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與馮的關係

司馬與馮的關係

傳說,司馬遷寫完《史記》後得罪了皇帝,他怕家人會被滿門抄斬,所以就讓自己的兩個兒子分別改姓,大兒子在姓旁邊加了一豎,改成了同,二兒子在姓中加兩點變成了馮。但並不是所有姓馮的都是司馬家的後裔,也有百家姓上記載是周王室的後裔,周文王第15子畢萬受封於魏地,畢萬有個孫子叫長卿,食採於馮城,其子孫就以邑為姓,姓馮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陝西省韓城市,是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司馬遷的故里。在韓城有兩座司馬遷祠,一處名“漢太史司馬遷祠”,另一處名“漢太史遺祠”。兩祠相隔3.5公里,均坐落在韓城歷史名鎮芝川鎮附近。這麼近距離內,為何會有兩座“司馬遷祠”呢?韓城縣的徐村,居住著許多姓同或姓馮的大家。每逢清明時節,他們便懷著虔 誠敬佩之情,成群結隊地來到太史公祠,為先祖司馬遷祭祀掃墓。為什麼這些司馬遷的後代卻不姓司馬呢?

李陵事件” 司馬遷因“李陵事件”慘受宮刑,悲痛欲絕。為了完成先父的遺願,為後人留下一部信 史,他忍辱負重,在困厄潦倒之中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不朽的史學鉅著《史記》。因《史 記》對史實據實實錄,在稱讚漢武帝功德的同時,也斥責了漢武帝“內多欲而外施仁義”, 漢武帝對此勃然大怒,將《史記》手稿付之一炬。

司馬遷有一位叫任安的好友,因“戾太子事件”被斬。獄吏在搜查其遺物時發現了一封 司馬遷寫給任安的書信,《報任安書》。信中告訴任安,他之所以在蒙受奇恥大辱之後還頑強地活下來,就 是為了完成《史記》的著述。漢武帝見信後大怒,加上一夥對司馬遷極為不滿的寵臣的讒言 ,司馬遷遭受迫害,不久死去。

據傳說

據傳說,悲痛中的司馬遷夫人(妻子柳倩娘、侍姬隨清娛)為了保住《史記》副稿,免遭滿門抄斬之禍,便讓兩個兒子司馬臨(字與仲)、司馬觀(字何求)身藏《史記》副稿,逃回故鄉韓城。司馬遷族人怕株連九族,連夜由族長司馬厚召集主事人共同商議,決定改姓和遷居。[1]長門在“馬”字旁加兩點,改姓“馮”;次門在“司”字旁加一豎,改姓“同”,逃往荒無人煙的巍山老牛坡下,定村名為“續村”,表示“高門之續”;後又擔心被官家識破,取同音字為“徐村”。“徐”、“續”同音,又有“餘村雙人”(或說僅餘二人)寓意,暗指司馬遷有兩子,即長子司馬臨,次子司馬觀,以表明司馬氏家族後繼有人。司馬遷父子都是西漢太史官,後裔逃匿“徐村”後,為祭祀祖宗司馬遷,合族興建了“漢太史遺祠”。如今,“漢太史遺祠”依然完好地保存在千年古村徐村之中。

從此,司馬遷的後代便分別姓“馮”和“同”了。如今,每逢清明節,前往司馬遷墳前拜祭的人群中,有不少便是姓“同”和姓“馮”的。據說,他們都是司馬遷的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