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把最好的脾氣給了不認識或者工作中的人,而把最壞的脾氣給了自己的親人家人嗎?

向陽花定會開


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體會,把最好的脾氣給外人,而把最壞的脾氣給家人,大家把這種現象叫做“窩裡橫`或者"門檻王"。

印象最深刻的是,某理髮店的一個老闆,他就是那種對外人,對客人脾氣特別好的人,見誰都是一副笑容可掬,溫文而雅的樣子。

可偏偏對幫他辛苦做事的妻子,老媽經常惡語相向,甚至當眾暴粗口,一點都不為對方留情面。

後來妻子一氣之下另外找了一份工作不願和他在一起,老媽也借身體不適的理由,寧願閒在家裡帶孫子,也不願來店裡幫忙。

於是,曾經紅紅火火的生意,一落千丈,門庭冷落。

還有一個,就是我曾經的一個去逝的遠房親戚長輩,也是如此。

之前,他在外人面前是個十足的好好先生,可偏偏對妻子態度極其惡劣。

最後年齡大了病倒在床上,兒女因為工作忙,沒時間照顧他,寒了心的妻子也對他置之不理,最後在後悔和孤獨中嚥下最後一口氣。

從眾多例子來看,一般被迫承受壞脾氣的都是家庭裡的弱勢群體,如妻子,孩子,老人。

而他們做為壞脾氣的施虐者,一方面是不會控制自身情緒,另一方面還是因為仗著對方需要靠自己生活,以及對他的愛和包容。

總想著不管自己怎樣發脾氣都是理所當然的,在他看來,對至親人的傷害是安全的,也是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的。

而外人不同,你若強勢,自有比你更強勢的人存在,你若動手,自然會有人修理你,外人不可能像家人那樣總是慣著你。

若你真是一個不知好歹,不長眼晴的人,那麼也休怪別人對你不客氣,從而讓人產生忌憚,不得不用最好的脾氣對待外人。

這或許就是對外人態度好,對家人態度惡劣的原因所在吧!

其實人這一生中,最值得珍惜的,還是身邊的親人,大家走到一起來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緣分。

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但凡古今成大事者,無一不是先安內,再安外。

如果一個人連身邊的至親之人都無法認同你,佩服你,那更不用說外人了,到頭來這個人的結局,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所以從此以後,讓我們學會善待家人,珍惜家人,畢竟家才是我們疲憊後,最溫馨的港灣。

請你一定要明白,愛不是傷害,愛是保護家人的一種能力。



IQ心若止水


以前我脾氣確實不好,自從我母親五年前做了個大手術以後,我的脾氣好了許多,以前不管對與錯,我都會和他們理論,但現在幾乎都很少與他們爭吵,一個是怕媽媽生氣,在一個自己歲數大了,懂得了許多,現在家人和同事都說我,象變了個人一樣。


東方之子思楊


問題不能這麼看。任何事情都不是那麼絕對的,

如果說,有人把好脾氣全給了陌生人或同事或朋友,哪怕是委曲求全?而在家在親人面前肆無忌憚,無緣無故的大發雷霆,有事沒事就急頭白臉地吵架,那這人也太不真實了。要麼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要麼有事不能擔當?

其實,古往今來我們都講究文明禮貌,尊重善待他人,是為人之品行。

但事實生活中,無論外在還是在家,哪有那麼決絕的?人和人之間都是有距離的,只不過距離遠近問題。

在外面不發脾氣,一面是對對方的尊重,一面是發脾氣並不能解決實質性問題,還會產生不必要的矛盾。一旦矛盾發生,這結兒就很難結。

但如果說凡事都這麼好脾氣,也未必。現實中,不有好多為了工作為了自己的執念,爭個面紅耳赤的例子嗎?

因為在家在親人面前,無需任何偽裝,距離很近,家人和親人都會包容和理解,所以任性的發洩,也不是絕對沒有,若說沒有,誰都做不到,生活中柴米油鹽,沒有磕磕碰碰的事,是不合情理的。

家,是放鬆的地方,是有親情,有愛的避風港,無論在外面多麼風光,或受了多少氣?回到家你就應該是真實存在的。但絕不是任意小題大做的地方,發發脾氣不是不可以,但有事沒事找茬吵一仗,這也是要不得的。

互相理解,互相呵護,互相幫助,即使做不到相敬如賓,也不可凡事較真,事事發脾氣,這樣既不能解決問題,還傷和氣。

有道是家和萬事興,學著善解人,學會珍惜,因為生活不易,有緣人更不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