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逝去的永州記憶:明清時期的永州驛道


尋找逝去的永州記憶:明清時期的永州驛道

永州古稱零陵,位於湖南南端,五嶺北麓,湘粵桂三省區結合部。永州因舜帝南巡崩於寧遠九疑山而得名,又因瀟水與湘江在城區匯合,永州自古雅稱“瀟湘”,具有兩千五百多年曆史的文化古城。早在秦代即開始設縣,漢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置零陵郡,隋開皇9年置永州總管府。永州自古便是華中、華東地區通往廣東、廣西、海南及西南地區的交通要塞,也是湖南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素有“南山通衢”之稱。境內湘江北可抵長江,南下經靈渠可達珠江水系。

尋找逝去的永州記憶:明清時期的永州驛道

古時驛道是我國古代水陸地交通的主要通道,是維繫國家運行的生命線。同時也屬於重要的軍事通道,朝廷政令下達,地方軍情、災情上報,乃至官員和軍隊的調遣,轉運軍用糧草物資等,均依賴這條動脈。驛道一般十里設一鋪,三十里設一驛,“鋪”為“驛”的下一級。故縣衙設有“驛丞”,專職管理驛道,每驛設一鋪長,每鋪設一鋪司,每鋪配驛卒3名。其日常主要職能為傳遞公文郵件、接待過往官員、保障軍隊供給和管理段內驛道。如遇緊急公務,則由驛丞處理。明清時期的零陵縣衙,常備快馬10匹,遇緊急文書需傳送,便由驛丞派出驛卒,限晝夜快行300裡的速度來傳送。

尋找逝去的永州記憶:明清時期的永州驛道

永州設驛起於五代時期,置湘口驛,宋朝時零陵置順化驛(今郵亭圩杉木橋地方),方瀲驛(今冷水灘高溪市)。湘口驛在離永州城西北十里的瀟湘匯流處(今老埠頭),立一石碑於碼頭左邊,碑名為“老埠頭新加義舟記”,上刻“瀟水自九嶷百折而入永州北十里之老埠頭,與湘水會合為最古之名,五代時設有鎮司,曰瀟湘鎮,明時改為驛,丞曰瀟湘驛,驛前有二水橫亙深闊,若天限然為吾鄉所必經之要渡……。”湘口驛時驛丞一員,書辦一名,船伕六名,宅隸二名。雍正5年(1728)離永州城七十五里之棗木鋪設腰站入廣西全州,有馬伕4名,馬6匹。

尋找逝去的永州記憶:明清時期的永州驛道

到了清代,永州驛傳分鋪遞和驛遞,鋪遞以鋪司鋪兵走遞公文,驛遞以馬遞送公文,並護送官物及乘傳官員。永州總鋪設府治前鼓樓(現縣府路),轄祁陽、東安、道縣、寧遠既廣西全州。十餘里設一塘或十里、十五里、二十里設一鋪,有水陸塘汛39處,總徭編8名,永充一名(徭編即鋪兵,永充即鋪司)。清代有一條由京都至永州到廣西的驛道,以京都皇華驛為起點,經湖北蒲圻,入湖南臨湘,過長安驛、云溪驛、岳陽驛、長沙驛,經湘潭南岸驛、衡陽排山驛、永州零陵驛進入廣西。光緒十一年(1886年),有永州至祁陽和至全州兩條驛道。西至全州,鋪司40名;北至祁陽,鋪司30名,排夫43名,馬22匹。

尋找逝去的永州記憶:明清時期的永州驛道

水道主要是瀟水和湘江兩條。瀟水因其水流青綠幽深而得名。《水經注·湘水》說:“瀟者,水清深也”。瀟水進入江華境內陡然轉而向東,奔九嶷而去,從中流出。沿著這條清秀的江水順流而下至零陵與全州境內海洋河(湘江源頭之一)匯合。自古分而為二,一條走瀟水翻越萌渚嶺進入賀州,一條經全州靈渠道入桂林,沿灕江、桂江入西江通達番禹。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地形圖上有關靈渠段水道畫得很模糊,不過這一入粵、桂通道在全州界仍有重兵把守,而駐軍圖的核心地區為當今的江華縣碼市鎮。

尋找逝去的永州記憶:明清時期的永州驛道

明清時期,永州對外交通道路全靠驛道通衢。這一時期,官方管理的驛道在永州對外交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驛道的發展與永州地理位置重要密切相關。明清時期隨著永州對外交往的擴大不斷延伸,同時驛道建制日趨完善,驛道得到較全面的疏通和建設,推動了永州對外交通的發展。

尋找逝去的永州記憶:明清時期的永州驛道

隨著20世紀30、40年代湘桂公路和湘桂鐵路的陸續貫通,水陸驛道便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同時又隨著21世紀到來,永州道路建設日升月異,兩條國道、四條高速、十條省道在境內縱橫交錯;湘桂鐵路橫貫永州北部,洛湛鐵路從北到南,成為連接西南諸省和海南、粵西的橋樑,古驛道已經成為永州的永久歷史“記憶”。

尋找逝去的永州記憶:明清時期的永州驛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