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滸傳》中的神行太保到智能外骨骼機甲:文學與科技交相輝映


文學構築人性世界和精神世界,強在孕育想象力;而科學解構物質,認識現實,重在創建實物,兩方面只不過關注點不同而已。

出於對改善落後的生活狀態的憧憬,中國古代的文學家們創造出了孫悟空、土行孫、神行太保;現代的科學家們為了讓國家強大,讓生活美好,研製出了"刀鋒"、外骨骼、輔助機器人系統。

從《水滸傳》中的神行太保戴宗,到"老年生命增強助推系統"外骨骼,就充分地說明了文學性與科學性之間的關係。而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

文學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科技讓物質生活更美好。



(1)從文學走向現實的"神行之術"

在中國古代神話小說和俠義小說中,對於神仙和英雄俠士都有一種美化,對他們都賦予了一些特殊的技能和天賦,而這些都讓讀者們讀起來津津有味。這其中,神行術就是非常引人入勝的技藝。

《西遊記》裡面,孫悟空的筋斗雲,一個跟頭就是十萬八千里,能繞地球赤道一圈還多;

《封神榜》裡面,土行孫會土遁,從河南的朝歌鑽下去,再一冒頭,已經到了陝西的岐山;

更不用各類在天上飛來飛去的神仙了。

可是這些畢竟都是神話中的人物,可能在老百姓看來,這些都是一些美好的願望,都是無法實現的。但是《水滸傳》中有一個人,他的本領還比較貼近於普通人,這就是人稱神行太保的"天速星"戴宗

從《水滸傳》中的神行太保到智能外骨骼機甲:文學與科技交相輝映

戴宗為什麼叫神行太保呢?書中是這麼交代的:"為他有道術,一日能行八百里,人都喚他做神行太保。"

要知道,古代沒有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家境好一些的人出門靠騾馬代步,據考證每天也就是能夠三四十公里而已;舉子上京趕考,在路上耗個三五個月是經常的事情。戴宗一天就能夠走出正常人牲口代步十餘天的距離,可見他道術的神奇。

那麼這種道術是什麼呢?"原來這戴院長有一等驚人的道術:但出路時,資書飛報緊急軍情事,把兩個甲馬拴在腿上,作起神行法來,一日能行五百里。把四個甲馬拴在腿上,便一日能行八百里。因此,人都稱他做神行太保戴宗。有《臨江仙》為證: '面闊唇方神眼突,瘦長清秀人材,皂紗巾畔翠花開。黃旗書令字,紅串映宣牌。健足欲追千里馬,羅衫常惹塵埃。神行太保術奇哉!程途八百里,朝去暮還來。'"

其實歸根結底,這些傳奇的人物,這些神乎其神的技能,都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人民一種美好的願望,對於追尋高速移動、高效率出行的一種迫切。

無論任何時期,文學藝術總是當時社會願景或直接、或間接的一種展現。正如郭沫若曾經說過:"民間文藝給歷史家提供了最正確的社會史料……民間文藝才是研究歷史最真實、最可貴的第一手的材料。因此,要站在研究社會發展史、研究歷史的立場,來加以好好利用"。

現在這麼多年過去了,科技如此地發達,神行之術已然有了各種各樣不同的手段可以實現。就是《水滸傳》中戴宗的神行之術,現在幾乎已經可以復原出來,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壯大,應用在軍事、運動員、殘疾人、行動不便者,甚至是恆動機械外骨骼生命助力系統,賽博朋克的時代很快就要來臨啦

(2)每日燒送的"甲馬",碳纖維鈦合金的"刀鋒":科技讓道術相形見絀

神行太保戴宗每日進行超遠距離的行走,需要一種叫做"甲馬"的道具。這種"甲馬"並不是真的馬,也不是燒燃料的助推器,而且還不是反覆利用的。

從《水滸傳》中的神行太保到智能外骨骼機甲:文學與科技交相輝映

《水滸》傳第39回中寫道:"(戴宗)一日行到晚,投客店安歇,解下甲馬,取數陌金紙燒送了。過了一宿次日早起米,吃了酒食,離開客店,又拴上四個甲馬,挑起信籠,放開腳步便行。端的是耳邊風雨之聲腳不點地。"

可見,"甲馬"應該是某種易損耗工具,經過長時間行走之後,它的道術就消失殆盡,需要重新更換一副,而舊的"甲馬"就燒掉,應該也算是古代的一種"產權保護"吧。

有意思地是,每次燒"甲馬"的時候,還要取"數陌金紙"也就是紙錢一起燒送,有些神乎其神,感覺上應該是打著道教的幌子,利用神仙之術的名義,其實就是一種設計精良的助跑器具。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了皮斯托瑞斯。他自小雙腿截肢,沒有了小腿,但是他很樂觀,認為這是生命的一次重生。

從《水滸傳》中的神行太保到智能外骨骼機甲:文學與科技交相輝映

雖然沒有小腿,但科技為皮斯托瑞斯插上了更快的"腿",他腿戴科技感十足的義肢,北京殘疾人奧運會上一舉奪得100米、200米、400米三塊金牌!由此也被稱為"刀鋒戰士"

從《水滸傳》中的神行太保到智能外骨骼機甲:文學與科技交相輝映

看看這雙"刀鋒"的造型,看看這雙"刀鋒"的功用,與戴宗的"甲馬"何其的相似!

不過現代科技為"刀鋒"帶來了更大的便利,它能給皮斯托瑞斯帶來更大的爆發力;能夠讓皮斯托瑞斯在跑步過程中減少四分之一體能的支出;能夠為皮斯托瑞斯減少更多的衝擊力,減少跑步衝擊對身體關節的影響。

更為重要的是,這副"刀鋒"是由碳素材料和部分鈦合金來構成的,更加堅固牢靠,使用壽命更長,不用像戴宗一樣每天都要更換"甲馬"了。

如果當年戴宗能夠擁有這樣一雙"甲馬",相信他的傳說在江湖上能夠更神奇!

(3)從士兵之王到未來戰士:"外骨骼機器人系統"讓步兵插上翅膀

科技為人類插上了翅膀,人類自然不甘心只讓腿部得到拓展,希望全身都能夠加強,成為現實版的"超人"。

就像是許多的科技是從軍事需要衍生出來一樣,科技含量更高的"外骨骼機器人系統"也是由軍方提出需求,最後得以實現,並開始向民用方向轉變。

步兵在各國一直被稱為"戰士之王",但是二戰中出現的大規模裝甲部隊,讓這一說法廣受質疑。

相對於機械,步兵在廣闊地帶對抗裝甲的能力、自身的傷亡率、在各種地形的存貨能力等來說實在是有些不夠好。那麼能不能既能發揮步兵的全天候、全地形的作戰特點,又能夠提升步兵的機動力、生存力、戰鬥力呢?

"軍用外骨骼機器人系統"由此應運而生。

從《水滸傳》中的神行太保到智能外骨骼機甲:文學與科技交相輝映

這套系統說白了就是結合了人工智能的機械動力產品,是一種可以

人機結合的可穿戴裝備。

這可是一種真正的高科技可穿戴產品,相對於"軍用外骨骼機器人系統",前幾年熱炒的"智能手錶""智能眼鏡"等可穿戴產品只能算是小兒科了。

多傳感器信息採集與處理、人體動作意圖捕獲與識別、微小液壓系統設計與控制、人機控制系統……這一系列名詞,是不是看得頭都大了?

就是在這些"黑科技"的有力支撐下,外骨骼機器人在軍事上的應用前景極其廣泛。以美軍為例,裝備了"外骨骼機器人系統"的士兵,每人可以攜帶20千克的個人護具、100千克以上的武器、彈藥等物品,而且自備能源能夠以每分鐘300米的速度持續24小時急行軍。

算一下每分鐘300米,24小時,那就是日行432千米,也就是將近900裡,而且還是在負重240多斤的情況下。這可比戴宗的日行八百的道術還要高明得多了。

從《水滸傳》中的神行太保到智能外骨骼機甲:文學與科技交相輝映

而且讓人感覺振奮的是,我們中國也有自己自主研發的"外骨骼機器人",並且量產,即將裝備部隊。相信很快就能見識到我們中國自己的"未來戰士"!

(4)穿上外裝甲,菜鳥秒變戰神:影視作品的"外骨骼機甲系統"

雖然科技目前已經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但畢竟還有很多現實問題無法解決,如小體積強力能源問題、輕質量高強度材料、人工智能的學習能力等,這些都制約了能夠在現實中 "外骨骼機器人系統"的應用。

於是,人類目前無法實現的,就交給了科幻電影。在許多的影視作品中,都有著外骨骼機器人的設定,讓人眼前一亮。

要說印象最深的,就是去年大熱的《流浪地球》了吧,在影片中,有一套設備出現的頻率極其高,那就是"外骨骼裝甲作戰系統"。這套系統不僅僅顏值出色,而且性能強大,可以揹負一門六管加特林機槍,這可是超人才能幹得活啊。

從《水滸傳》中的神行太保到智能外骨骼機甲:文學與科技交相輝映

而且這套"外骨骼裝甲系統"還分為民用和軍用兩種,在電影中,平民和軍人穿上這套外骨骼裝甲系統後,貼合性非常好,人體工程學和仿生學設計極為出色。有了這套系統,機動能力、負重能力、生存能力、持續活動能力都變得很強大,可以說是"末日生存利器"

從《水滸傳》中的神行太保到智能外骨骼機甲:文學與科技交相輝映

相比於中國科幻片中偏向於寫實的風格,外國科幻片中外骨骼裝甲的效果那就更的炫目,極盡科技與想象。像是在《明日邊緣》中,阿湯哥就是在"軍用外骨骼裝甲系統"的幫助下,完成了從菜鳥到戰爭之神的轉變。

從《水滸傳》中的神行太保到智能外骨骼機甲:文學與科技交相輝映

尤其是女主角,在夕陽火光的背景下,穿上這身"外骨骼裝甲",是不是別有一般風情?感覺比T臺上穿著時裝走秀的模特還要好看。

從《水滸傳》中的神行太保到智能外骨骼機甲:文學與科技交相輝映

最有氣勢的要數《黑客帝國2》了吧。這部影片中出現的"外骨骼裝甲"屬於半包型的,介於《明日邊緣》裝甲與機甲人之間。

從《水滸傳》中的神行太保到智能外骨骼機甲:文學與科技交相輝映

兼顧了靈活機動性與火力的兇猛性,極有氣勢。尤其是當上千臺"外骨骼裝甲"站在一起,振臂高呼"for zion!"時,忍不住熱淚盈眶。這讓人不由得想起了《勇敢的心》中那句"Freedom!!"無論是冷兵器時代,還是機甲時代,永遠不缺少熱血的戰士。

(5)戴著"生命增強助推系統"去遛彎:展望老年人的賽博朋克生活

在軍事中得到廣泛應用後,必然要進入民用領域,無論是航空航天領域,還是精密製造領域,還是電子行業領域,這都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作為近幾十年的新興產品,"外骨骼機器人系統"在民用領域應用得並不是很多。但是這在這幾天,有關快遞小哥使用"外骨骼機器人"送外賣的新聞一時讓大家感覺非常的新奇與好玩。

從《水滸傳》中的神行太保到智能外骨骼機甲:文學與科技交相輝映

這也說明,科幻作品中的情節,越來越快的走進我們的生活當中。這是一件好事,也是非常期待的事情。

我大姨以前在樓梯上摔下來過,股關節壞死,換了人工關節,結果手術沒有做好,現在走路都只能靠柺杖;

我本人因為打籃球受過傷,左膝蓋關節磨損,韌帶損傷,現在不敢劇烈運動,走路時間長了關節隱隱作痛,非常擔心老了以後怎麼辦。

如果這些外骨骼能夠很快應用在醫療、衛生等行業中,並且通過量產把成本降下來,那絕對是一個福音,到時候一定買一個外骨骼當成新年禮物送給大姨,順便給自己也備一個。

當然這個願望可能短時間內無法實現,"外骨骼機器人"的自重、關節自由度、續航時間、智能學習、機械結構安全性等各方面的問題都亟需改進,但是我相信會有那麼一天能夠科技足夠進步,讓我們每個普通人都能夠享受到科技所帶來的的福利。

設想一下,現在許多產品,比如說傳感器、天線、電池等都有著共性一體化的概念。

如果在未來,能夠開發這麼一種材料,既能保持足夠的柔性,讓關節有充足的自由度;還能夠有一定的強度,能夠滿足人類合理負重的要求;同時共性一體化的設計,讓結構件既能作為機器人的基本骨架,又能實現傳感、採集信號的要求,最重要的還是儲能設備,這樣一種"外骨骼機器人"應用起來又該是何等的美妙啊。

等我退休了,一幫老頭老太太穿著"外骨骼機器人",那時候或許已經可以稱之為"老年生命增強助推系統",遛著彎,釣著魚,跳著廣場舞,這樣的賽博朋克場面,想想就是美如畫。

到時候,我跟老夥伴們累了,坐在廣場的長椅上曬太陽,"老張啊,太陽能充好電了沒?咱們再去那邊看看吧?""老李,還不行呢,太陽能效率有點低,我還是用長椅自帶的充電樁快充一下吧,馬上就好。"

"老張啊,你的"助推系統"有些落伍了,什麼時候去升級一下吧?"

"好啊,我看鼓樓拐角那家店就挺好的,還能提供定製改裝服務,找時間咱老哥倆去看看去?"

豐富多彩的老年賽博朋克生活,我已經迫不及待了!

(6)文學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科學讓物質生活更美好

文學與科學從來都不是對立的,他們是相輔相成的,他們有共同的理想,就是對於真善美的追求。

文學構築人性世界和精神世界,強在孕育想象力;而科學解構物質,認識現實,重在創建實物,兩方面只不過關注點不同而已。

從這點來說,文學與科學更像是DNA的兩根螺旋,互相糾纏,互相扶持,生生不息。

從《水滸傳》中的神行太保到智能外骨骼機甲:文學與科技交相輝映

出於對改善落後的生活狀態的憧憬,中國古代的文學家們創造出了孫悟空、土行孫、神行太保;

現代的科學家們為了讓國家強大,讓生活美好,研製出了"刀鋒"、外骨骼、輔助機器人系統。

從《水滸傳》中的神行太保戴宗,到"老年生命增強助推系統",就充分地說明了文學性與科學性之間的關係。而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文學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科學讓物質生活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