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守荊州魏延守漢中,如果二人對調,孫權能偷襲成功嗎?

關羽失荊州是蜀漢集團由盛轉衰的重要開端,由此而引發一系列連鎖後續事件,不僅僅給蜀漢的國力和軍力造成了重創,人才的損失,尤其是蜀漢的中堅根基——

“荊州派”勢力幾乎被一網打盡。

關羽守荊州魏延守漢中,如果二人對調,孫權能偷襲成功嗎?

失荊州”造成的人員損失:獨當一面的重將關羽被擒斬,後起之秀關平也被殺,周倉、王甫自盡,糜芳、傅士仁降吳。

隨後,三弟張飛遇刺。“夷陵之戰”又遭大敗,損失更加驚人:五虎上將黃忠中箭身歿,蠻王沙摩柯陣亡,張南、馮習、傅肜(róng)戰死,杜路、劉寧降吳,黃權降魏,馬良遇害,連劉備也悲憤羞怒之下,病故於白帝城。

關羽守荊州魏延守漢中,如果二人對調,孫權能偷襲成功嗎?

在這段時間內,五虎上將折卻三人,主君駕崩,蜀漢實力大損,陷入外有強敵環伺,內部不穩的危境,政權在風雨飄搖中幾乎處於傾覆的邊緣,正如諸葛亮所言,“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幸好諸葛亮接管蜀漢大政後,巧施妙手,縱橫捭闔,將迫在眉睷的各種危機逐步化解,重新撐起了一片鼎立江山。

總的來說,荊州之失是蜀漢衰落的起點,關羽確實是主要責任人。那麼有朋友設想,假如防禦荊州的主將是魏延,而防守漢中的主將是關羽,將二人對調一下,荊州是不是能夠穩守不失呢?

確實如此,如果由魏延來鎮守荊州,很可能是另外一種局面。大家千萬不要認為我是在貶低關羽的軍事才能,我絕無此意。

關羽守荊州魏延守漢中,如果二人對調,孫權能偷襲成功嗎?

魏延這個人大家都很熟悉。他和關羽非常相似:相貌都是“面如重棗”,兵器都是大刀,都身材高大,氣度上都“威風凜凜”,都有統兵之才,都“自矜驕狂”,都關愛士卒,卻都與同僚之間處理不好關係。可以說,魏延其實就是一個“準關羽”

那麼,正牌關羽都守不住荊州,魏延這個“準關羽”就能守住荊州,這又是個什麼道理呢?我們必須要分析,關羽失荊州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關羽守荊州魏延守漢中,如果二人對調,孫權能偷襲成功嗎?

咱們看一下關羽在北征襄樊和失荊州期間遭遇到的敵人有哪些:曹仁、于禁、龐德、徐晃、滿寵、呂蒙、陸遜、潘璋、丁奉、朱然、馬忠……。從這份名單上就可以看出,關羽遭到的是魏吳兩方的前後合力夾攻,而且幾乎是主力全至,精銳盡出。那麼我們就能明白,關羽失荊州的真正原因是吳蜀聯盟的破裂,曹操和孫權聯起手來,共同夾攻而造成的。

當時的情況很明顯,蜀漢的實力是最弱的,而荊州又是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兩大強敵聯手夾擊,水陸並進,前後進攻,不要說關羽了,就算把蜀漢全部精銳都集中在荊州,也照樣扛不住這樣沉重的打擊——失敗的根源其實就是“吳蜀聯盟”的破裂。

為什麼“吳蜀聯盟”會破裂呢?關鍵是關羽北征襄樊。

關羽守荊州魏延守漢中,如果二人對調,孫權能偷襲成功嗎?

喜讀三國的朋友能夠發現魏蜀吳三方的戰略思想是不一樣的:曹魏想統一,劉備也想統一,只有東吳是不想統一的,孫權實際上更喜歡分裂。原因很簡單,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一統對曹操是有好處的;劉備是“漢室宗親”,三分歸一對劉備也是有好處的,曹操和劉備的矛盾不過是由誰來統一誰的問題;而孫權沒有這個政治條件,也沒有這個軍事實力,他更願意割據一方,所以大政戰略是防禦為主。而根據東吳的地理和軍力的特點,水面江防又是重中之重。

但孫權很難受:長江上游的江陵一帶掌握在蜀漢手中,由關羽鎮守;而漢水的上游襄樊又掌握在曹操手中,由曹仁鎮守。這兩方面都對東吳的水面防禦造成了巨大威脅。為什麼吳蜀聯盟能夠建立起來呢?那是因為東吳方面不願意讓兩個上游都掌握在曹魏手中,如果敵人兩路水軍齊出,左右夾攻,東吳是很痛苦的。

關羽守荊州魏延守漢中,如果二人對調,孫權能偷襲成功嗎?

同樣的道理,東吳也決不能忍受長江和漢水的上游都掌握在蜀漢手中。大家要注意,鎮守荊州的關羽可是有水軍的,而且戰鬥非常強。如果關羽攻取襄樊,再建立一支水軍部隊,東吳的安危將徹底被蜀漢控制,這是孫權決不能允許的。

所以說,關羽北征襄樊才是導致“吳蜀聯盟”破裂的原因。

那關羽為什麼要北征襄樊呢?有幾個原因:首先是減輕漢中戰區的壓力,劉備雖然在漢中之戰中獲得勝利,擊退了曹操,但曹軍主力仍然在長安重兵集結,隨時可能反攻回來,漢中戰線壓力山大;其次,劉備奪取漢中,劉封和孟達又奪取了房陵和上庸,如果關羽再能攻取襄陽、樊城,由點及面,這一片地方就徹底盤活了,對曹操形成戰略合圍之勢。

關羽守荊州魏延守漢中,如果二人對調,孫權能偷襲成功嗎?

北征襄樊還有一個原因:大家注意到,劉備集團其他將領在攻取西川和奪取漢中的歷次戰鬥中都是立下戰功的,而只有關羽是個看客,沒有任何功勞,但關羽受到的封賞卻是最高最重的。關羽這人的性格一向自負驕矜,他很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無功受封,他內心裡就開始疑神疑鬼,總認為文臣武將開始私下裡對他指手畫腳,懷疑他的能力和功績。這樣一來,關羽受不了了,他這段時間就比較反常,一會兒要進川與馬超比武,一會兒又嫌棄黃忠“

誓不與老卒同列”。

劉備對關羽的心思還是很瞭解的,就給其“假節鉞”,賦予關羽征伐之權,北進襄樊,以戰績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堵住悠悠眾口。

關羽守荊州魏延守漢中,如果二人對調,孫權能偷襲成功嗎?

劉備這樣做,站在蜀漢的立場上確實是一箭三雕,非常高明。但天底下的好事莫非就歸你蜀漢一家了?考慮到曹操和孫權的感受了嗎?

北征襄樊,同時觸動了曹操和孫權的根本利益,迫使這兩個本來不可能成為朋友的勢力集團面對共同敵人聯起手來。

那麼,如果魏延鎮守荊州,關羽去鎮守漢中的效果又會如何呢?我們注意到,最起碼的,劉備的漢中地區是不存在需要荊州戰區進行戰略呼應的理由了。同時,劉備也不必考慮魏延的封賞問題。也就是說,沒有北征襄樊的必要性了。

關羽守荊州魏延守漢中,如果二人對調,孫權能偷襲成功嗎?

魏延鎮守荊州,不需要擔心北面曹仁的進攻。因為如果曹軍敢來進攻,東吳就是出於自身考慮也是不能坐視不管的:魏延如果被曹仁打敗,曹軍將佔據漢水和長江的上游,孫權將更加無法忍受,他必須派兵襲擊曹仁後方,阻止曹軍的計劃。蜀漢不進行北征襄樊,就不會有“吳蜀聯盟”的破裂,也就不會有魏吳的合力夾擊。僅針對東吳,荊州的防禦兵力還是綽綽有餘的。

所以說,將關羽和魏延的防務進行對調,對蜀漢集團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