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二三事,光绪密诏康有为起兵?谭嗣同没有写绝命诗?

与初中历史相反的“公车上书”

戊戌变法二三事,光绪密诏康有为起兵?谭嗣同没有写绝命诗?

1895年,北京。

这一年,大清国首都北京热闹极了。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朝野上下一片哗然,签订之前,在朝官员上书反对,正式签订后,在京学子(公车们)坐不住了,是时候发挥一下青春的热情了,也开始联名上书,到5月8日,学子联名上书已达31份。来自全各地的学子们,联名者有1555人次,比较著名的就是梁启超为代表的的广东学子80人联名上书。

初中教材一般写到这里,还应该出现一个名字,康有为。教材中一般官方的写法: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康有为是公车上书的领导者......云云。

我们这里的“公车上书”没有康有为,因为真实的历史中,真的没有康有为什么事。关于真实的“公车上书”这段历史,史学界曾提出多种异议。有说就是一场学子集会,清廷根本没有搭理,又说是官员联名上书,学子并没有怎么闹腾。也就是说,有没有“公车上书”这回事还是个问题?

我们要说的是,公车上书的“领袖”康有为当时到底是怎么来的?

戊戌变法二三事,光绪密诏康有为起兵?谭嗣同没有写绝命诗?

首先我们现在说的“公车上书”故事,基本引用自《公车上书记》,恰巧,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康有为,他想怎么写就这么写。

但是翻开当年大清督察院的工作日志,那天并没有出现千人聚众示威上书的盛况。所以前面说的“公车上书”的真实性存疑。但是不难看出,康有为在说谎,按照自己意愿编写了公车上书的历史。究其原因,其实看看后来康有为在海外逃亡的经历,他编造历史的原因就很简单了:吸引投资。

康有为去海外是逃亡去了,不是旅游,最缺的就是钱。康有为决定在海外继续扛着改革的大旗,以“改革”立项目,吸引海外侨胞投资,自然个人形象也需要定向树立,这就宣扬自己的改革光辉事迹:我,康有为,领导了公车上书,厉害吧。从后来康有为的经历看,他吹出来的光辉形象还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不然海外的仁人志士不会给他的“改革事业”投资。吹牛一时爽,吹破火葬场,仅仅吹牛说谎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改革者”领袖的合法地位。这个证据带来的后果很严重,当然康有为是不会考虑这些事情的,这样的证据很快就来。

光绪帝密诏被改的面目全非

戊戌变法二三事,光绪密诏康有为起兵?谭嗣同没有写绝命诗?

终于,闹剧一般的变法,走到了头,自从光绪帝被软禁,变法其实就算彻底失败了,在慈溪宣布正式抓捕变法人的前几天,光绪帝让军机章京杨锐秘密带出一份密诏,告诉他的小伙伴康有为等人,慈禧太后对变法这件事有些不满意,还威胁再这样火急火燎的变法就换个人当皇帝,我们现在应该缓缓,康有为你也去上海避避风头。

遗憾,康有为见到光绪的密诏,可能是觉得文笔不够优美,他自作主张给光绪密诏精心润色之后,才对其他人发布光绪帝密旨的最终版本。大致如下:。。。朕屡次极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可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与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特谕。

戊戌变法二三事,光绪密诏康有为起兵?谭嗣同没有写绝命诗?

这样看来,光绪皇帝很急呀,也很危险,巴不得康有为马上带人起义闯宫救自己。

如果光绪帝的原版密诏从此再也不见天日,我们永远不会听见他的真实心声。直到十年后,慈溪光绪都去世了,杨锐的儿子将光绪密诏原件拿了出来。狠狠的打了康有为的脸。

在真相浮出水面之前,康有为可痛快了,拿着光绪的密诏,扛着改革领袖的大旗,走到哪里都是一堆同情他的拥护者。海外逃亡貌似也没什么困难。改版的光绪密诏,对于康有为是流浪的护身符,对于其他兄弟就是要命的催命符。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关进了笼子里,康有为飞走了,留下来的兄弟们,最终用生命名垂青史。

谭嗣同绝命诗被改事件

谭嗣同有句很知名的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几乎成了谭嗣同的名言警句,但是谭嗣同要喊冤了:我真没写。

戊戌变法二三事,光绪密诏康有为起兵?谭嗣同没有写绝命诗?

这个冤不难辨,我们来看看谭嗣同写的原版《狱中题壁诗》:望门投止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向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戊戌变法二三事,光绪密诏康有为起兵?谭嗣同没有写绝命诗?

谭嗣同的绝命诗是谁改的?也不是别人,就是康有为的朋友兼学生梁启超。虽然看起来好像还是改版的更豪气冲天有气势,但是严重违背了英雄谭嗣同的原意,掩盖了先烈“留将公罪后人论”的坦诚。有意思的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牛气哄哄的诗句也不是梁启超原创,果然比老师康有为“高明”,直接张冠李戴。这句诗出自晚晴知名墙头草苗沛霖的《秋宵独坐》:我自横刀向天笑,此生休在误穷经。

总说历史是个任人装扮的小姑娘,历史这个丫头,总被创造,被误会,被模糊,好在这个丫头很有脾气,怎么装扮都行,就是不能伪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