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革命根據地延安改造“二流子”的那些往事

什麼是二流子呢?當時在陝北農村稱那些不務正業、不事生產、以黃、賭、毒、偷、封建迷信為生存手段、為非作歹的各種人的統一稱呼。當地村民也稱這樣的人為“二流答瓜”。

早在1937年,來到延安的紅軍幹部就統計過延安縣的那些二流子,並對他們逐步改造,大約在1940年春,延安縣的一次生產動員大會上,農村幹部提出要拿出有效辦法改造二流子,讓這些二流子參加生產,成為社會新人,這個提議得到快速執行並取得良好效果。

紅色革命根據地延安改造“二流子”的那些往事

據統計,二流人數由1937年1629人降低到1941年的456人,與之相對應的就是荒地得到開墾,糧食產量逐步提升,這其中與“二流子”在農村的改造運動有著莫大的關係。

當王震率領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荒成功,到了1943年,整風運動在陝甘寧邊區帶來的浩大聲勢,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展開了,朱德老總也做出了重要指示:貪汙、腐化、浪費是生產運動的敵人。在生產中,不容許出現一個二流子。

改造二流子成為了一項政治任務,改造的範圍邊區各縣,當時在邊區150萬人當中,共劃分出二流子約9500人,不過隨著這項政治運動的擴大化,二流子的劃定範圍也出現了擴大化。於是《解放日報》重新發表對二流子的判定標準,那就是“看他是否有正當職業和他對生產的態度,這是根本”。

紅色革命根據地延安改造“二流子”的那些往事

起初,對二流子的改造採取召開全鄉群眾大會領導講話動員,群眾發言揭發的方式,讓那些二流子自己在大會宣誓悔過,並指出擔保人,制定好生產計劃。之後,政府分配給這些二流的土地、種子和農具,輔助監督他們老公生產。對一些宣傳教育和幫助監督改變不了的二流子,那就採取大會訓斥與強制勞動的方式進行強制改造。

不過,還有哪些極少數頑固的二流子,那就採取強制集中,強迫勞動的辦法,尤其是對一些抽大煙的二流子,登記造冊,張寶公佈,改造計劃,內容日期等,對於這些二流子,必須經過眾人評議,所長考察鑑定合格後才可以出所。

那這些改造對社會產生哪些良好影響呢?我們不妨從美軍觀察組來看一下成果,1944年下半年,美軍觀察組共18人分兩批先後抵達延安,他們觀察到的延安是那裡沒有頹唐的現象,人們相互督促地生活,那些二流子,到處遭人白眼,受人鄙視,那些被稱為“勞動英雄”的人則處處受人尊敬,整個延安高效廉潔,沒有等級壓迫的理想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