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踏肺炎”看網絡謠言

(此文作於2020年2月,修改於2020年11月15日,藉此呼籲大家審慎對待網絡,抵制網絡謠言。在有關疫情的謠言逐個平息後,回頭看看,不免會有些感嘆!目前疫情的焦點主要在於冷鏈食品和防範輸入型病例,但新冠肺炎疫情畢竟還未成歷史,提醒大家:常戴口罩,還能防流感!)


今年疫情防控工作剛剛開始時,武威本地朋友圈中開始出現一個“馬踏肺炎”的段子,並以漫畫和出土的“銅奔馬”等配圖,用詼諧的語氣聲稱“為什麼你們武威沒有被感染?因為我們有‘馬踏肺炎’吖!”。這是一位思維活躍、腦洞大開的網民的戲謔“神作”,短時間內傳遍了網絡。本地某自媒體發文稱“被武威人民在疫情之下天性樂觀的精神所感染。但段子歸段子,我們能夠歡樂以及安全的生活在武威的前提下是武威各醫院、小區、社區、高速路口、檢查站、鄉鎮裡嚴陣以待的黨員以及先鋒工作人員們辛苦的付出,可以說,沒有他們親臨一線,在寒風中奉獻的堅守,就沒有我們在家躺著玩手機的自在。所以,‘他們’才是我們真正的守護神,請大家一定要珍惜這份勞動成果,耐心主動配合所有一線衛士們的工作。”

這樣的自媒體著實讓人感覺正能量滿滿,起到了一定的正視聽作用。“馬超龍雀”,別稱馬踏飛燕、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不僅在武威,甘肅省內外很多廣場、步行街均可見其雄姿。銅奔馬爭議最多的,是所踏的那隻“鳥”到底是什麼鳥,至今專家、學者暫無定論。所以網民將馬蹄所踏的“鳥”和新冠肺炎的天然宿主蝙蝠聯想在一起,成就了一個段子。然而有研究表明“本次武漢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在冬季,蝙蝠在冬季處於冬眠狀態,蝙蝠直接感染人的幾率是微乎其微的,理應存在直接與人接觸的中間宿主”“中間宿主可能是穿山甲、蛇或水貂”“目前尚不明確,有待進一步研究”。


從“馬踏肺炎”看網絡謠言


這足以表明此流言的可笑之處,沒有一點事實依據,卻在網民群體間廣泛傳播。這樣的流言和笑話被一些網民所喜愛,受好奇心理和“吃瓜”心態影響,時至今日還在連綿不絕地被傳遞著。地處西北高原、以農業經濟為主的武威,存在著文盲、半文盲等文化程度不高的一大批人,神棍、神婆子“跳大神”的現象仍然出現在廣大的農村。大部分人只當這個流言是一種玩笑和消遣,然而這樣的流言會不會有人當真?會不會有人將出土的銅奔馬當作“守護神”?會不會藉此流言延伸出另外一種說法?沒有人敢打保票。

自《網絡安全法》出臺後,國家對於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造謠傳謠信息進行了嚴厲打擊。但是打擊歸打擊,流言為什麼總能聽到?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只有“想不想”“會不會”“敢不敢”,以及“考慮周全與否”的問題。發佈者和傳播者是不會考慮那些後果的,不用承擔責任自然有恃無恐。俗話說“謠言止於智者”,然而“智者”也有疏忽大意或者利益驅動的情況,為吸粉、博眼球,哪還有做不出來和不敢做的事?2月4日,一網民在微信群中散佈傳播有關疫情信息稱:“今天武威確診了一例說是西營的。”經區公安局核查,系涼州區東大街張某某與他人聊天娛樂,在微信群中編寫、發佈相關疫情信息。還有一網民在微信群中散佈傳播有關疫情信息稱:“親戚們,武威確診一li(例),明天就報出來了。”經區公安局核查,系涼州區北關東路祁某某在微信群中編寫發佈該信息。經調查核實,認定2條信息為虛假謠言。這些造謠者是什麼立場和心理?心存僥倖、無事生非者可謂大有人在。而“馬踏肺炎”相對來說是比較平和的流言,將其認定為謠言也似乎有失偏頗,因此也未見網信、公安等部門的調查信息。


從“馬踏肺炎”看網絡謠言


還有一種謠言,是利用公安部門查處網絡謠言的契機,進而改造包裝形成的一種另類謠言。近期很多群組中傳播著“接到網監部門通知,從1月26日起所有群不得轉發任何沒有官方證實關於新型肺炎的內容。網監部門提取到,造成惡劣影響的一律拘留!”“由十人以上組成的群將接受由網警採取自動控制檢查的手段進行摸查”“從即日起,公安,網警開始對所有微信群聯合執法,我們所有群開始執行群規,除了管理員統一安排發佈官方公告和信息之外,任何人不允許發佈涉及疫情的任何信息和圖片。”等信息。1月28日,武威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支隊官方微博對此進行了闢謠(詳見新浪微博“武威網警巡查執法”),然至今仍有網民在轉發。從表面看,此謠言有助於減少網絡虛假信息的傳播,有利於網絡群組群主對成員的管理,殊不知這些人也成了謠言傳遞者,此謠言中的“不得轉發任何信息和圖片”是一種錯誤,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有謠言信息自然要調查,可也沒有規定不能轉發任何有關疫情的信息,這樣的謠言有失偏頗,且給網民造成“政府部門禁止言論”的觀點,惡劣影響反而是比較深遠的。

謠言的影響力是巨大的,經過一傳十、十傳百和一些人歪曲解釋,有可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舉幾個事例:1.《飢餓的蘇丹》是一個叫凱文卡特的攝影師拍攝的,他因這張照片獲得了1994年的普利策新聞特寫攝影獎,卻也因這張照片在獲獎4個月後就自殺了,因為許多人把矛頭指向了卡特,指責卡特自私自利,只顧著拍照片而不救助小孩,獲得了普利策獎,最終這個謠言越傳越廣,最終三人成虎。2.2019年10月14日,韓國女星崔雪莉在家中自殺,生前面對網絡暴力時,央求“觀眾朋友們,請多多疼愛我吧!”(見澎湃新聞2019年12月10日文章《真實案例告訴你,如何向網絡暴力SAY NO》)。


從“馬踏肺炎”看網絡謠言


網絡謠言是讓人可怕的,網絡價值體系多元化、互聯網信息的海量性、互聯網傳播的便捷性和及時性,各種因素讓網絡空間複雜又多變,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信息鋪天蓋地進入人們的視野。希望大家以官方平臺和權威媒體發佈信息為準,看清信息來源,練就“火眼金睛”,不斷提高鑑別能力,識破網絡謠言,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合格網民。


文|涼州鱷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