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一頂上牙堂,較丹田一粒混元氣

練習形意拳要做到驚起四稍,這個四稍分別是舌為肉稍、牙為骨稍、毛髮為血稍、 指甲為筋稍。

劈拳練肺,我們用劈拳的動作去養肺。古人知道這個動作從外可以帶動身體的內臟,因為內臟是不能直接練的。我們把肺切下來,拿出來按摩按摩它那是不行的。

四稍也是如此,形意拳門的老祖宗找到了這個牽一而動全身的地方。也就是找到了打開身體功力大門的鑰匙,這是別的門派無法比擬的優勢。

形意拳門對天下武功也有很大的貢獻。自明清以來,形意拳天下流傳,其理法被多個門派吸收採用,形意連環槍更是流傳很廣,這對武學是不可磨滅的貢獻。

古人找到了四稍,也找到了四稍齊備的法則,那就是舌催齒、齒斷筋、爪透骨、怒髮衝冠,四稍齊備內勁出也。一個不練武功的人,如果按照上述要求打出一拳,練武的人捱上也是不好受的。


舌尖一頂上牙堂,較丹田一粒混元氣


“舌催齒”是“四稍”的“靈魂”。舌催齒”就是舌頂著上鄂。武俠評書中常聽說某人“舌尖一頂上牙堂,較丹田一粒混元氣”,說的就是舌卷氣降,使身上散亂之氣,歸於丹田,再由丹田運發於周身。道家叫搭“天地之橋”。因為人的嘴是個窟窿,使天地阻斷,你舌頭就搭上了這個橋也。

這個需要長期練習,舌頭在打拳的時候才能很自然的到位,有了口水是不能吐的,直接下嚥,這在道家叫“津液還丹”也是大有講究的,對身體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在實戰時候或者練拳的時候,呼吸突然不順暢了、不舒服了,氣也不能沉了,說明頂的不對。 舌頭不單要“頂”,還要——“卷”。要“卷頂” 捲舌氣降! 這是傳授。這才是內家拳門從來沒人捨得講出來的好東西。

這個“四稍”不但在拳中可以練,平時也可以練,方法你可以自己想,自己去創造,只要不憋氣、努氣放到任何動作中都可以,只要在形意拳的大框框之內咋練都行。道可道、非常道。形意拳門之難難於上青天,形意拳門之簡,那是真正的大道至簡也。有緣分者,有道者,可得之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