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時代》:“懂王”特朗普自戀式的底氣,究竟是從何而來?

有“懂王”之稱的美國總統特朗普,猶如一個自帶娛樂性質的藝人——自帶熱搜,從就職至今,他憑一己之力刷新了全球人對美國總統的印象。

我們可以細數一下他那些“驚為天人”的特質:浮誇、愛顯擺、愛甩鍋和愛撒謊等等,他身處高位卻總做德不配位的事。也正因為特朗普言行不一的處事方式,自他當上總統後,《華盛頓郵報》就開始定期統計他說謊的次數,截止近期,“他說謊達到16241次,平均每天撒謊13次,高峰時期多達20次。”

而如今,面對美國疫情失控,我們隔著屏幕已多次觀看了他“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演講,而給我最大的感受是——當真從未見過如此“詼諧有趣”的一國領袖。

《自戀時代》:“懂王”特朗普自戀式的底氣,究竟是從何而來?

特朗普總能把自己不知道、不確定、不能解決的事情說得勝券在握、言之鑿鑿,脫口而出的“承諾”最後也會被他自己否認,打臉的速度比翻書還快。

“總統”不僅是一個國家的精神和實幹領袖,更是一張面向世界的名片,代表國家的形象,可在特朗普極富個人特色的傳播下,我們只看到一種可怕的精神文化——自戀。

認為特朗普有“自戀”特質可不是我的片面之詞,早在《自戀時代》這本書中,特朗普的極端言行,就為心理系教授簡·M·騰格和W·基斯·坎貝爾提供了不少素材,兩位作者著重在美國本質的問題上,深刻地剖析了“自戀”為何物,而它又給美國帶來了什麼影響。

《自戀時代》:“懂王”特朗普自戀式的底氣,究竟是從何而來?

什麼是自戀?簡而言之就是認為自己的社會地位、外貌形象和智力能力等都遠遠高於別人,儘管事實並非如此,但自戀者是發自內心的認為自己優秀。

而書中就把社會里的自戀比作桌子的“四足”:其一代表教育方式的“發展性”,其二是媒體渲染的的“明星效應”,其三是為自戀提供了舞臺的“互聯網”,其四是為自戀提供了金錢的“寬鬆信貸”

“自戀文化”因此而快速形成,導致“自我欣賞”的程度嚴重脫離現實,讓人追求不切實際的虛榮和負擔不起的幻想。

一、自戀的現象:被“自戀”滲透的教育和生活有何弊端?

“自戀”經過幾十年的發酵和滲透後,這歪曲的價值觀在美國已無處不在——

它如致命病毒,不僅擁有多種傳播渠道,還會在幾代人之間蔓延。

而且在自我欣賞和積極情感兩個核心文化價值觀的驅使下,家長養育子女的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不知何時起,很多家長開始以“小公主”來稱呼自己的女兒,而商家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大量有“小公主”字眼或象徵的周邊產品應運而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迪士尼公主系列產品。而且家長覺得小孩穿戴那些印著“我很酷”、“小公主”那種單詞的衣服,是很可愛和“獨特”的事情。

《自戀時代》:“懂王”特朗普自戀式的底氣,究竟是從何而來?

還有家長會盲從各種育兒書籍或媒體信息,一聽說能“提高孩子的自尊心”,便不假思索地隨主流,使用最簡單卻不靠譜的方式——想要什麼就給什麼。

可怕的是家長卻沒察覺這是溺愛,培養出的不是孩子的自尊,而是“自戀”。

尤其提倡和孩子像朋友一樣交流後,沒把握好分寸的家長,就演變成“過度縱容”,例如不論孩子做什麼都只有表揚和贊成,讓孩子錯誤認為自己是“獨特”的。

《自戀時代》:“懂王”特朗普自戀式的底氣,究竟是從何而來?

而更誇張的是,有些家長甚至把決策權交給孩子,讓他們不必努力就可獲得權利,殊不知,輕易擁有的“權利”只會賦予孩子“高人一等”的優越感——“權利”是滿足了孩子的快樂,卻教不會“責任感”,

況且讓孩子嚐到不勞而獲的甜頭後,反而更容易滋生他們“理所當然”地向家長索取物質的行為。

因此,這又衍生出一個“有趣”的現象:從前的孩子要通過努力才能獲得家長的認同,但如今卻相反——是家長想得到孩子的認同。而更“有趣”的是,兒童心理學家丹·金德倫發現,這種溺愛現象正逐漸往下層社會蔓延。

針對家長這些錯誤教育,作者給出幾個可緩和孩子自戀的步驟:

01、說不,而且要說到做到(不要因為孩子哭鬧而讓步);

02、不要給予孩子過多的權力(只給予有限的選擇權);

03、考慮一下你給孩子傳遞的有關競爭和成功的信息;

04、給孩子購買印有表示他多棒字樣的東西要三思。

最後,家長最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是有皇位可繼承,最好把“公主”“王子”這種迷戀與真實生活區分開,不要太自我感覺良好了。

二、自戀的源頭:美國的“自我欣賞”是如何形成的?

不恰當的教育,只會教育出價值觀扭曲的孩子,所以書中特別強調:

年輕人不是自己養大自己的,自戀會發生在他們身上,始作俑者其實是他們的老一輩——他們把自戀文化堆砌到年輕人身上,或者是年輕人從老一輩身上獲得自戀的價值觀(在“小公主”的養育方式裡可見一斑)。

美國文化雖然鼓勵“自我欣賞”,但分寸沒把握好的人們,好心幹壞事,令思想行為漸漸背離初衷,模糊了自尊、自信、自我價值的模樣,以至於演變為自毀模式的“自戀”——因為它的核心特質是“以一種異常積極、膨脹的觀點來定義自己”。

《自戀時代》:“懂王”特朗普自戀式的底氣,究竟是從何而來?

那麼過分自信、強自尊和利己主義都是天生的嗎?當然不是,所以在解決自戀帶來的危害前,我們要先了解它,需要追溯回它萌芽的年代。

《自戀時代》指出在20世紀前半葉時,整個美國的注意力仍放在應對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蕭條上,且在二戰後,國家的重心逐漸轉移到國內事務和冷戰民族主義上,在那樣惡劣的生存環境下,“自我欣賞”是不可能發展的。

然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起,短短十年間,人們把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轉化為“自我欣賞”——把最初定義為“最大限度地發揮所長”,演變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因此作者把從20世紀60年代步入大學的一代,稱為“嬰兒潮”。那時發生了很多遊行示威活動,最初是以集體為導向,為群體謀權利,但最終結果卻是落在“爭取個人權利”和“自由”上。

於是,錯誤的價值觀會給社會帶來嚴重影響——過度的自我欣賞,讓他們模糊了對“自尊”和“自戀”的認知,而且把“不擇手段”取得成功奉為信條,而大眾也對這種手段越來越接受和支持。

《自戀時代》:“懂王”特朗普自戀式的底氣,究竟是從何而來?

人格不是孤立存在的,起初大家出於好意,希望增強年輕一代的自尊心,尤其在教育上給予鼓勵寬容,不料卻帶來“自戀”這扭曲文化的後果。曾有社會工作者反饋:年輕人身上常散發“一種不切實際的自負”。

若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那麼對於美國的自戀文化傳播來看,就該是“前人犯錯後人背鍋”了。

三、自戀的短板:自戀者在人際交往裡表現如何?

在自戀的價值觀和教育理念中成長的人,最終也要走向社會,去經營屬於自己的人際圈子。

但自戀者往往是冷漠的,尤其對自己無利益或自己不感興趣的人和事;這讓我想起一個經典的希臘神話——孤芳自賞的耳喀索斯。他拒絕了仙女厄科的追求,然後在某一天,他愛上倒影在水中的自己,並一直凝視它,直到自己死去。

《自戀時代》:“懂王”特朗普自戀式的底氣,究竟是從何而來?

這種極端的“自我欣賞”看似荒謬,卻真實地體現出自戀者在情感方面的缺失——自戀不僅會自毀,還會傷害他人,不重視人際關係之餘也缺乏對他人的愛與關心。

而且自戀者總是太高估自己,也不能接受批評,不會在錯誤中吸取教訓:因為他們不會自省,喜歡把錯誤歸咎給別人;其次他們缺乏自我完善動力,認為自己已經很優秀;最後是“不知自己無知”,從而導致惡果。

研究表明發生在2007-2008年的次貸危機,就是自戀者的冒險行為導致的:由於他們對自己的決策非常有信心,所以貸款者和放貸者,為他們的“自戀”都承擔了太多風險。

在短期裡,自戀和自負確實會因為他們大膽、敢冒險的行為帶來豐厚的回報,但若失敗,所造成的後果往往比預期要嚴重。而最終,這回次貸危機就引發“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場金融危機。

《自戀時代》:“懂王”特朗普自戀式的底氣,究竟是從何而來?

自戀者除了愛挑戰風險,還喜歡做“萬事通”,心理學家稱之為“過分宣稱”,而當下,美國就有一個非常有力的代表人物:美國總統特朗普。

只要在網上隨便一搜,我們就能輕易找到他自戀的證據,如“沒人比我更瞭解這個病毒”、“沒人比我更懂稅務和收入”、“沒人比我更懂科技”、“我比奧巴馬更懂高爾夫”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不是成為總統後才自戀膨脹的,《自戀時代》就提到:他一直都不遺餘力地推銷自己。例如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他所建的大樓上,開辦自己的電視節目,喜歡和脫口秀主持人抬槓等等——主動把自己暴露在聚光燈下。

當然,在美國還有其他成功人士,但他們從不自我推銷。《從優秀到卓越》的作者吉姆·科林斯研究發現,那些真正優秀的領導者其實非常謙遜,只會安靜地專注於自己的工作,避免曝光——這些CEO具有強大的團隊精神,偶爾,甚至會不自信。

但自戀的領導恰恰相反,他們只顧著滿足自己,不僅不顧及旁人的感受,甚至會做傷害他人的事情來滿足自己。

自戀者雖然能在交流中很快地佔據主導地位,但他們的領導生涯一般都很短暫,因為隨著時間拉長,自戀者的負面特質就會暴露,他們缺乏團隊精神,相比集體榮譽感,自戀者更願意獨享成功的果實。

四、自戀的惡果:日益膨脹的“自我欣賞”,淹沒了往日的《獨立宣言》

隨著新文化和新技術的發展,大家自我欣賞和自我表現的方式也發生了鉅變——從面對面的人際交往,延伸到無邊際的網絡社交。

如今很多人都熱衷在網絡上炫耀自己姣好的容貌、性感的身材或奢華的生活,只要自己能如明星一樣被大眾所知,手段無所不用其極——這導致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從崇拜明星,轉變為希望自己成為明星。

《自戀時代》:“懂王”特朗普自戀式的底氣,究竟是從何而來?

針對這趨勢,一項英國民意調查,讓孩子說出自己認為是“世上最好的一件事”,當時最普遍的回答是“成為明星”,其次是“有好相貌”和“變得富有”。

毫無疑問,這三個回答恰恰組成完美的自戀條件,而且為了滿足這種自戀需求,商機也應運而生:“一日名人”公司在美國奧斯丁市成立,不過一年間就擴張到紐約、洛杉磯和舊金山等城市。公司的業務能這般蓬勃發展,那極其符合自戀者心意的口號也功不可沒:“因為你值得——我們知道”。

“自戀”以壓倒之勢蔓延全國,這令作者給出靈魂一擊:美國政府的核心理念是平等和寬容,而不是自我欣賞。然而時至今日,還有多少人記得建國的初心?

《自戀時代》:“懂王”特朗普自戀式的底氣,究竟是從何而來?

1776年簽署的《獨立宣言》,不僅宣告美國獨立,更宣揚了美國的兩個核心價值觀“自由”和“平等”:人人生而平等。由此可見,當時的價值觀與如今的“自我欣賞”截然相反。

而且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裡,美國人都主張自力更生和體現自我價值,也正是這個價值觀才吸引了數百萬移民來追尋自己的“美國夢”——不論身份背景、種族或宗教,人人都享受平等自由,靠自己的努力實現夢想和社會繁榮。

美國的《獨立宣言》猶在耳邊,如今卻物是人非,在自我欣賞的影響下,多數人丟棄了堅持不懈的實幹精神,卻越發迷戀物質帶來的虛榮感,又因寬鬆信貸,只要能提前享受和滿足心願,很多人不惜舉債度日。

從研究數據上看,自戀在幾十年間的蔓延速度,已趕上普遍存在的肥胖症;衣食住行方方面都離不開高追求,那麼是否有辦法限制或阻止大家繼續沉迷在物慾中呢?

《自戀時代》中提到“自戀”是一種心理文化上的問題,不是生理上的疾病。所以作者從政策出發,對治癒自戀有幾點建議:

01、加強對信用卡的管控,也有助於抑制消費;

02、拿出更多刺激性措施,鼓勵人們儲蓄;

03、父母要遏制孩子的物慾;

04、學校教育可適當教學生基本的經濟原則;

05、政府可以加強監管過渡消費;

06、發展“綠色科技”,減少物質慾望帶來的環境危害。

自戀不僅是一種社會陷阱,也是一種“延時陷阱”——用眼前的美好結果誘惑你,但最終會給你帶來傷害。

因此,要治癒自戀,必須從根本入手——讓大家從狂熱中抽離,正視現實,例如不再追求過度纖瘦的身材,不用ps處理要發佈的照片,不借債享受奢侈品等等。只有摘除過度的自我欣賞和虛榮的物質主義,才能徹底消除自戀。

小結:

《自戀時代》重點討論美國當前影響深遠的“自戀文化”,取材和研究也集中在美國,但這不代表“自戀”只在美國生根發芽,有研究表示,“自戀”這媲美流行病的疫情已在全球蔓延。

在互聯網的作用下,信息流通全球就在須臾間,世界多數地區已充斥著明星崇拜、個人主義和物質主義等美國觀念。

《自戀時代》:“懂王”特朗普自戀式的底氣,究竟是從何而來?

就亞洲人思想西化而言,這早已是普遍現象,好比我們如今慶祝的“父親節”,就是源自二十世紀初的美國;還有那些炙手可熱的綜藝節目《達人秀》《中國夢之聲》等,也是得到美方授權才有中國版本;所以我們若要被美國的自戀文化侵襲,也不過是潛移默化的事。

尤其中國的計劃生育執行後,無意間造就了一批“小皇帝”,常見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孩打轉(其溺愛程度絕不低於美版的“小公主”),無形中就培養了年輕一代的自戀者。

雖然亞洲人整體的自戀測試得分相對較低,但“自戀”已經波及亞洲,就連澳大利亞、北歐國家等也不能倖免。

作者簡·M·騰格和W·基斯·坎貝爾對自戀的全球擴散表示擔憂,如果我們不能清楚意識到自戀的弊端,沒把自戀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那麼以後我們不僅會被自戀腐蝕,甚至會導致社會崩潰;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早在《自戀時代》的開篇處,兩位作者已說明社會中的自戀猶如“四足”——“每一足都支撐著人們活在非現實的自戀式幻想裡”。

因此,阻止並治癒自戀不僅是美國的當務之急,我們同樣需要嚴陣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