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深圳人閱讀故事(書業篇)

今年的 4•23 與往年不同,疫情下的閱讀有了別樣的色彩。深圳晚報推出特別策劃 "4•23 讀書日深圳人閱讀故事 ",聚焦在深圳的閱讀個體,分職場篇、書業篇、家庭篇、學校篇、作家篇五個系列,從今天起連續四天推出。

今天推出的是 " 書業篇 " ,聚焦與書最親密的人——他們有的是圖書館館員,有的是大書城的員工,有的是小書店的店員 …… 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離不開閱讀,讓我們一起聆聽他們對於閱讀的獨特見解。

王寶珍

" 我們書房 " 創始人

讀書是幫助我們從容度過這段時期的最佳方式

疫情下深圳人閱讀故事(書業篇)


疫情使我們猝不及防地擁有了超長 " 假期 ",經此一疫,我們唯一能決定的,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內心的堅持。

這段時間,讓我對毛姆的那本書名再有同感不過——《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很慶幸,還有書這種東西存在,讓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力量選擇對待各種挑戰和困難;更加慶幸的是,在大鵬的鄉村書房正是這樣一座堅固而豐富的避難所,像那部新拍的關於書和讀書人的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借用這個來自米沃什的同名詩篇的名字——《但是還有書籍》,疫情期間,還有書籍,足以對抗混亂和焦慮,獲得內心的平靜和安寧。

疫情影響下,心情不免緊張和焦慮,1 月底到 2 月份,看的差不多都是關於瘟疫的書,從《霍亂時期的愛情》《花冠病毒》,甚至沾點邊的毛姆的《面紗》都翻了一遍。當然,受益最深的還是加繆的《鼠疫》,書房中的那本《鼠疫》還是 2003 年非典之後買的,而書後史鐵生的推薦語,更像是對新冠時期我們的生活指南,他說:" 命運從來如此,有些事讓我們猝不及防,有些事我們甚至一時拿它沒辦法,但我們可以選擇對待它的態度,那就是鎮靜、聽從指揮、還有祈禱,為所有的人祈禱平安。"

如果不是我們現在正在面臨的疫情,《鼠疫》對我來說,仍只是一部獲得過諾貝爾文學名著和小說,在出版 73 年之後再看,更像是一部紀實的報告文學,裡面的一切更有異乎尋常的感受。

幸好還有書。特別贊同張文宏醫生在那篇文章《疫情之下,如何迴歸正常生活》裡說的,疫情期間,看書是非常好的調劑應對焦慮的方法,其中就有建議大家讀一下《鼠疫》《大流感》以及《霍亂時期的愛情》等書。他說,當你從閱讀中對歷史有所瞭解,你會突然看清楚自己現在處在什麼位置,瞭解就不會恐懼,不瞭解就會恐慌。讀《鼠疫》就有這種作用,再看我們這次疫情中的種種,能用一種平和和客觀的態度理性對待。

讀書是幫助我們沉著從容度過這段時期的最佳方式。最近一期的 " 鄉村讀書會 " 依然在線上舉行,我們分享的是一個開放式的讀書話題," 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遇見某一本書,於是 ……" 這是我最喜歡的話題,而且這樣的書還挺多的,如果放在平常的日子裡,我可能會說,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遇到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才知道歷史還可以這樣寫,早知道我也會喜歡歷史;也可以說,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遇到了張愛玲的《金鎖記》《傾城之戀》,才知道小說還可以這樣寫;再近一點,遇到的是熊景明的《家在雲之南》、齊邦媛的《巨流河》,才知道家族史、口述史的魅力,好書可以好到捨不得看完 …… 但在疫情影響下,我和大家分享了黃永玉的《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這樣一本小閒書。

疫情下深圳人閱讀故事(書業篇)


▲疫情影響期間,寶珍臨摹的黃鶴樓

這是二十年前出版的一本書。如今再看這本書,關注的重點是黃永玉在巴黎和翡冷翠的那些寫生畫作,他這種邊走邊畫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吸引和誘惑著我。這次疫情期間,除了有書這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之外,還特別幸運地拾起了畫筆,那是二十年前讀黃永玉這本書時偷偷被種下的一棵種子,終於有了大把時間,開始發芽,就是喜歡這種方式,在一個地方住下來,幾個月,邊走邊畫,什麼都不為。此書的最後一頁是,黃永玉的一幅自畫像," 遠遊無處不銷魂 "。原來還覺得時間早著呢,有的是,現在經此一疫,覺得人生無常,喜歡的事就要去做。

在 "4.23 世界讀書日 " 到來之際,依然把這句話和朋友們分享—— " 認認真真地做一種事業,然後憑自己的興趣讀世上一切有趣的書。" 讀書,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沉著從容度過這段非常時期,甚至是,整個一生。

朱淑華

南山圖書館研究館員,深圳市全民閱讀優秀推廣人

通過讀書讓自己多一份判斷能力

疫情下深圳人閱讀故事(書業篇)


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很多社會事件通過網絡發酵,而多個事件從爆出到反轉甚至到再反轉的演變,讓人不禁感慨網絡世界的複雜,感慨網絡對網民影響的劇烈,感慨網友態度變換的迅速以及前後差異的巨大。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如何在疫情期間網絡的各種觀點下保持客觀?為此,我特意慕名閱讀了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 . 勒龐(1841 — 1931)的專著《烏合之眾》 。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出版於 1895 年,即是社會心理學的開山之作,也是經典之作。它描述了群體心理的一般特徵,分析了人們在群聚狀態下的心理、道德、行為特徵。

看過這本書,我們就會明白,網民雖然分散在各地,但通過網絡的聚合,已經形成很多事實上的心理群體,擁有巨大的能量!網絡上的觀點,很多閃耀思想的火花,但與孤立個體相比,群體心理也可能使得大家的情感、看法以及行為方式變得和平時迥然不同,呈現衝動多變、易受暗示和輕信、情緒誇張簡單、偏執與專橫等特點,在情緒感染、心理暗示等的作用下,進入集體無意識。

這非常有趣,一部 100 多年前的著作,竟然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現在,足見一本好書所具有的長久力量。通過讀書認識世界,可以讓自己在魚龍混雜中多一份判斷能力,在複雜的社會事件中保持一份冷靜,他言洶湧,依然對事情有一份清醒的認知。成為現代社會中更理性的一員,是網絡時代每個公民的修養,也應該成為人生無止境的課題。

蔡子聰

深圳圖書館員工

把春天的一角捧在手裡

疫情下深圳人閱讀故事(書業篇)


農曆大年初一,由於疫情,湖北各市縣開始交通管制。我們一家三口吃完午飯便啟程回深。收拾行李時照常帶本書打發時間,在書架邊猶豫了一會兒,挑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裝幀的綠色讓人心生希望,像是把春天的一角捧在手裡。

離開縣城,剛入高速,身後高速入口就拉起了路障,一家人大呼好險,再晚 20 分鐘我們就只能被困在湖北老家了,彼時還不知道我們竟然那麼幸運,否則這一困就要 2 個多月。三人迴歸旅途的平靜,窗外山水田野退行,我翻開書頁,聽林語堂先生述說這位赫赫有名的樂天派詩人。

蘇東坡入過獄,曾被貶惠州和海南島,被貶時要受人監看管制,但書裡的蘇東坡一直是個親切的天才,無論到那裡很快就會 " 雞犬識東坡 ",他極少低迷,始終浪漫,真摯,熱愛生活。他看到江河,馬上想到魚多,穿過竹林,便會聞到筍香。他常對做些小事感興趣,他釀酒、種樹、制墨、研究中醫,幫助改良插秧工具,他給鄰居起外號,寫便於勞作時唱的號子,沒有什麼能困住這位曠古奇才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快樂的追求。

蘇東坡對生活的熱愛深深感染了我,回深後居家隔離,在家辦公的很長一段時間,少有因為疫情焦慮煩悶。那些日子裡,常常是聞著廚房甜品的香氣,陪著孩子上網課,竟然始終覺得安然。我想或許可以開啟蘇東坡計劃,每一天每一刻,做一做蘇東坡,做一個浪漫的生活的愛人。

紀芸

龍華書城企劃部經理

金智英是我們 " 身為女性的人生 "

疫情下深圳人閱讀故事(書業篇)


記得 2018 年在誠品書店買到《82 年的金智英》,快速讀完之後感覺沒有期待中的那般震撼,不知道是很多書評人說的所謂文學性的不足,還是說兩年前我自己對於職場和婚姻生活的共情閾限相對較高?重讀之後,我又再次思考了。

這本書在東亞國家的存在所引起的現象已經很說明問題,就比如韓國男團隊長推薦這本書可以作為宣傳語,而韓國女團隊長因為看這本就被男粉燒照片、網絡攻擊;再比如主演該書電影的女演員被痛罵,甚至電影的上映被韓國男性聯名請願阻止上映,而自己和朋友周圍也有男性看過電影說 " 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

這本書、這部電影再 " 水 ",但這是一種普遍的真實。金智英是我,也是你我身邊的母親、妻子、女朋友、女性朋友、女上司、女同事、女同學——是我們 " 身為女性的人生 ",從出生到一個家庭,到學生時代、職場生活,再到婚姻生活的一生。所以我想推薦這本書給每一個人——

以為自己沒重男輕女的父母,以為自己在教書育人時足夠平等的老師,以為自己足夠溫柔與包容的丈夫 / 男朋友,以為從未冒犯過女同事女同學的男性,以為自己從沒以倖存者的姿態站在同胞對立面的女性,以為自己足夠尊重、理解自己母親和其他母親的每一個人 ……

這本書講述了金智英 " 變成別人 " 為自己說話的故事,而我們有多少人是藉由這本書才能為自己說話呢?而今我再拿出這本書看,兩年過去了,我們的境遇改變了嗎?我想書中情節的發展給了我們答案,我們很多人都以為會有反轉,會有逆襲,但金智英只不過依然淹沒在社會對女性的枷鎖、對 " 媽蟲 " 指責之中。但我們很多人變得更勇敢了,這本書在大陸的暢銷也說明有越來越多人逐漸看到這些問題,或者說對性別問題有訴求。

範志斌

簡閱書吧蓮花店店員

過了一把偵探書迷的癮

疫情下深圳人閱讀故事(書業篇)


疫情發生以來,少了許多外出娛樂,卻留了更多閱讀的時間。作為一名偵探小說迷,在這段時間裡過了一把偵探書迷的癮,把之前積攢的渴望閱讀的偵探小說盡數閱覽,大飽眼福,其中包括《尼羅河慘案》《點與線》《流星之絆》等,這些小說不僅有古典的本格推理流派,也有經典的社會推理流派,同樣精彩,扣人心絃。

本格推理歷經漫長演繹,精彩作品琳琅滿目。今天的作者常常以新的場景、新的創意寫出激動人心的探案形式。對一個偵探小說迷來說,讀偵探小說的最大收穫就是,常常莫名就能讓緊張的情緒放鬆下來。

偵探小說常常直抵人性深處,考驗人性的價值。令我感觸最深的一部作品是《流星之絆》,講述的是兄妹三人從小失去父母,相依為命,尋找真相的故事,其中的情誼、冷暖、猜疑、真相令人唏噓。

吳惠嫻

深圳圖書館員工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我們

疫情下深圳人閱讀故事(書業篇)


疫情影響期間,家中各類書籍成為了我最忠實的陪伴者,其中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給我極其深刻的觸動。小說一共包括三部," 全景式地表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 ",是個新和舊、古老和現代,一切都混同並存的時期,普通人民的生活從窮困潦倒一步步改善,迎接新的希望。

小說中孫少安一家為代表的各個人物都極有特點,作者細膩的心理活動描寫將每個人物都刻畫得非常真實,就和千千萬萬普通的勞動者一樣,一路上磕磕絆絆地往前走。生活從來不吝嗇出難題,但是他們都有自己堅定的信念,也都無所畏懼。

書中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人類生活的大廈從本質上說,是由無數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 普通人在自己所在領域努力奮鬥,共同匯成了人類歷史。這讓我想到疫情中衝在一線的醫務人員以及各類抗疫保障工作人員,他們都是平凡世界的普通人,卻在人類歷史上記下了不平凡的一筆。

平凡的世界,我們每個人自身都是不平凡的,會面臨不如意、也會有許多歡樂,但是需要有昂揚的鬥志,堅定的信念,才能讓生活變得更加有意義。

深圳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