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獨家連線」南海氣田上的“機械醫生”

新華網北京5月1日電(記者李由 陳正)在中國南海海域,距離三亞90多公里,水深91米的地方,一個由三座平臺組成的大型鋼鐵建築矗立在海平面上,這就是崖城13-1氣田。在這裡石油工人們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今天,新華網獨家連線了正在平臺上作業的“機械醫生”孫景克,對於倒班出海工作的他們來說,五一不是假期,而是更為忙碌的工作日。

哪裡壞了修哪裡

今年30歲的孫景克是中國海油崖城13-1氣田的一名機械中級工,工作了五年的他算是平臺上年輕的“老員工”。孫景克告訴記者,他的工作是負責平臺的設備維修,和班組裡的六個兄弟一起,哪裡壞了修哪裡。五年下來,對平臺上大大小小的機械設備都已經相當熟悉。

“我有一個習慣,每次結束休假回平臺上班,一定要到自己修過的設備旁邊再看一看,趴在外殼上聽一聽,聽到機器運行良好,心裡感覺特別輕鬆。”

剛工作時的孫景克可沒有現在這麼淡定。他告訴記者,第一次來平臺工作,行走在離海面三十多米的架空棧道上,腳下就是波濤洶湧的南海,眼睛往下一看,雙腿就控制不住的發軟。“上下樓梯必須扶著欄杆,不扶很容易掉進海里,一直以來平臺上的所有人都保持著這樣的習慣。”

在現代化的氣田平臺上,很多工作已經完全由電腦操控來完成,但也還有一些不能用吊裝設備的工作必須依靠人工來完成。五一期間孫景克和同事要維修一個自重1.5噸左右的過濾器,光工具就上千斤,全靠人挑肩扛。他坦言,累肯定是很累的,不過慢慢就適應了。

「新華網獨家連線」南海氣田上的“機械醫生”

平臺生活苦中有樂

海洋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是高風險行業,因為身處海洋環境中,常常需要面對很多未知的考驗,這讓海上作業平臺的安全性變得尤為重要。

孫景克介紹說,每年5月是南海的颱風季節,4月底整個平臺的氣氛就開始變得緊張起來。

“颱風帶來的大浪可以衝擊到距離海面20米的平臺中層甲板,我們要趕在臺風來之前把所有可能被移動的設備固定好,時間特別緊,必須全部做完才能撤離。”

儘管有24小時混響的機械轟鳴聲讓人睡不好覺、在陽光暴曬的甲板上作業讓人大汗淋漓、大海和平臺空間侷限帶來的孤獨寂寞等現實困難,性格開朗的孫景克仍說:“每天和南海打交道,已經從剛來時的不適應到現在喜歡上了這種工作狀態,每修好一個設備都有滿滿的成就感。”

照顧不了家的遺憾

常年在平臺上生活不僅需要克服一些生活上的困難,還要克服對家人的思念。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春節期間孫景克在平臺上經歷了最長的倒班週期,70天沒下平臺。那時,他身懷六甲的妻子即將臨盆。

“工作的原因,她懷孕期間,我沒陪她做過一次孕檢。有一次她去抽血,在抽血的窗口暈倒了,護士問‘家屬在哪裡?’她說‘沒事我緩緩就好’,這些都是事後才告訴我的。”說起這件事孫景克有些難過。

孫景克告訴記者,孩子出生還沒滿月他就又回到了平臺,每天只能通過視頻看看孩子怎麼樣了,家裡人總說好好工作,家裡的事情不用多想。

孫景克說:“在平臺上,家裡有啥急事兒,真的只能乾著急幫不上忙,只能在休假的時候多陪伴他們,彌補一下心裡的遺憾吧。”

「新華網獨家連線」南海氣田上的“機械醫生”

延展閱讀

【新華網獨家連線】“拼命三郎”王徵奔月記

【新華網獨家連線】中國最北氣象站的“守疆人”—郭大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