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街採:聽婺城百姓說說美好期盼,談談幸福願景

民生無小事。每年“兩會”期間,民生問題都是代表委員和百姓關注的焦點。一直以來,婺城上下眾志成城,以系列民生“組合拳”全力推動“雙城”戰略落地成景,為婺城百姓謀求更高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你幸福嗎?”“你還有哪些期盼?”這些,只有老百姓自己說了才算。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她)們的心聲吧!

“兩會”街採:聽婺城百姓說說美好期盼,談談幸福願景

優學教育普惠學子

城北街道鳳凰山小區的鄭麗君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孩子們只能在家上網課,這讓她費了不少心思。然而,許多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尚未培養起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此,鄭麗君希望等正式開學後,老師在上新課的同時,也能溫故知新,對知識進行復習鞏固。

包文軒是西苑小學的一名美術老師。她認為,教育即生活,居家生活的每一刻,都是培養孩子勞動習慣和自理能力的好機會。疫情期間,她通過線上教學,開展了有趣的“創意麵點課”,引導學生進行勞逸結合的居家勞動實踐,幫助孩子們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她希望正式開學以後,也能多開展類似的活動,多角度多形式引導教育孩子。

劉開明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從事教育事業已經十餘年。這段時間,他發現,針對自覺且基本功紮實的學生,上網課這種居家學習模式對他們影響不大。但部分學生因缺少監督,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對此,劉開明建議,開學後,希望老師們從頭教基礎知識,鼓勵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幫助後進生。此外,針對週末以及暑假到底需不需要補課?怎麼補課?希望權威部門集思廣益、科學安排。

“兩會”街採:聽婺城百姓說說美好期盼,談談幸福願景

環境優化惠及百姓

今年72歲的劉明仙是個土生土長的琅琊人,她家距離白沙溪不過幾分鐘路程,她親眼見證了白沙溪這幾年的巨大變化:關停流域內的養殖場、鋸板廠和採沙場,嚴格監管沿岸居民生活垃圾傾倒及汙水排放,落實生態清淤和節水漁業,種植兩岸花木……白沙溪猶如一條澄澈的綠帶重新縈繞鄉村,使村民們幸福感大大提升。她希望,政府能在白沙溪深入挖掘歷史淵源,多多舉辦生態活動,讓家門口的綠水青山成為百姓的金山銀山。

李根松今年64歲,是莘畈鄉祝村人,負責村文化禮堂的日常管理工作。他說,近年來,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文化禮堂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村裡文化設施齊全,還常常組織文娛活動。“不僅文化禮堂變好了,環境衛生也越來越好,姑蔑溪、仙舟湖吸引了不少遊客,也為我們山村增加了不少人氣。”說起如今的家鄉,李根松十分自豪。

針對村莊建設,李根松提出,由於村裡的大部分廣播設備已經老化,希望可以得到相關部門的幫助與支持,配備有線廣播,方便宣傳活動順利進行;在祝村公路兩邊可以安裝上路燈,便於山區夜間照明。

郭航新是金華巨龍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的項目經理,負責靜聽風語小區的物業管理工作。他說,自婺城區開展垃圾分類工作以來,街道社區的環境衛生面貌越來越好。“就我負責管理的小區來說,目前垃圾分類工作已深入人心,大家都能自覺地在家裡按要求把垃圾分好類,再到指定點進行投放,小區環境越來越好,業主們住著也舒心。”

“兩會”街採:聽婺城百姓說說美好期盼,談談幸福願景

醫療保障貼近民心

婺城老人郭金良今年66歲,家住羅埠鎮,平時在小區當門衛。其妻患有高血壓,每月都需要支出300-500元購藥。雖然有醫保卡,但對於年事漸高的他們來說,這筆固定開支也不是一個小數目。他希望,政府可以給予老年慢性病患者更多的優惠報銷政策,減少老年人因病導致的經濟壓力。

邵建洪是一名順豐快遞員,老家在白龍橋移民新村,但平時很少回去。因為疫情,他過年在老家多呆了一段時間。他提到,疫情期間,許多病患,特別是慢性病患的用藥成了一個問題。他希望,醫療資源可以做對應的傾斜,在經濟薄弱的農村也可以有先進的醫療設備和醫療團隊,為老百姓的健康保駕護航。

婺城區白龍橋鎮中心衛生院院長嚴健洋從事醫務工作已有20餘年。日常工作中,他常會遇到一些經濟條件不太好的術後康復患者,不便回家調養,住院費用也難以承擔,進退兩難。“但現在有了家庭醫生的服務後,方便多了,解決了很多患者的需求。”嚴健洋說道。為此,他希望可以打造“婺家優醫”服務品牌,讓家庭醫生在婺城可以家喻戶曉,把“微笑辦、暖心辦、我來辦、馬上辦”融入衛生健康服務全過程,將專業技術與用心服務無縫連接,幫助更多的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