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農產品進城“最初一公里”,茌平嚐鮮“農貨加工”

全媒體記者 張目倫

鄉村振興既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聊城作為農業大市,如何充分發揮龍頭的引領帶動作用,讓鄉村振興的步子更快、效果更實?

近年來,依託現代物流,茌平發展形成了“店商 + 電商”的經營格局,實現了線上線下銷售融合發展的智慧新零售生態圈,有效解決了農產品進城“最初一公里”與商貿產品下鄉“最後一公里”問題,促進了鄉村產業振興和農民群眾增收。

打通農產品進城“最初一公里”,茌平嚐鮮“農貨加工”

張富海介紹“田源匯”模式

11月9日,記者跟隨市發改委物流調研組對茌平“田源匯模式”進行了實地探訪,挖掘其背後的創新故事。

“一次賣完”,棗鄉村民年收入翻了一番

許佔友是茌平區肖莊鎮許莊村村民,他家種著30棵棗樹,正常年份下,年產量為3000多公斤,鮮棗價格每公斤在6元左右。以前,他這些棗都是自己想辦法零售,因為損耗大,年收入在16000元左右。今年,這些“寶貝”被位於該村西頭的聊城田源匯農產品加工基地一次性收購,價格有所提升,收入達3萬多元,比往年大幅增長。明年,他將在村委會和加工基地的建議下林間種植毛豆,技術、種子等都由加工基地負責,並且成熟後還能回收,到時收益會有大幅提升。

打通農產品進城“最初一公里”,茌平嚐鮮“農貨加工”

初加工農貨實行直銷

該村村委主任許佔亮告訴記者,村裡共有2400畝(1畝約合666.67平方米)土地,主要是種大棗,百年以上的棗樹有5000多棵,2000年新栽了6000多棵,2017年又栽了3000多棵,目前共有1.7萬棵。作為茌平圓鈴大棗的主產區,該村家家戶戶有棗樹,大棗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今年棗樹豐產,但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讓不少棗農心裡有點忐忑。於是,許佔亮想到了田源匯農業綜合體。經過溝通,雙方初步達成了10萬公斤圓鈴大棗的購銷合同,徹底解決了許莊村棗農的後顧之憂。

按照“保護價”,棗農們將一車一車新鮮的大棗運到加工基地。該基地果蔬加工生產線開足馬力,分揀、清洗、水煮、速凍,一顆顆新鮮的圓鈴大棗變成了凍鮮棗,一箱一箱地放到了冷庫裡。

該基地負責人李雲崗說,依託自有電商平臺遍佈城鄉的200多個網點,田源匯農業綜合體成功對接了茌平區92家果蔬農產品合作社。目前,他們已建成了果蔬分揀、速凍、冷藏3條生產線,年處理果蔬產品能力達1000萬噸,已成為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載體,為當地農民增收提供了充足動力。

“雙鏈融合”,延長農產品生命週期

聊城田源匯打造了電商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和冷鏈運輸體系建設,與合作社建立了緊密、穩定、長期的對接合作關係,實行全部包銷,有效解決了農產品賣難問題。

打通農產品進城“最初一公里”,茌平嚐鮮“農貨加工”

經過速凍的蔬菜

茌平區數字經濟產業園總經理、茌平區商會副會長張富海介紹,他們在茌平全區範圍內佈設了187個服務站點,觸角遍佈每個自然村和城市社區,物流配送貨車60輛,日均加工配送農副產品達100噸,“60分鐘配送極速體驗”物流模式,保障了供銷基地的果蔬產品在本區內銷售。

同時,通過社員網、合作社產出的果蔬產品可以賣往全國,而現有的冷鏈倉儲系統延長了農產品保鮮期,使他們可以選擇最佳的銷售時間段,提升了產品價值。往年曾滯銷的“菜屯香椿”,通過電商平臺搭建的長期供應銷路,年產量從2014年的不足10噸發展到2019年的300噸,單價從10元/公斤提高到80元/公斤。2019年,“菜屯香椿”實現銷售額2000餘萬元。

“政府搭臺”,唱響鄉村產業振興大戲

在聊城田源匯“兩點一線”模式中,大數據和倉儲物流體系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都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大力扶持。

打通農產品進城“最初一公里”,茌平嚐鮮“農貨加工”

菜花速凍後附加值提升

記者瞭解到,為更好地服務鄉村產業振興,市發改委牽頭,將茌平區農批市場改造成冷倉和物流中心,依託產、銷兩地農產品市場價格行情和流通數據,實現農業農產品數據的“可知”“可視”“可控”,最終達到了通過數據指導地方農業解決“種什麼”“賣哪去”的問題,為鄉村振興加油助力。

聊城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物流主辦人員樊明淵表示,對政府部門來說,要利用電商平臺引導農業合作社對接市場、抱團發展,打造農業綜合體,從根本上解決區域農村農業分散、小規模種養方式和銷售等關鍵性難題,探索實施“村黨支部+村集體+農戶+合作社+電商平臺”五位一體的融合發展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