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拾趣」又見炊煙

作者:姜新秋

初春,日暮。夕陽西下,倦鳥歸巢。

行走在鄉間小路,忽見村落裡一縷炊煙裊裊升起,空氣中彷彿瀰漫著兒時熟悉的煙火味道,心底驀然升騰起一種久違的溫暖和懷念……

我的老家在冀東南平原,村西村南是果園,桃樹、杏樹、蘋果樹依傍著半個村莊。在這裡,我們度過了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童年。每日放學後,孩子們結伴來到果園,割草、捉蟲、撿柴……,有時候玩累了,就爬到樹上,登高望遠,相約在那些炊煙四起的院落裡尋找自己的家。我的家就在村西頭,一眼就能望見,遠遠地看到屋頂煙囪冒著縷縷炊煙,便知母親正在為一家人準備晚餐。

那時候,炊煙是鄉村的晨鐘暮鼓,伴著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早上炊煙淡起,是一家人起床的信號。母親起得最早,為大家準備簡單的早飯,餷上一鍋玉米麵粥或拌疙瘩湯,熥上幾個饅頭、窩頭,撈個自家鹹菜缸裡醃的鹹菜,切成絲兒,淋點香油。如果有盤醃黃瓜、拌豆腐、蘿蔔豆,那就更豐盛了。母親忙碌的時候,一家人也都陸續起了床。父親挑著扁擔去村頭井臺打水。孩子們也不閒著,把被褥捲起來,掃地、擦桌子,每個人都盡著自己的本分。吃過早飯,一家人就各自出門,開啟自己嶄新的一天。


「民俗拾趣」又見炊煙

中午的炊煙起得急,落得也快,更像是農家人匆忙的腳步。午飯也很簡單,熬鍋米粥,熥幾個乾糧,再加個熬冬瓜、炒白菜、燉土豆什麼的。午飯要硬實、抗餓,為“地裡刨食兒”的壯勞力提供一下午的能量。農家人一年忙三季,春播夏管、秋收秋種。父親是我們家唯一的整勞力,成天長在地裡,面朝黃土背朝天,侍弄莊稼,努力掙個好收成,為解決一家人的溫飽問題終日不得閒。

傍晚的炊煙是綿長、動人的,也應了鄉村那句老話——黑下(晚上)飯,沒早晚。晚飯是一日三餐中較為豐盛的一餐,也是母親做得最為用心、最為從容的一餐。晚上時光悠長,母親會先燒一大鍋開水,把幾個暖瓶灌滿;再蒸一鍋饅頭、窩頭、花捲或包子,夠一家人吃上一兩天;燒鍋綠豆湯或米粥;炒盤香椿雞蛋,熗個麵糊辣椒,蒸碗雞蛋羹,弄個茄子拌蒜泥……;偶爾改善改善伙食,殺個不下蛋的老母雞燉蘑菇……,一家人共守一燭燈光,說說家長裡短,聊聊各自優長。

……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鄉村的炊煙裊裊,繚繞著我的童年,伴我成長。後來,我因求學、就業走出鄉村,鄉村的炊煙漸行漸遠,卻總是如夢如幻般縈饒於心間。

今又見炊煙,那如流水般的音律“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應景而起,低吟淺唱中再次用心感悟炊煙裡的詩情畫意。

鄉村的炊煙,是回憶中最美的一幅水墨畫,是淡遠悠長的一抹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