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初期蘇軍為何那麼慘?將領只會進攻,幾十萬人被合圍不會撤退

二戰初期蘇軍遭到了納粹德國的巨大打擊,但是其實這樣的損失是可以避免的,為什麼呢?因為曾經有一個人提出過一個關鍵見解:“一旦和納粹德國開戰,要先撤退”。朱可夫在回憶錄中寫道:“戰前,軍事戰略主要建立在這樣一個論斷的基礎上,即只有進攻才能粉碎侵略者,防禦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進攻才能達到既定的目標。”而戰爭初期蘇軍的進攻僅僅是在正面進行衝擊波式的進攻,絲毫無縱深可言。“

二戰初期蘇軍為何那麼慘?將領只會進攻,幾十萬人被合圍不會撤退

《大縱深戰鬥守則》寫道:現代條件下,防禦者應該準備迎擊與大量坦克一起向防禦全縱深衝擊的進攻之敵。由於戰鬥情況的變化,像一戰那種線式作戰將不復存在,在線式作戰情況下,敵人實施進攻時的主力是步兵和炮兵,所以只要配置線式防禦就己經足夠。

二戰初期蘇軍為何那麼慘?將領只會進攻,幾十萬人被合圍不會撤退

但二戰前情況己與一戰時不同,各國軍隊都有了強大的坦克力量,並且這種力量還在快速發展,所以防禦問題就不能再是簡單的線式防禦,戰爭的機動性增大,就要考慮到縱深防禦問題。


戰爭初期蘇軍各級指揮員都沒有進行艱苦防禦,以對付強敵的足夠心理準備。1941年6月25日,蘇軍總參謀部承受不住西北和西方面軍慘敗的壓力,下達了放棄進攻向後撤退的命令,6月29日前,西南方面軍曾試圖組織反攻,沒有成功,7月初,朱可夫曾嚴令南方面軍指揮官死守比薩拉比亞,也未能如願。

二戰初期蘇軍為何那麼慘?將領只會進攻,幾十萬人被合圍不會撤退

蘇聯在戰前“把邊界線向西推移以後,在1940年秋,決定拆除1939年邊界上的工事,在新的邊界上建築新工事。舊工事拆除的很快,而新的工事建築並未如期完成。”戰爭初期,蘇軍的防禦普遍採取線式防禦,兵力過於分散,兵器密度不高,防禦縱深不大,各集團軍所使用的坦克很少。第一梯隊以線式配置,沒有第二梯隊,也就是說,如果敵人突破防線就可以直接向縱深進攻而不會遇到第二梯隊,更不可能有第三梯隊的抵抗。

二戰初期蘇軍為何那麼慘?將領只會進攻,幾十萬人被合圍不會撤退

“實際上,對於法西斯德國相比較處於弱勢的紅軍來說,最適宜的軍事行動方式是防禦,而不是進攻。這一點反而斯大林的死敵,也就是托洛茨基最先提出,托洛茨基還在20世紀20年代就曾很有遠見地警告,在戰爭開始的最初階段,紅軍應該做的事不是進攻,而是防禦,甚至要退到領土的縱深,以便贏得時間動員一切兵力和資源。”若採納他的建議,蘇軍可以少損失數百萬軍隊。


但是在1941年6月22日當天,德國入侵蘇聯國境25-50公里。“在上述情況下,蘇聯總軍事委員會向軍隊下達了第3號指令:各方面軍軍事委員會必須組織堅決的反突擊,粉碎楔入的德國法西斯侵略軍。”在這種情況下還下達這種脫離實際的命令,可見在戰爭初期蘇軍的軍事思想存在嚴重的偏差。到莫斯科會戰時,這種錯誤的軍事思想才得到糾正,加大防禦縱深,加強了野戰陣地和市區的防禦工事和障礙物設置等等。

二戰初期蘇軍為何那麼慘?將領只會進攻,幾十萬人被合圍不會撤退

蘇德戰爭初期,蘇軍曾多次被德軍合圍而無法退卻。其實,蘇軍被合圍與蘇聯在戰爭初期的防禦不當有直接關係,蘇軍兵力沿國境線靠前配置,連突出部也一樣。“在德軍實施首次突擊時,蘇軍防線很快被突破,防禦正面很快被割裂,靠前部署的軍隊立即受到被合圍的威脅。尤其配置在突出部的重兵集團,戰爭一開始很快就遭到德軍的合圍。”


參考資料

【1】王振德著:《新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1937-194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