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在比利時為妻出家的民國大總理,是歷史罪人嗎?


民國有位中國總理,在自己的婚姻上實現了三個巨大的跨越——

第一, 跨越年齡,娶了一位比自己大十六歲的女人。

第二, 跨越種族,娶了一個比利時女人。

第三, 跨越宗教,作為新教徒為了妻子而改宗天主教。

他是陸祥,曾經的民國總理。

這位在比利時為妻出家的民國大總理,是歷史罪人嗎?

陸徵祥1871年6月12日出生在上海,父陸雲峰和母吳金靈都信仰基督教新教,陸雲峰還是傳教士。陸夫人產後患了重病,渾身水腫,在病榻上煎熬數年,終於撒手而去,這時陸徵祥年方八歲。

父親陸雲峰自己做了陸徵祥的啟蒙老師,課本就是《新約福音》。1862年,北京開辦同文館,第二年,上海開辦了廣方言館,兩館都是總理衙門主辦,旨在培養外語人才,開設的主要課程是法語、英語,同文館還增開格致等課。陸雲峰有意送子入廣方言館,習得一門外語,以便將來出洋學些實務,好回上海做郵局職員,父子將來也可安逸度日。

陸雲峰的這一想法在當時的確算是很出格的,因為那時大多中國人把學外語、留學海外、和外國人共事視為不齒,何況陸雲峰膝下就這麼一個兒子,還要送他“習夷文”,“依附夷人”?然而,陸徵祥聰穎過人,赴考廣方言館時陸徵祥不過是個十三歲的少年。

之後,在俄國聖彼得堡,陸徵祥受到駐俄公使許景澄的欣賞,因為參加一次舞會上,認識了一位身份顯赫的比利時女人——培德·博斐。


這位在比利時為妻出家的民國大總理,是歷史罪人嗎?

這位比利時奇女子,身材高大,年齡竟比陸徵祥大十六歲,父親和祖父都是比利時的高級官員,曾任比利時國王的侍從武官。

在一百多年前的晚清,中國人和外國人締結結婚還是辱沒祖先的醜事;他們的孩子也不能進祠堂,不能被埋進祖墳。

面對周圍所有人的反對和“忠告”,陸徵祥回了一句:“培德小姐是嫁給我陸徵祥,不是中國使館。”

1899年,陸徵祥頂著所有人的反對和不解,尤其是頂著自己頂頭上司和恩師許景澄公使的壓力,和培德女士在聖彼得堡的一座教堂正式結婚。

那一年,他28歲,培德44歲。

這位在比利時為妻出家的民國大總理,是歷史罪人嗎?

婚後十年,陸徵祥改信為天主教。

在陸徵祥心中,妻子與父親和師傅是同等重要的,他曾繪了一幅三友圖。三友者,一為其父,一為其師,一為其妻。他說:“生我者父母,助我者吾妻,教育以栽成我者吾師也。”

陸徵祥對培德是充滿了愛意與敬意,他稱讚妻子:“博斐培德,承先人遺傳,生性剛直好義,守職不苟,堅毅卓絕,對於人生,眼光高,聲氣平,艱難磨折,從沒有使她膽怯心寒,貧苦不能奪她的氣,富貴不能驕她的心。”

還曾稱自己“愛她思想不群,品德高尚,斷事有則,立身無私,不畏難,不欺人”。

“助吾者吾妻”是他晚年談及自己常說的一句話。同時,他和洋女人結婚的事也越傳越廣。

之後,陸徵祥成為了中華民國首任外交部長(當時稱外交總長)。他一手創建了民國外交部,提拔了顧維鈞等外交新秀。

不久,中華民國第一屆內閣垮臺,陸徵祥竟然陰差陽錯地成為中華民國第二任總理,他的比利時夫人也成為了中國的總理夫人。

1919年的巴黎和會,陸徵祥是北洋政府的外交總長,也是中國代表團的團長,中國政府的全權代表,顧維鈞等人都是他的副手。中國作為戰勝國,卻要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從而激起“五四運動”,徹底改變了中國歷史。


這位在比利時為妻出家的民國大總理,是歷史罪人嗎?


之後,他一直在為簽署“二十一條”之舉懺悔,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此筆貽誤國事之大賬,早晚總要清算”。他只想“以殘身獻事上主,藉以做補贖工夫,減輕我一生對世界、對祖國、對民眾之罪惡賬目”。

培德去世後,陸徵祥在修道院裡過著清貧的生活,拒絕所有的資助。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他又以基督徒的身份,積極向外界宣傳中國的抗戰;還在《益世報海外通訊上介紹中國抗戰的情況,撰文呼籲歐洲各國人民支援中國的抗戰。

直到1945年他已是74歲的老人了,還對專程去比利時採訪他的中國記者說,他對於曾替袁世凱簽署“二十一條”向中國人表示懺悔,“三十年來我一直為此深深負咎”。

1945年,曾有中國記者至比國採訪陸徵祥,據報導陸徵祥曾對未來國情提出簡短而著名之警語:“弱國無公義,弱國無外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