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美學的交響曲(五洲茶亭)--07理論生活--人民日報--報刊雜誌--版權渠道--首頁

近日,欣聞中國系統科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烏傑教授撰寫的著作《系統美學》,除英文版外又有西班牙文出版,蒙文版亦即將付梓。研讀此書的感悟,如水中擊石,泛起層層漣漪……

如果用建築來比喻人類創造的各個學科,科學應該是結構嚴謹、鋼筋水泥構築的摩天大樓。一代代科學家們用數據、勘察和實證作磚瓦,壘建起科學的底層邏輯,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美學則是玲瓏婉轉、小巧雅緻的亭臺樓閣,作家、畫家和音樂家們用超凡的想象和精妙的思維,搭建起審美之橋,讓欣賞者們流連忘返,欣然陶醉。在人們日常的觀念裡,科學彷彿有著一副嚴肅和冷硬的面孔,與美無關。那些精巧的計算、嚴格的推理、緊密的邏輯讓人望而生畏。但烏傑教授的《系統美學》卻獨闢蹊徑,為我們勾連起科學與美學的對照與感應。讀罷此書,我們恍然大悟,原來科學除了探求世界萬物之真理,也吟詠天地宇宙之大美。

烏傑教授用精密的數學證明和公式演算,告訴我們,科學是美的。古今中外,關於“美”的討論可謂汗牛充棟。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的愛琴海邊,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一群“愛智者”關於美的定義與界限,每個人都有一套完熟的理論體系。放眼華夏悠久的文明歷程,關於“美”的說明也俯拾即是。從先秦諸子的百家爭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幽玄放誕;從唐宋時期的豐贍璀璨,到明清時期的平和沖淡,華夏美學一路生髮演變,建立了神形不滅的言說傳統和層次豐富的美學精神。烏傑教授卻並不拾人牙慧,憑藉其數學物理學深厚的理科底蘊,用論證說明,美是符合科學的邏輯和標準的。他甚至提出,“科學原則”應當是美學更重要的原則。

回眸歷史,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的“黃金分割法”,便是數學計算在美學領域的一次經典運用。這種數學上的對應關係,因其嚴格的比例性、藝術性與和諧性,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價值。於是,我們看到了帕特農神廟的建築規劃和結構,是完全符合黃金比例原則的。那些屹立在雅典衛城石灰岩山崗上的玉階巨柱,畫棟鏤簷,器宇軒昂,每個建築構件間的配合,又處於數學比例的嚴謹與和諧中。在這裡,“數”衝破了日常邏輯的束縛,迸發出巨大的能量,寫下了一首首巍峨壯美的藝術史詩。

在《系統美學》中,烏傑教授通過推論,還告訴我們,美同樣符合科學現有的一切標準。在人們的尋常觀念裡,“美”是由詩人和藝術家創造的。每個創造美的人都是孤峰獨秀、別樹一幟的。烏傑教授提出,美符合多樣性的差異,還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終極態,和諧統一的美的系統。這種差異與和諧的統一,就是系統科學的思想及方法。比如囊括一切物質世界的宇宙,就是符合系統的整體優化之美。從137億年前奇點大爆炸開始,宇宙就是最高、最大、最完善的美。宇宙的每一個天體系統,各星系有自己的分佈、結構、狀態和運行軌道;地球有地核、地幔、地殼、生物圈等有序合理的排列。甚至氣候的冷暖交替,春夏秋冬的時節更迭,都是系統性的整體優化之美。這種宇宙和自然的美,美得驚心動魄,震古爍今,卻又低調沉默,叫人無語無言。事實上,莊子的古典美學早就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的論述。宇宙演化、天地運行、萬物生長都遵循規律和準則,默默進行著。真正的美就在這種無言的運行與演化間,臻於至善。

尤為令人驚喜的是,烏傑教授創造性地通過“最小作用量”概念,展現出宇宙和諧系統的大美、人類社會邏輯的大善和自然邏輯的大真是統一的。凡是符合“最小作用量”,也都符合美的原則。因此,物理學、數學和美學在自然演化中,也有內在的一致性。宇宙的演化要耗費最小的功,社會的發展要找到最優投入產出比,自然的優化要在資源和生態的和諧中。

讓我們將視線再轉移到美的描繪——齊白石的畫,以簡為魂,無疑是“最小作用量”原理應用在美學上的極佳案例。他筆下的花鳥蟲魚,顏色上以黑白勾勒為主,畫面上留有大幅空白,可謂做減法到了極致。但白石老人雄渾滋潤的筆墨,簡練生動的造型,淳厚朴實的意境卻在近現代中國畫壇無人能及。這種“筆愈簡而神愈全”的創造,無法而法的高妙技法,給欣賞者傳遞的藝術能量也是豐沛而巨大的……

正如國際系統科學學會副會長莫里斯·約爾斯教授在英文版《系統美學》序言中寫道:科學中的美學被認為是跨學科的,但除了作者本人此前的著作外,《系統美學》沒有可供比較的文本。雖然也有其他關於系統美學的書籍,但在中西方視角的平衡方面沒有一本可以與本書相媲美,而且它以數學框架定義美的基礎的做法也是無與倫比的。它跨學科性地建立了跨越數學和物理學的系統原則,這是獨一無二的,為研究美及美的結構提供了新的視角。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15日 07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