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溫度 | 被書籍溫暖的親子時光

常聽周圍的朋友誇讚我有一個高情商的兒子,眼見兒子就要大學畢業了,又時不時聽到兒子的同學朋友也一樣誇讚他情商高。

每次聽到這樣的誇讚,不知怎的我就會想起朱熹《觀書有感》中的兩句詩: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我想兒子的情商高,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兒子小學階段我們一起度過的那些親子閱讀時光。


閱讀的溫度 | 被書籍溫暖的親子時光

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很是懷念兒子上小學時和他一起閱讀的那些日子,因為在那些閱讀的美好時光裡,總有一雙斑斕的翅膀,一次又一次放飛在我和兒子心靈的晴空之上。

孩子的閱讀歷程,見證著孩子一步一步的成長。

記得兒子上低年級時,對百科類圖書特別著迷。每次帶他上書店,他就專挑動物王國、海洋故事、自然探秘之類圖片多、文字少的書。

那時,我也試著引導他看一些文字性、文學性強的書,比如少兒版的《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可看他一目十行、囫圇吞棗的懨懨樣兒,我知道兒子小小的心在抗拒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

一直認為,讀書的靈魂應該是自由而放鬆的,如果你的心在抗拒它,那麼再好的書也是讀不好的。於是,我任由兒子去讀那些圖片多、文字少的百科圖書。名著裡或許有絕頂的智慧,可它們離稚嫩的兒子太遙遠,百科圖書同樣給予了兒子閱讀的快樂、滿足了他閱讀的需求。


閱讀的溫度 | 被書籍溫暖的親子時光

三、四年級,中年級了,老師要求學生課餘嘗試寫讀書筆記,學會製作讀書卡。這時我知道那些百科圖書也該暫時從兒子的閱讀世界悄悄退場了。於是,我買了《小王子》、《窗邊的小豆豆》、《愛的教育》這類純文字的書籍。買回後,我並沒有告訴兒子是買給他看的,而是有意在兒子面前自己先一本一本津津有味全部讀完了。

後來,兒子發現他們學校讀書節上推薦的書媽媽那裡好像有好幾本,媽媽也愛讀小孩子的書?納悶而好奇的兒子於是第一次捧起了《小王子》,並被那些神奇星球所吸引,為小王子的善良而感動;第一次在一個星期的課餘時間裡讀完了《窗邊的小豆豆》,讓他從此對巴學園嚮往不已。

更讓我欣喜的是兒子竟為《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續寫了一個結尾,他告訴我他不喜歡書裡的結尾,他要讓甲龍家族和霸王龍家族變成一家人。

其實,我們家長根本不需要使用額外的附加手段來檢測孩子的閱讀效果,那樣反而會讓他們感到一種功課式的壓力。孩子讀完書後主動和我們的交流,就是一種最好的檢測,它見證著孩子心智的成長。


閱讀的溫度 | 被書籍溫暖的親子時光

在文字構造出來的繽紛世界裡,孩子一天天成長。眨眼間,兒子成了一個小學高年級的小小少年。那個曾經愛看圖畫書的稚嫩小兒,已懂得自己選書、買書了。我們一起讀完了兒子買回的曹文軒的《草房子》,沈石溪的《狼王夢》,傑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草房子》那悲憫真摯的文筆,讓兒子隔著渺遠時空感受到了六十年代初鄉村少年的喜怒哀樂,讓他藉著書頁飽覽了那片有著金色草房子的寧靜、純樸、美麗的鄉村景緻。

當兒子和我一起為書中與兒子同齡的少年滄桑的成長經歷淚溼眼眶時,我知道,我的稚嫩小兒真正長大了。一個能被文字感動、被文字浸潤的孩子,他定是善良而正直的。

後來,兒子在學校學了《草船借箭》、《景陽岡》幾篇課文後,又開始著迷於他曾一度拒絕的《三國演義》、《水滸傳》。

閱讀使孩子逐漸成長,而成長同時也讓孩子的閱讀世界日趨豐富多彩。我相信,那些優秀的中華古典文化,定會讓兒子無邊無盡的夢想生出又一雙五彩的翅膀。

美國著名作家海倫凱勒說:"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垠廣闊的海洋。"

閱讀所達到的眼界,比雙腳所能達到的地方更為深遠。

陪兒子閱讀的時光倏忽而過,一眨眼兒子已長大成人,他的見識、眼界也在閱讀中變得越來越開闊。而記憶裡的那段短暫時光,卻因閱讀變得美好而悠長。

你過去看過了什麼書,就在塑造什麼樣的你;你在讀什麼樣的書,就代表著你是什麼樣的人。


閱讀的溫度 | 被書籍溫暖的親子時光

一個喜歡讀文學書籍的人,對人間疾苦、世間情感必定有著更加敏銳的感知力和洞察力,我想這也是成就兒子情商高的原因之一吧。

楊瀾曾這樣評論讀書和不讀書的區別: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環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修養。

書籍傳承著人類的文明,蘊含著人類精神發育所需的養分。閱讀的點點滴滴,猶如一串串或深或淺的腳印,記錄著孩子成長的每一步。而陪孩子一起閱讀,所給予家庭的美好記憶,已經遠遠超越閱讀本身,它燦爛了夢想,溫暖了時光。


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