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玻璃廠,兒時的彈珠記憶 | 吉林老建築

吉林市玻璃廠,兒時的彈珠記憶 | 吉林老建築


這裡曾經是清末時期地標所在地倒石碑,這裡曾經是新中國吉林地區工業企業之一玻璃廠。如今這裡已成為街路交會處的綠化區域,走在綠樹叢間,你可還記得這裡的老工廠——吉林市玻璃廠(以下簡稱玻璃廠)。

兒時遊戲 玻璃“琉琉”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東北孩子都有一段彈“琉琉”的記憶。這裡說到“琉琉”,就是泛指小型玻璃球,關裡稱作彈珠,通常直徑1釐米上下,有內含花瓣的和全部原色。彈“琉琉”時五指攥緊,拇指被握在中間,“琉琉”夾在拇指和食指間,拇指一用力,“琉琉”就彈出去了。“一說‘琉琉’還要說到吉林市玻璃廠。”家住江灣路三中小區的陳先生告訴我們,“吉林市玻璃廠院內就有大量的‘琉琉’,當時的大人說是做燈泡的原料。我們小孩子管他叫‘琉琉’廠,時常溜進工廠的倉庫,偷拿一些出來玩。東大灘居住的孩子是不用花錢買‘琉琉’的。”說到這,陳先生的語氣裡帶著些許的自豪。“那時候彈‘琉琉’大體有兩種玩法,一種叫‘鍋’的,用樹枝、滑石、或者粉筆在地上畫一個長方形的框子稱作‘鍋’,短邊之間畫一條中線,用作為籌碼的‘大氣琉琉’(沒有裝飾的玻璃珠)按照約定放好一定數量,然後用稱作‘簍’的‘琉琉’(有裝飾的玻璃珠)彈擊,彈出框的就是自己的了,幾個人輪流,直到‘鍋’裡沒有‘琉琉’為止;另一種叫做‘野’的,就是參與者各拿一個‘琉琉’,沒有固定區域,互相追逐的彈擊,彈到的就是自己的,沒有‘琉琉’的自動下場,直到只剩一個人為止。”筆者和他年齡相仿,這種遊戲也曾玩過。彈“琉琉”這種遊戲不論春夏秋冬都可以玩,尤其是初冬,剛冷,勉強能伸出手,還能玩上兩把,也是一種樂趣。

日常生活 玻璃製品

玻璃廠生產的產品品種很多,各種機制水杯、彩印杯、酒杯、磨花杯、防腐管件、異形瓶子,還有玻璃工藝製品。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玻璃廠的產品已經普及到全國各地了,並且外銷美國、德國、日本、意大利、法國、新西蘭等國家。吉林市區居民家裡、酒店、飯店使用的玻璃杯大多數都是出產於此,一種樸素的瘦高造型,沒有任何裝飾。說起這種玻璃杯,陳先生很有印象:“容量二兩半左右的樣子,吉林啤酒正好到五杯。”“吉林啤酒?”筆者不由脫口問道,“對,就是吉林啤酒,640毫升吧,大瓶的。”陳先生說,“那時候還有五錢、七錢、一兩的玻璃酒盅,幾乎家家都有,現在我家還在使用呢。”來到陳先生家,他給筆者展示了三種玻璃廠的玻璃杯和酒盅,這些民用玻璃製品沒有什麼裝飾,要不是陳先生證實,還真看不出來是哪個工廠生產的。

在陳先生家,陳先生的父親還說起玻璃廠的一種產品:“它叫仿古鎏金瓶,十分華麗的,當時很貴,捨不得買,每次都在產品展示區看看,據說還得過東三省玻璃行業的第一名呢。”筆者在相關的資料裡也看到了相關記載,另外1963年研製成功鋼管襯玻璃,為國內首創。工藝製品彩繪水杯、3501花瓶、仿古鎏金瓶、斑竹花瓶在1982年、1987年東北三省玻璃產品評比中均獲第一名。鋼管襯玻璃、冰峰牌花瓶為省優產品,古瓶新系列為市優產品。1987年分別被省市評為先進企業、立功企業,1988年被定位省預備級企業。可見當時玻璃廠榮譽頗多,並涉獵頗廣。

吉林市玻璃廠,兒時的彈珠記憶 | 吉林老建築


歷史沿革 玻璃工廠

據1989年版《吉林市城市經濟社會叢書吉林市卷》顯示:它的歷史起源於1954年,吉林省新光玻璃廠,1957年隸屬於吉林市,才改為現在的名字。玻璃廠廠區面積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設4個車間、2個分廠、一個公司。職工1268人,其中技術人員67人,佔5.3%。有各類設備159臺,固定資產原值819萬元。另據2014年吉林文史出版社版《吉林市志》記載:佔地面積為78280平方米,擁有職工907人,固定資產1714萬元,該行業有行業制瓶機等主要設備,年生產能力為玻璃製品6000噸。21世紀初,企業停產。

2002年,江灣大橋及東昌街修建,玻璃廠的一部分就變成了東昌街的路基,所剩的另外一部分被拆除,就勢修建綠化區域,玻璃廠東側圍牆尚有殘存。殘存的紅磚牆體,數株不同樹木已經長出,粗壯的也有可樂瓶粗細了。陳先生說:“玻璃廠黃了,“琉琉”廠沒了,現在的孩子大多也不知道啥叫‘琉琉’了。”

吉林市玻璃廠,兒時的彈珠記憶 | 吉林老建築


關於玻璃廠的記載實在是太少,在不多的幾本書裡也只是寥寥數語。它是吉林省最大的玻璃器皿製造廠,在全國同行業中有一定地位。這樣一個曾經輝煌的工廠消失,隨著時間消逝也不會有太多人記得,可能只有那些有彈珠記憶,玩過“琉琉”的“老”孩子會想起它吧。

來源信息:

圖/文 張海川

歷史圖片來源於公開出版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