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治活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淺談趙匡胤為北宋設計的牽制政策


北宋政治活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淺談趙匡胤為北宋設計的牽制政策

提起宋朝往往讓人想起《清明上河圖》中的繁榮富足

在中國古代的所有大一統王朝中,開國皇帝基本都有著十分突出的個人能力,這一點從他們能在那個亂世脫穎而出就可以看出來。因此他們在自己子孫心目中的地位是十分尊崇的,他們設計的政治路線也往往會被奉為圭臬,為其朝代之後的發展奠定一個基本的方向。

北宋政治活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淺談趙匡胤為北宋設計的牽制政策

宋太祖趙匡胤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有許多在開國時期制定的政策會出現與後來的社會狀況不符的情況,這個時候當時的統治者就要對這些政策進行簡單的修改完善,才能讓國家重新走上正軌,這也是中國歷史上許多王朝能夠中興的根本原因。

但是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王朝,他們嚴格奉行開國皇帝制定的政策,後來的君主不敢對其有一絲一毫的變更。然而他們在對外的戰事中一直處於弱勢,最後又被新興的北方遊牧民族政權所消滅,它就是北宋王朝。而被他們視作真理的趙匡胤的家法對於北宋的衰敗負有一定的責任,今天我就將為大家分析趙匡胤的家法是怎麼將國力強盛的北宋拖入泥潭的。

北宋政治活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淺談趙匡胤為北宋設計的牽制政策

北宋士兵

北宋建立前的社會形勢

在討論趙匡胤制定的政治路線之前,我們必須對於北宋建立前的中國社會形態有一個充分的瞭解。北宋是中國歷史上第三王朝的開啟者,之前的兩個大一統王朝分別是秦漢帝國和隋唐王朝。從晚唐開始,中國的政局就逐漸走向了分裂,而隨著唐王朝的覆滅,中國更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經歷了五個王朝,而且這些王朝還只是佔據了中國的中原地區,在中國的其他角落還有數目不少的割據政權,這段分裂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歷程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北宋政治活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淺談趙匡胤為北宋設計的牽制政策

後梁太祖朱溫

自從秦始皇設立了皇帝這一稱號,並建立了君主集權制國家之後,皇權的地位一直處於上升的狀態。在經歷了漢王朝的長期統治之後,皇帝和中央政府的概念終於深入人心,將之前周代留給人們的印象徹底扭轉了過來。而且在漢朝政府將儒家思想確定為國家政治綱領之後,儒家強調的禮教體制也愈發深入人心,這對於君權地位的不斷上升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而在之後中國經歷了一個跨度極長的大分裂時期,當時中國國內面對的核心問題是民族問題,在這段時間裡中國北方的漢族百姓對於漢人政權的期盼是十分強烈的,而在中國北方完成了胡漢政權更替之後,隋朝政府就很快統一了中國南北,由此可見這個時候無論是統治者還是百姓都對於統一政府有著一定的期盼。

北宋政治活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淺談趙匡胤為北宋設計的牽制政策

隋文帝楊堅

在短命的隋王朝之後,中國迎來了強盛的唐王朝的統治,在這個時代中國再次走上了國力的巔峰,這讓中國百姓對於統一政府恢復了信心。但就在唐王朝最強盛的時候,中國的政局風雲突變。安史之亂的發生將這個王朝打落低谷,中央政府的統治力出現了急劇的下滑,為了平息叛亂,唐王朝藉助了藩鎮的力量,這也讓晚唐時期的藩鎮割據現象變得十分嚴重。這種強枝弱乾的政治架構勢必會引起巨大的混亂,而這也為之後的五代亂世拉開了帷幕。

在五代時期最明顯的時代特徵除了藩鎮割據之外,就是軍權的興盛,在那個年代人們對於統治者的道義要求幾乎消失。無論什麼樣的人,只要有著過人的軍事實力,能夠在中原逐鹿的過程中脫穎而出,就能得到天子的位置。

北宋政治活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淺談趙匡胤為北宋設計的牽制政策

五代十國形勢圖

這和中國之前講究天命的傳統是十分不同的,因此在這個時代出現了頻繁的王朝更替。而趙匡胤能夠成為天子,是因為其掌握了後周的軍馬大權,其也是在將官的擁護下篡奪了後周的皇位,才建立了北宋王朝。關於陳橋驛兵變的事情在《宋史·太祖趙匡胤本紀》中有如下記載:

"遲明,逼寢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即掖太祖乘馬。"

北宋政治活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淺談趙匡胤為北宋設計的牽制政策

如今的陳橋驛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趙匡胤在北宋剛剛建立的時候面臨的幾個重要問題,首先是皇權的衰落,前面提到從晚唐時期開始,中央政府在百姓中的影響力就已經出現了十分明顯的下滑,而隨著五代亂世的到來,這樣的情況更加嚴重,這一方面是因為公認的中央政府的缺失導致地方藩鎮的統治合理性上升,二來則是因為軍權的興起對於皇權產生了極大的衝擊。這種依靠軍事實力奪取皇位的行為讓皇權與天命之間的關係變弱,這讓這些政權的統治合理性被削弱,很難得到百姓的認可。

而趙匡胤面臨的第二個問題是儒家文化的沒落,自從皇權興起以來,儒家文化就作為其最好的輔助工具牢牢控制著主流文化。但是在亂世之中,儒家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遇到了極大的難題,而且朱溫等人對於士族的殘殺更是對文化傳承造成了極大的破壞。而這也是為什麼在五代時期軍人在稱帝時可以降低道德和輿論要求的原因,因此趙匡胤如果想長久統治中國並贏得百姓的承認,如何讓儒家文化復興也是一個重要的工作。

北宋政治活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淺談趙匡胤為北宋設計的牽制政策

周世宗柴榮

而最後一點就是軍權旁落的問題,在整個五代時期,幾乎所有的君主都沒能將兵馬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當時的將官有著十分尊崇的地位和強大的勢力。這讓中央政權在與他們的合作中時常處於平等甚至更加弱勢的地位。而一旦不能對這些將官的權力進行有效的限制,那麼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黃袍加身就有可能再度重演,這也是趙匡胤不願看到的。

綜上分析,我們總結出了在北宋建立之初,趙匡胤面臨的幾個政治問題,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也成了趙匡胤最迫切想要做的事情,而在經過長期的思考之後,趙匡胤出臺了相應的"家法"來指導北宋王朝的政治路線,這也為之後北宋的發展奠定了基調。

趙匡胤的牽制政策與皇權的加強

前面我們提到了趙匡胤在北宋建立時遇到了三個主要的政治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核心幾乎都是皇權地位的低落,一旦皇權能夠得到加強,那麼君權自然會處於弱勢,而且儒家文化也會重新復興,而趙匡胤在提升皇權地位的問題上採取了牽制的原則。

皇權自從出現開始就一直面臨著幾個競爭對手,首先是君權和相權的對立,其次是皇權和軍權的競爭,最後是中央和地方的權力競爭。而趙匡胤出臺了相關政策很好地解決了這三個方面的問題。

北宋政治活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淺談趙匡胤為北宋設計的牽制政策

北宋首位宰相範質

首先是對於相權的削弱,自古以來宰相都是中國百官之首,他們擁有著十分高的地位,對於所有的行政工作都有干涉的權力,而在北宋的時候,趙匡胤設立了樞密院和三司這兩個機構來分散宰相的權力。

先看三司的設立,這是一個專門處理財政問題的部門,在其設立之後,宰相百年不再直接負責中國的財政問題,這讓宰相的權力被削弱。而樞密院的設立則讓宰相也逐漸遠離了軍事決策,這讓宰相真正擁有的權力僅僅侷限在人才薦舉和民生問題之上。這些問題雖然也十分關鍵,但是卻不能幫助這些重臣培植自己的勢力。而且三司使和樞密使和宰相可以形成有效的牽制,這也是趙匡胤希望看到的局面。

北宋政治活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淺談趙匡胤為北宋設計的牽制政策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然後我們再來談談趙匡胤對於軍權的削弱,提到這方面的問題就不得不提北宋初年的"杯酒釋兵權",趙匡胤通過一次酒會成功地解除了開國重臣手裡的兵權,讓中央政府的軍權得到了極大的加強。但是這畢竟不是長久之策,趙匡胤為了防止之後的武將出現叛亂的現象,在軍事決策方面也採取了相應的牽制政策。

首先我們要再次談到樞密院的設立,樞密院對於北宋的軍政大事擁有最高的決策權,而在樞密院設立之後不久,其實趙匡胤就已經將樞密院的權力握在了自己的手裡,而樞密使的存在只是為了在朝堂上對宰相進行一定的牽制。而且在特定的時候,樞密使還可以與在外的戰將形成相互牽制的局面,以避免某些將領擁兵自重。

北宋政治活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淺談趙匡胤為北宋設計的牽制政策

宋太宗趙光義

如此以來北宋的將領們其實就等於直接受到皇帝的節制,並沒有自主的軍權。而從宋太宗時期開始,更是出臺了由皇帝直接指揮前線戰鬥的政策,這樣的指揮方式在當時是十分荒誕的,因為當時的信息傳遞十分緩慢,身居後方的皇帝根本不能掌握戰場上的動態,這對於北宋軍隊的戰鬥力造成了極大的妨害。不過這個政策依然顯示出了北宋統治者對於武將的防範,這也是趙匡胤牽制政策的又一次完美體現。

而對於地方行政的控制也主要體現在對於士兵的控制上,趙匡胤在位的時候確定了將募兵制作為國家的國策,這樣的選擇有兩個主要的目的:

  • 首先是這樣北宋政府可以擁有戰鬥力最強的禁軍,這讓他們在與地方的對比上能夠一直處於相對優勢。
  • 第二則是將軍人專業化可以斬斷他們與當地百姓之間的聯繫,這讓各地很難出現大規模的暴動現象。

在北宋時期有一個很特別的現象,那就是每當遇到災年的時候,北宋政府都會加大募兵的力度,其實這就是為了避免出現大量的流民,對國家的穩定造成影響。

並且輪防制度的採用也可以防止地方割據勢力的形成。對於這個政策的效果朱熹在他的《朱子語類》中有如下形容:

"本朝鑑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北宋政治活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淺談趙匡胤為北宋設計的牽制政策

北宋禁軍

從趙匡胤的幾條家法中我們不難看出趙匡胤在制定政策的時候最重要的理念就是相互牽制各方勢力,然後讓皇權獲得至高無上的地位。而這種政策的實行也確實幫助北宋的統治者穩定了自己的地位,可是與此同時對於北宋政府的行政能力和北宋軍隊的戰鬥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選吏不選官的政治倡導對於北宋政治風氣的影響

前面提到了趙匡胤制定的家法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牽制各方勢力,而在這樣的政治倡導下,北宋的官員們普遍選擇隱藏自己的想法,對於某些尖銳的問題避而不談,以免觸怒統治者影響自己的政治生涯。

像北宋的名相趙普就在自己的廳堂之後放了兩個大甕,將那些言辭尖銳,提倡政治改革的奏章扔進去,一旦滿了,就統統取出來燒掉。從這件事情上我們就能夠看出北宋所謂的家法對於官員的鉗制有多麼嚴重。

北宋政治活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淺談趙匡胤為北宋設計的牽制政策

北宋宰相趙普

這樣的鉗制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則體現地更加明顯,後人將北宋的政治體系評價為"不任官而任吏,不任人而任法",也就是說北宋政府提倡的是一切都要按照典章制度來辦事,身為官員不能有太多自主的想法,也不能對這些規定產生任何的質疑,否則就是對於朝廷的不忠誠,在這樣的政治風氣下,北宋初期的政治自然呈現出一片死氣沉沉的景象。

在當時也並非沒有人站出來反對這一政策,北宋早期的名相寇準就對這樣的政治條例十分不滿。他在任用官員的時候提倡任用賢能,而不是根據北宋的制度以官位遞進,這樣的行為引起了其他官員的不滿,然而寇準卻呵斥他們,稱這才是宰相應該做的事情。

從這件事情中我們不難看出寇準的反抗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讓他能夠力排眾議,讓宋真宗親征遼國,避免了遷都的後果。可就是這樣一位有著抗爭精神,又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臣,其仕途依然十分坎坷,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對於家法的抵抗。寇準呵斥大臣的事情在《宋史·寇準傳》中有如下記載:

"準在相位,用人不以次,同列頗不悅。它日,又除官,同列因吏持例簿以進。準曰:'宰相所以進賢退不肖也,若用例,一吏職爾。'"

北宋政治活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淺談趙匡胤為北宋設計的牽制政策

北宋名相寇準

從寇準的遭遇中我們不難看出,北宋的統治者們對於趙匡胤家法近乎偏執的推崇,而這也讓北宋在解決突發問題方面存在著巨大隱患,而且相互牽制的朝堂也沒有辦法激發出大臣們的全部力量,這也是北宋逐漸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

北宋政治活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淺談趙匡胤為北宋設計的牽制政策

宋真宗趙恆

結語

從趙匡胤的登基之路上看,我們就知道其當時沒有很強的信心,這是因為在經過五代的亂世之後,中國社會的秩序變得實在是太亂了。而趙匡胤在目睹了無數王朝更替之後,終於下決心杜絕這些會導致王朝崩潰的隱患,而這也造就了提倡牽制,提倡保守的家法誕生。

趙匡胤制定的北宋國策在當時看起來似乎確實是完美的,它削弱了宰相的權力,也限制了將官的兵權,還讓中央政府在與地方政府的實力對比上能夠永遠處於優勢地位。其對於官員的行為也有足夠多的限制,這似乎確實能夠讓皇權永遠處於高高在上的位置。

但是他卻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個王朝能否長時間的存在除了要依靠皇權的穩定之外,更要有進取的活力和創新的勇氣,而趙匡胤的家法就像枷鎖一樣禁錮住了北宋之後的皇帝和大臣,讓他們不能適時對新出現的問題做出改變,終於將這個王朝推向了滅亡的深淵,而這個帝國的總設計師趙匡胤是要對這個後果負有一定責任的。

參考文獻

1《宋史·太祖趙匡胤本紀》

2《宋史·寇準傳》

3《朱子語類》

文章內容來自江舸史話 獨家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