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為什麼諸葛亮最後才發現馬謖無能?

DeHong-Zeng


馬謖這個人口才比較好,文化也行,又是馬良的弟弟,在諸葛亮面前會說會道,能看透事,前期劉備東吳招贅的時候,關、張讓諸葛亮生氣,馬謖非常會說話讓諸葛亮消氣,被諸葛亮看上了做為要培養的對象之一。諸葛亮也按排了幾次讓馬謖出使魏、吳,馬謖沒讓諸葛亮失望過。劉備鄰逝前,諸葛亮、馬謖等人在先主面前,劉備告訴過諸葛亮“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看來劉備是對馬謖有過細節的觀察,否則不會對馬謖有這樣的評判和結論,只是諸葛亮並沒有當回事放在心上,諸葛亮每每都是和馬謖徹夜長談,談兵法、天下事,很喜歡馬謖,話很投機,但還沒有真正讓馬謖到戰場上實戰過歷練歷練,總認為馬謖是個大才,守街亭是諸葛亮第一次按排馬謖擔任了主帥,其實就算是破格提撥和利用,結果到了戰場上與書本上不完全相同了,沒實戰經驗,書是死的,而戰場局勢是千變萬化的,所以馬謖輸得很慚,這時候諸葛亮才想起來了劉先主曾經對馬謖的評價,劉先主對馬謖的評價是真的、沒有錯。


陽光4832188218510


有一個成語叫“事後諸葛亮”,是說很多人都像當年的諸葛亮一樣,置身其中的時候,也會出現失誤,也會出現用人不當的情況,事後才明白自己錯在哪裡。聰明如諸葛亮都會發生錯用馬謖的情況,更何況是我們普通人呢?

馬謖並非沒有才能,只是他的才能更多的表現在出謀劃策上。諸葛亮出征孟獲前,曾讓馬謖為自己謀劃一個平定孟獲的計策。馬謖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議讓諸葛亮深表贊同,諸葛亮事後也是按照這一謀劃平定了南中,收到了諸葛亮在世時南人不再復叛的效果。

馬謖給諸葛亮建議,用反間計離間司馬懿,魏主曹睿心懷疑忌。雖然沒有達到除去司馬懿的目的,但是曹睿解除了司馬懿的兵權,暫時解除了後顧之憂。

從以上事情可以看出,馬謖並不是沒有本事和能力,只是他的本事和能力集中在參謀方面。劉備說他“誇誇其談,不堪大用”,應該是指不能讓其獨當一面。

諸葛亮忘記了劉備的囑託,只覺得馬謖在平常的言談舉止中都表現出非同一般的才能,就讓馬謖去守街亭。殊不知馬謖只知死讀兵書,不知變通,造成了失守街亭的嚴重後果。

就像《水滸傳》中的高俅一樣,如果你任用他做宋朝國家足球隊的隊長的話,他會為大宋朝的足球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可是你讓他做太尉,才不配位,德不配位,難免會嫉賢妒能,陷害忠良之士。這就是人才的錯位,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當然是主管領導缺乏知人之明。

失街亭以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馬謖付出了死的代價,可是於事卻無多大的益處。諸葛亮痛哭失聲,後悔沒有聽劉備的告誡,然而貽誤的戰機再也不會出現了。

讀書至此,常讓人掩卷嘆息:聰明如諸葛亮也會出現如此大的失誤,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因此,於人於事,我們都要謹慎,力求認識深刻,少犯錯誤。


myzxsy


馬謖的謀略,只不過是紙上談兵;在之前,戰事屢屢得勝,得意忘形了。再後來,節節敗退,合當將滅。換了別將,也是失守告終。不然怎麼“三國歸晉”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