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一種精神百年彌新

濠河之濱,天朗氣清;館園相襯,中西互映。

形若珠鏈的一江清水環抱著南通老城區,南通博物苑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濠河南畔。它由愛國實業家張謇於1905年創辦,是國人自辦的第一所公共博物館。漫步其中,獨特的苑囿式設計,兼具館之淵博與園之精美,並收中式韻味與西式格調。

12日下午,江蘇省南通博物苑,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了張謇生平介紹展陳,瞭解張謇“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事蹟。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一種精神百年彌新

跟隨總書記的腳步,讓我們一探這“華夏第一館”的歷史淵源,領略其背後穿越歷史、經久不衰的企業家精神。

企業家有祖國

1894年,多年科場失意的張謇赴京會試,高中一甲第一名狀元,被授予六品翰林院修撰的官職。然而不久之後,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895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憤慨和憂慮激盪心緒。他在日記中寫道:“和約十款,幾罄中國之膏血,國體之得失無論矣!”

在反覆思忖多日後,張謇認定“中國須振興實業,其責任須在士大夫”。於是,在湖廣總督張之洞的支持下,他在南通創辦大生紗廠,開始了躬身“棉鐵主義”三十餘載的救國實踐。

愛國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是近代以來我國優秀企業家的光榮傳統。為了支援抗日救亡,“華僑旗幟”陳嘉庚投資設立製藥廠,為前線供應藥品;配合社會主義改造,企業家王光英創辦近代化學廠,帶頭進行公私合營……

“企業營銷無國界,企業家有祖國。”2020年7月21日,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勉勵企業家把企業發展同國家繁榮、民族興盛、人民幸福緊密結合在一起,主動為國擔當、為國分憂。

實實在在、心無旁騖做實業

狀元辦廠,對於視工商為“末業”的中國傳統社會來說,無異於驚世駭俗之舉。起步於民族危難之時的大生紗廠,在封建主義、帝國主義雙重擠壓下,從1895年底開始籌辦,到1899年春投入生產,歷時之久足見其道路坎坷。

在困難面前,張謇努力尋求絕處逢生之機。開工約半年後,棉紗銷路轉暢,紗廠一時間名噪海內,為風雨飄搖中的黎民提供了大量的布匹、衣被。翁同龢為大生紗廠題寫楹聯“樞機之發動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東南”。

1922年,大生集團4個紡織廠資本已達900萬兩白銀,有紗錠15.5萬枚,佔全國民族資本紗錠總數的7%。此外,大生集團還積極涉足其他輕工業。到20世紀20年代初,大生集團已然涵蓋農牧漁業等各類企業69家,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民族資本集團,張謇也被時人譽為“東南實業領袖”。因此,毛澤東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說:“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2019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強調,實實在在、心無旁騖做實業,這是本分。

有多大的視野,就有多大的胸懷

“世變亟矣,不民胡國?不智胡民?不學胡智?” 張謇將國民教育當做近代立國的根本大計,逐步形成“實業與教育迭相為用”的思想體系。

他利用在大生紗廠歷年積累未支的個人薪俸,加上籌集的資金,於1903年4月27日創辦了我國近代第一所獨立設置的私立師範學校——通州師範學校。此後20餘年間,又將他在大生紗廠中的全部工資與部分紅利捐作教育、慈善及地方公益經費。

到1924年,張謇在南通地區共創辦小學370餘所、中等學校6所、高等學校3所,初步形成了以基礎教育和農、工、商、科技為中心,包括學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內的較為完整的近代教育體系。

張謇曾說:“一個人辦一縣事,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事,要有一國的眼光;辦一國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1903年,張謇對日本進行了為期70天的考察,作為學校教育之補充的博物館,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國後,他兩次上書清政府,建議在北京建立合博物、圖書二館為一體的博覽館。與此同時在家鄉南通依靠私人的力量,率先做出示範。由此,便有了1905年南通博物苑的誕生。

“希望大家拓展國際視野。有多大的視野,就有多大的胸懷。”2020年7月21日召開的企業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企業家要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帶動企業在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實現更好發展”。

愛國奉獻,踏實耕耘,放眼世界。企業家精神穿越百年,歷久彌新。

策劃:杜尚澤,撰文:王玉琳,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