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東樂鎮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

暮春四月,走進山丹縣東樂鎮,一條條平坦整潔的水泥路在田間蜿蜒,把一個個美麗鄉村串聯起來,構成一幅美麗的風景畫。目之所及到處是乾淨整潔的大街小巷,村內房前屋後乾淨整潔,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上村民或休閒健身,或拉著家常……,近日,記者走訪東樂鎮,整潔的新農村畫卷盡收眼底,這也成為我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縮影。這些潤物無聲的變化滲透在鄉村的角角落落,為村民增添幸福感和獲得感。

鄉村喜人變化的背後,是東樂鎮突出黨建引領,以改善人居環境為主要內容,以扮靚美麗家園為目標,著力打造環境優美、產業富民、鄉風文明的美麗鄉村升級版。

改廁一小步幸福一大步

小康不小康,廁所是一樁。農村改廁表面上看事情不大,但事關農民的生活質量,事關民生問題。

走進東樂鎮的村莊,旱廁“一個土坑兩塊板、三尺土牆圍四邊”的現象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整潔有序的庭院環境、乾淨衛生的生活習慣,人居環境改善了,生活品質提升了。4月15日,東樂鎮城東村,很多人家院牆外面還留有土方工程的痕跡。“這下面埋入了三格式化糞池,露出地面的這根管子是通風管。”城東橋村黨支部書記趙志敏說。

記者隨機走入一戶人家,小院乾淨利落,年過七旬老人趙樹際剛剛外出回到家,撣撣身上的灰塵,走入屋裡的衛生間洗臉洗手。“這馬桶前兩天剛修好,乾淨又衛生,今後上廁所就方便多了。”趙樹際高興地說。老人家夫妻二人年事已高,以前廁所建在院子裡,冬天冷夏天臭,而且到了晚上摸黑如廁很不方便,現在這些煩惱都沒了。

“動工前我到每家每戶做思想動員工作,聽說每家裝上衝水馬桶還能補助2500元,大家都很高興。”趙志敏說,有了鄉親們的支持,改廁工程進行得非常順利。截至記者採訪時,該村已建成9戶,在建35戶。

“這兩年,通過開展‘美麗庭院’評比和修訂完善村規民約,村民的思想意識改變了,髒亂差的旱廁已經看不到了,村容村貌比以前好很多。”趙志敏說道。

廁所是鄉風文明的一面鏡子,城東村的變化是我鎮深入推進“廁所革命”的真實寫照。自2019年以來,東樂鎮堅持統一思想、發動群眾、以點帶面、先行先試,以廁屋“進院入室”為標準,按照“村有示範組、組有示範戶”的要求,積極動員村組幹部、軍屬家庭、精準扶貧戶、黨員家庭帶頭示範率先改廁,形成了廣大群眾爭先改廁的良好氛圍,達到了“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效果。截至目前為止,全鎮累計建成三格化糞池衛生廁所456戶.

危房清了 面貌新了

富裕起來的鄉村,紅瓦白瓷磚的房屋已是常見,然而伴隨著人口的遷徙,廢棄的土坯房也大量存在,成為鄉村的一塊塊“瘡疤”,盡顯蕭條破敗。在今年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攻堅戰役中,東樂鎮瞄準了破舊危房這個“靶子”開展集中清理行動。

在西屯村採訪時記者看到,在村路旁邊長滿荒草的廢棄院落內,伴隨著挖掘機長臂一揮,一座危房轟然倒下。

“這座土坯房建了有近30年了,好多年不住人了,院子裡的荒草長得比人高,早就該拆了。”圍觀的群眾對村裡拆除危房表示贊同。

西屯村黨總支書記告訴記者,有的危房年久失修、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必須拆除;有的老人雖然城裡有了新房,但認為房子再破,也是祖上留下的祖業,鎮村幹部上門講政策想辦法,動員拆舊復墾。在開展“危房清零行動”過程中,該村靈活施策,順利推進了此項工作。

這樣的場景也出現在東樂鎮其他幾個村。今年,東樂鎮把拆除清除老舊房屋等頑疾作為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重中之重,強力推進。前期,鎮村幹部走村入戶,摸底排查,與宅基地所有人協商,達成拆除協議,確保做到底子清、冊子實、責任明。近期,拆除老舊房屋、殘垣斷壁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

“以前,每個村裡都能看到老舊危房和殘垣斷壁。經過整治,這些都看不到了,村容村貌明顯提升。”東樂鎮鎮長張永盛如是說。

拆除危舊土房、清理殘垣斷壁,不僅刷新了鄉村的顏值,而且也騰退了土地,增加了復墾面積。截至目前,東樂鎮累積拆除空置及陳舊房屋108戶,拆除面積達到48600㎡,共簽訂拆除協議120戶。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山丹縣東樂鎮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發動黨員帶頭籤協議,帶頭拆除自家空置危房、雜房、危房,以黨建破解拆遷難題,大力推行“黨員幹部帶頭拆、發動骨幹主動拆、村支兩委組織拆、廣大群眾自助拆”機制,在攻堅克難上比一比、在處理“疑難雜症”上賽一賽,看誰更勇於擔當、看誰更敢於亮劍。同時,注重空置及陳舊房屋整治工作與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脫貧攻堅工作的有機結合,大力推進農村空置及陳舊房屋整治工作,進一步宣傳農村空置及陳舊房屋整治的目的意義,不斷營造濃厚整治氛圍。

習慣改了 環境美了

農村人居環境要想改善,一個繞不過去的坎兒就是妥善治理好農村垃圾。治理好農村垃圾,一個重要的前提是農民生活習慣的改變。

“以前的垃圾都是堆到一起倒掉,或是一把火燒了。現在不會了,家家戶戶都有垃圾桶,垃圾裝滿了再倒入垃圾收集站。”記者在東樂鎮大寨村村採訪時,老黨員劉克弟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自從家家戶戶有了垃圾桶,周圍再不像以前那樣髒亂差了,環境變美了,心情也舒暢了。”劉克弟笑著說道。

為了治理好農村垃圾,東樂鎮按照“戶集、村收、鎮轉運、縣處理”模式,新建地坑式垃圾池、購買垃圾轉運車、配備垃圾箱,讓垃圾有容身之所。

“為了解決垃圾問題,各村沒少想轍。”該鎮副鎮長王彪告訴記者,以前各村環境整治主要靠突擊檢查,檢查過了又恢復原樣。

“我們村採取‘網格化+衛生整治’工作模式,由村黨支部書記負責一社環境衛生,村委會主任負責三、四社環境衛生,文書負責二六社環境衛生,各社社長負責本社環境衛生,責任落實到人,確保本村環境衛生整治取得實效。”山丹縣東樂鎮城東村黨支部書記介紹城東村環境整治經驗時如是說……

近年來,東樂鎮深入推行環境衛生整治“四掛鉤,三結合,一否決”機制,探索推行十戶聯治模式,組織開展“美麗庭院”創建和“問題庭院”發現活動,堅持每週一檢查、每月一評比、每季一通報、半年一總結、年終一考評。同時,把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與修訂完善村規民約結合起來,與“五星文明戶”“最美家庭”評比結合起來,通過“紅黑榜”“隨手拍”等方式加大曝光力度,提高群眾環境保護意識,從源頭上解決生活垃圾亂堆亂放、亂扔亂倒問題。

“這些年,通過新建垃圾池、垃圾收集站,以及對村規民約持久深入地宣傳,村民的意識和習慣都在慢慢改變。”王彪說,村民處理垃圾的習慣改了,以往“垃圾讓風颳,汙水靠蒸發”的現象自然就少了,村容村貌也就好了。

面貌變了 精神好了

走進東樂鎮城西村,沿著新修的水泥村道,一座座寬敞的農家院錯落有致。徽派建築風格的門庭、古色古香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綠樹婆娑的街巷,勾勒出一幅美麗鄉村的如畫景色。

近年來,東樂鎮緊緊圍繞“一圈兩帶四區”的基本思路,連片新建徽派特色院落42套,完成特色風貌改造130戶,街面整治55戶,打造河岸景觀帶1處,帶動全村改廁140戶。整體工程配套建成上下水管網3.2公里,架設供電線路2公里,硬化道路1.8公里,栽植綠化苗木1000株,培植綠地2000平方米,安裝路燈40盞,在提升顏值的同時努力提升綜合實力。

從以前羨慕“城裡人”,到現在自豪“咱村美”,在各村採訪中,記者時刻能感受到基層幹部、廣大農民的精氣神。

危房旱廁少了,垃圾汙水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充滿正能量的文化牆、花草綠樹簇擁的村莊、天藍水碧的田園風光。如今,在眾多鄉村都可以見到像城西村、西屯村這樣的鄉村美景,令人耳目一新,心曠神怡。更重要的是,農民對家園的認同感、自豪感越來越強,美化家鄉、建設家鄉、發展家鄉的意願越來越強烈。

山清水秀,景美地淨。東樂的美不僅在“外”,更在“內”。

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這,便是東樂的“內”在美。

為推進鄉風文明,東樂鎮巧妙將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與鄉村文明相結合,倡導移風易俗從黨員做起,讓黨員帶動群眾,帶頭從簡,帶頭倡導文明新風,做“移風易俗”的先行者;同時從村裡年輕人著手,引導村裡的青年人樹立節儉新風,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深入挖掘農村移風易俗的正面典型,鼓勵大家婚喪嫁娶告別“面子工程”,用節儉環保浪漫的文明“裡子”來回歸意義,一系列舉措讓文明新風逐漸吹進百姓的心坎裡。

如今,爭執吵鬧少了,好人好事多了;違法賭博的少了,勤勞致富的多了;亂丟亂放的少了,愛護環境的多了;封建迷信的少了,崇尚科學的多了,一股文明新風勁吹東樂大地。

人居整治是鄉村振興的第一場硬仗。在全鎮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時期,這場硬仗給農村面貌帶來的巨大變化,更是讓人們從中看到全鎮幹部群眾上下同心、群策群力實現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珍愛家園的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