,於是秦國以最快的速度滅掉了剩餘的國家。

為什麼滅六國的不是秦昭襄王,這三點實質性原因不具備!

沒有荊軻刺秦,秦始皇滅六國的願望可能沒有那麼迅速和堅決,秦軍雖然勇猛,可還是要修整的,士兵是有大量損耗的,拖延時間長了就有變數。而荊軻刺秦由於準備太倉促,不僅沒有成功,反而還加速了統一的進程。不過也沒辦法,燕國連長平之戰後的趙國都打不過,更何況面對剛剛滅趙的秦軍呢

自商鞅變法後,秦國統一幾乎就是大的趨勢,秦國幾代君臣都把統一天下作為終極目標,併為此奮鬥終生。而其他國家,即使是巔峰時期的楚國、趙國、齊國、魏國等,他們的目標還停留在春秋時期的稱霸諸侯。六國很少有人為了統一天下而奮鬥,所謂合縱抗秦不過是為了阻擋被秦國統一,雙方在統一與被統一之間拉鋸。終於在秦昭襄王時期打殘了最後一個強國趙國,秦始皇滅六國時發現統一的難度不是很高,還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了。雖然不是秦昭襄王時期統一,但他為秦國最終的統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