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回憶“團年”

年對於中國的家庭應該是最重要的日子,不管你在天南地北,不管你在外是文人還是騷客,到時間了該往屋頭趕就要往屋頭趕,錯過了時間,這一年算是白過了。

相比於電視裡面看的,一到臘月一大群的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站在村口的路邊看著一輛一輛經過的客車,眼巴巴的盼望著歸來的扛著大包小包的親人,我小時候還是比較幸運,因為我們村的人還是比較幸福的,很少有人外出打工。基本都在家附近二十公里以內找個工廠上班,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平平安安,家人隨時都能聚在一起熱菜、熱飯、熱炕頭。

我家裡頭團年都是團小年,那個時候爺爺還在,老人在,主心骨就在,規矩也在,每年臘月二十六早晨六點準時開飯。所以二十五晚上我爸媽就要開始忙活,殺雞,煮肉。煮好的雞,刀頭肉,擺好先敬家族的列祖列宗,紙錢必須在陶屋裡面燒,邊燒還要邊念,喊逝去的親人過來拿錢,同時祈求他們保佑家人平平安安。

臘月二十六早上四點,爸媽便起來弄飯,弄菜,我嘛那肯定是在灶火門前當火司令,雖然困但是暖和。六點準時,老爸去龍門兒門口把鋪好的火炮兒點響,關龍門兒門,開飯。那個時候我們院子頭的人每家每戶過年都是固定的,你一放火炮兒人家就曉得了,要借桌子,板凳的,曉得你早上團年了,那我中午點再來,想來串門找龍門陣擺的,那我憋一會兒等你出門再說。

比起北方吃水餃過年不同,我們那過年的菜更加的豐富與固定,豆瓣魚必須要整條的魚,寓意年年有餘。雞是要涼拌的土雞,但是有嚼勁,但是我還是喜歡剩到第二頓的涼拌雞,更加的入味。雞頭是我爸的,按理我爺爺的,但是他沒有牙齒,啃不動,那個時候也沒有條件安啥子24k假牙,雞腎是我的,雖然我一直對吃雞腎很拒絕,但是因為吃一個可以得兩塊錢,我也只有勉強接受。自己家殺的年豬弄的香腸、臘肉、醬肉、臘豬耳朵那肯定也不能少。還有回子的牛肉、滷兔兒,因為我們那很多回族,我們都喊的回子,他們的東西比較幹,比較資格,所以逢年過節都要買些來嚐嚐。最後就是甜椒肉絲,蒜薹肉絲,木耳肉片,炒油菜掂巔,豌豆巔圓子湯,當然因為我愛吃青椒肉絲,所以我家裡還會加一個青椒肉絲。

吃飯的時候,爺爺、爸爸、媽媽、都會先給我發壓歲錢,雖然只是五塊、十塊的但是對於當時零花錢以角來計算的娃兒來說,這是一年最快樂的時候。爺爺說點祝福的話,端酒,動筷。因為沒有條件喝啥子豆奶飲料的,我也會被破例允許喝一杯米酒,說是米酒,其實就是醪糟水。吃年飯要慢,慢慢吃,時間越長越好,連我這種拿了壓歲錢恨不得馬上奔向么妹兒店子買火炮兒的人都必須吃到天亮才能離桌。當然最後是必須吃一口米飯的,這個規矩我也不清楚,但是不吃米飯,爺爺是肯定不准你下桌子的。

現在爺爺已經去世了十年了,我也在外奔波,家裡只剩下爸媽,團年更多的時候都是圍著我來安排,我什麼時候回去,第二天就過年。農村放鞭炮的也少了,年的氣氛也沒有那麼濃了,但是我覺得中國的傳統還在那裡,中國的年仍然還是最重要的家庭節日。家在哪兒,人就在哪兒,人在哪兒,年就在哪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