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皇帝的號是怎麼起的?有什麼樣的說法?

半世飛仙


皇帝的稱號分為三種,廟號、諡號以及年號。廟號和諡號一般一個皇帝只有一個,而年號,一個皇帝卻有很多。

廟號,一般有太祖、太宗、高宗、中宗、仁宗等。比如現在比較熱的《清平樂》裡,宋仁宗就是趙禎的廟號。

諡號,一般有高帝、文帝、武帝、宣帝、煬帝等。比如說我們非常熟悉的漢武帝的諡號就是孝武皇帝,他的廟號則是漢世宗。

至於年號,每朝每代每個皇帝,年號基本都沒什麼相似之處。基本上就是根據愛好來取,明清時期皇帝都只有一到兩個年號,比如說康熙、乾隆這就是年號。此前年號更迭頻繁,唐高宗李治當了34年皇帝,卻有14個年號之多。

搞清楚這一點,我們就能夠研究一下,歷朝歷代,開國皇帝的廟號、諡號和年號到底是怎麼確定的了。

開國之君的廟號,一般是太祖、高祖居多。

所謂廟號,顧名思義,就是在廟裡面的稱呼。皇帝去世以後,一般都會被供奉在家廟當中受到子孫後代的祭祀。到了幾代以後,由於人員過多,原來的廟就要被毀掉,集中到太廟一起祭祀。

而且隋朝以前,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的。比如說漢文帝、漢武帝都有廟號,可是夾在中間的漢景帝就是沒有廟號,那個時候的人不太喜歡自欺欺人。

漢朝的開國之君是劉邦,他的廟號就是漢太祖,《史記》中對此有誤,記載成了漢高祖這是不對的,劉邦的廟號就是太祖。

此後廟號為太祖的開國之君還有很多,有些是子孫追封的,比如說曹操沒有稱帝,被曹丕追封為魏太祖。司馬昭沒有稱帝,被司馬炎追封為晉太祖。

還有一部分開國之君的廟號是高祖,比較著名的就是唐高祖李淵。雖然李淵存在感比較低,但是這個廟號大家還是非常熟悉的。

除了李淵以外,大一統王朝中,還有一位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他的廟號也是高祖,被稱之為隋高祖,不過這個廟號比較生僻,我們一般叫他的諡號隋文帝。

除了李淵、楊堅以外,基本上大一統王朝的開國之君中,沒有廟號為高祖的皇帝了。那些割據政權中用高祖作為廟號的開國之君倒是不少,比如說後趙高祖石勒、前秦高祖苻健、北魏高祖元宏等等。

開國之君的諡號,一般是高皇帝、武帝、文帝居多。

隋朝以前,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所以隋朝以前的皇帝,我們都會稱呼他們的諡號。而隋朝以後,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所以廟號就取代了諡號,成為了大家嘴上常常提起的皇帝稱號。

最初諡號分為美諡和平諡,對天子是沒有惡諡這一說的,畢竟誰也不想自己的祖先得到惡諡,就算這個人做天子再失敗也不行。

即使改朝換代,給前朝亡國之君的諡號,也不會是惡諡,因為哪個朝代都有亡國之君,誰也不想自己的子孫後代包括自己有幾率得一個惡諡。但是周厲王暴政以後,諡號就分為了上諡、平諡和下諡,下諡就時貶義了。

開國之君的諡號,一般都是高皇帝,比如說劉邦的諡號就是漢高帝,所以我們要麼稱呼劉邦為漢太祖,這是廟號,要麼稱呼他為漢高帝,這是諡號。

除此之外,諡號高皇帝的還有魏太祖高皇帝曹操,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齊太祖高皇帝蕭道成等等。

開國之君還有文帝、武帝作為諡號的,一般是因為前人開創了基業,自己坐享其成,創立了帝國。比如說魏文帝曹丕,他是真正的開國之君,但是他老爸曹操開創了基業。晉武帝司馬炎,他也是開國之君,但是他爺爺和父親開創了基業。

開國之君的年號,沒什麼太多的講究。

廟號和諡號,開國之君還是有跡可循的。可是年號這玩意兒,就是用來記錄時間的,完全憑皇帝的興趣來決定,所以根本就沒有什麼講究。

不過被追封的皇帝,那是沒有年號的。年號是當下活著的皇帝才會用,而廟號和諡號,都是給死掉的皇帝用的。開國之君的年號,一般都跟開始有點關係。

  1. 很可惜的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活著的時候是沒有年號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是漢武帝劉徹。建元是他的年號,也是第一個年號,一共使用了6年。
  2. 此後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第一個年號是建武,用了整整32年,在當時沒幾年換一個年號的時代,建武用的時間是非常長的了。
  3. 魏文帝曹丕的第一個年號是黃初,漢昭烈帝劉備的第一個年號是章武
    ,吳大帝孫權的第一個年號是黃武。
  4. 西晉武帝司馬炎的第一個年號是泰始,東晉元帝司馬睿的第一個年號是建武,顯然司馬睿希望自己能跟漢光武帝一樣,恢復祖宗基業,可惜實力不允許啊。
  5. 隋文帝楊堅的第一個年號是開皇,唐高祖李淵的第一個年號是武德,唐太宗李世民為了表示自己和開國有關係,所以沿用了這個年號長達9年之久。

由此可見,年號這玩意兒,其實就是一個吉祥話,表示萬象更新的意思。畢竟寫日記也好,記史書也罷,天天都要用到,總不能找一個糟心的詞彙作為年號吧?

總結:明清皇帝諡號最長,年號不改。

我們讀歷史會發現,明朝和清朝有點特別,稱呼他們的皇帝,既不用廟號也不用諡號,一般都是用年號,這就比較有意思了。

其實因為他們一輩子就用一個年號,而且就倆字,非常好記。比如說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是崇禎,我們都會叫他崇禎皇帝。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年號。

那麼為什麼不叫諡號呢?因為他們的諡號實在是太長了,恨不得把所有好詞兒都加進去。比如說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的諡號是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而清朝乾隆皇帝的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你要是史官,你每天願意寫這麼長的開頭嗎?


江湖小曉生


我是對話歷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題目講的是廟號問題,廟號起源於商代,根據“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則,在前代皇帝供入太廟的時候起的名號。

一般來講,王朝的奠基人為太祖,開國皇帝為高祖,既是奠基人又是開國皇帝為太祖。例如:唐朝,其奠基人為西魏八大柱國之一的李虎,因為李氏從李虎開始崛起的,所以唐朝建立後追尊為太祖。唐朝開國皇帝為李淵,廟號高祖。宋朝,其奠基人和開國皇帝都是趙匡胤,所以廟號太祖,沒有高祖。

一般一個王朝第二位有廟號的皇帝的廟號為太宗,包括朱棣也是,後來嘉靖皇帝為了把自己的親爹的神主抬進太廟,對朱棣的廟號進行了抬高,即從太宗變成了成祖。這就是明朝沒有“太宗”的原因。

曹魏之前,皇帝廟號比較稀缺,只有功業較大的皇帝才有,曹魏之後廟號氾濫,“祖”“宗”變得比較隨意,比如清朝有三個祖:太祖、世祖、聖祖;劉宋宋武帝劉裕是高祖,其兒子宋文帝竟然是太祖,宋文帝第三子是世祖。




對話歷史


太祖,太宗,高祖之類的是廟號,廟號的選擇是有一定規範的。

太祖:一般是開國皇帝,而且是白手起家的才能有這個廟號。或者是追封

高祖:也是開國皇帝才能有,不過開國皇帝是有祖上的蔭庇的,也就是在稱帝之前繼承了祖上的爵位的。或者是追封。

我們熟悉的漢高祖劉邦,其實他的廟號並不是高祖,而是太祖。劉邦的祖上哪有什麼爵位呢,他自己在起兵之前也只是一個泗水亭的亭長,他絕對稱的上是白手起家。

那為什麼他後來別稱為漢高祖呢?這是因為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稱劉邦為漢高祖,因此後面也就叫劉邦為漢高祖了。

但唐高祖李淵的情況就不一樣了,他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侄子,他算的上是隋朝的皇親國戚了。而且他也承襲他祖父李虎,他父親李昞的爵位為唐國公。所以,他自然稱不上是白手起家了,因此他的廟號為高祖,他還追封他祖父李虎為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都是白手起家,自然他們的廟號都是太祖。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的是後金,是他兒子清太宗皇太極改後金為清,追封努爾哈赤為清太祖。

現在再來講講太宗。

太宗:用於本朝第二位重要的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他們都對他們的王朝有很大的貢獻,且是第二位皇帝,所以他們的廟號都是太宗。

至於明成祖朱棣,他的廟號一開始不是成祖,也是太宗。是嘉靖朝大禮議事件改成的成祖。還有,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第二位皇帝是建文帝朱允炆,但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逃走了,自然不可能有太宗這個廟號。

雖然是清太宗皇太極改後金為清,但那時候的清朝只是在關外,並未入關,所以他也沒有得到祖這個廟號,只能給他太宗這個廟號。而他兒子順治因為在他在位的時期清朝入關,所以順治的廟號是世祖。而他孫子康熙因為在位時的巨大貢獻,所以康熙的廟號是聖祖。

所以清太宗皇太極的爹,兒子,孫子都是祖,就他是宗。這可能就有點尷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