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混凝土泌水、離析、扒地現象

混凝土拌合物是由水泥、粗細骨料,水、外加劑以及礦物摻合料等組成的,由於各組成材料的密度、顆粒大小的差異以及配合比的不同,在重力和外力的作用下,各組分材料間會出現相互分離的現象,稱為混凝土離析。拌合物中的顆粒大而重的粗骨料下沉速度比較快,易於沉降到底部,而拌合物中的水分由於比重小,上浮從拌合物中分離出來,在混凝土表面產生泌水現象,泌水是混凝土粘聚性不良的表現。混凝土離析一般有兩種現象,一種是拌合物中的粗骨料易於從拌合物中分離出來,即拌合物的包裹性差,另一種是拌合物中漿體易於分離出來。混凝土保水性是以拌合物中稀漿或水析出的程度來衡量的,當坍落度提起後,有稀漿從底部析出,混凝土拌合物因漿體流出而骨料外漏,則說明拌合物保水性不好。

(一)泌水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1)水泥中的C3A含量低,凝結時間偏長,或水泥比表面積小。

(2)粉煤灰質量差,含碳量高,碳呈海綿體,吸附水和外加劑,造成用水量增加,振搗後部分水分釋放出來形成泌水。此外,礦粉用量過大也容易泌水。

(3)泵送劑中使用磷酸鹽、檸檬酸、糖以及葡萄糖等緩凝組分,易產生泌水,使用脂肪族高效減水劑和氨基磺酸鹽系高效減水劑也會加劇泌水現象 發生。

(4)砂細度模數偏大,0.315mm的顆粒含量不足15%,使混凝土保水性下降,出現泌水。粗細骨料的表觀密度偏大,也會造成泌水現象。

(5)混凝土砂率偏小,或者大坍落度混凝土的膠凝材料用量不足300kg/m3。

(二)哪些原因會造成混凝土離析

泌水是混凝土拌合物發生離析的前提,先泌水,隨之各組分分離形成離析。嚴重離析會造成施工過程中堵泵,影響施工進度。離析的混凝土澆築到牆、柱等豎向結構,容易使結構分層,嚴重時柱牆上部形成厚厚的砂漿層,無粗骨料。離析混凝土澆築到板面結構,容易發生沉降,產生順筋裂縫。使用泌水的混凝土澆築到柱、橋墩等豎向結構,拆模後容易發現漏砂的現象稱為砂線,砂線就是混凝土泌水過程中帶走水泥等膠凝材料使砂子裸露出現形成的。

造成離析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粗骨料粒徑過大,級配不連續,拌合物稍以靜止,粗骨料下沉造成離析。

(2)混凝土砂率偏低,混凝土粘聚性差。

(3)外加劑用量偏大。

(4)砂含水率控制不當,或罐車內有積水,造成用水量偏大。

(5)外加劑閥門失靈或者關閉不嚴,造成外加劑摻量過大,造成離析。

若由於運輸車內水未倒淨或外加劑閥門失靈或者關閉不嚴造成的嚴重離析,應作報廢處理。如果離析不太嚴重,可倒掉部分稀漿,再適當摻入部分水泥或稠度較大的高兩個以上強度等級的砂漿。充分攪拌,檢測合格方可出廠。

若因骨料不合格、粒徑過大、級配不良造成的離析,可根據實際情況加入部分細石進行生產。

若離析混凝土澆築到工程部位,應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處理,嚴重時應及時拆除,重新澆築。板面結構離析不太嚴重,只是上層浮漿較多,可在混凝土凝結前撒細石,在進行抹壓。

(三)混凝土拌合物扒底、板結

混凝土泌水和扒底是一對孿生兄弟,一般情況下同時出現。混凝土泌水,水和漿體上浮,骨料下沉與底板黏結在一起,很難用鐵鍬等工具翻動,這種現象就是扒底、板結。

產生扒底的主要原因就是外加劑用量偏高,尤其是使用氨基磺酸鹽系和聚羧酸系高性能減水劑時,對摻量十分明顯,摻量稍微高一點或用水量波動5kg/m3左右,就會出現泌水、扒底現象。在運輸罐車內很難分辨,卸出泵車料斗或者小推車中,一停止攪拌,混凝土拌合物骨料下沉,漿體上浮。將拌合物倒在地上,往往是石子堆積,漿體慢慢流淌到遠處。發生扒底板結的混凝土拌合物容易漿石分離,容易堵泵管,即使勉強進行澆築,也會造成混凝土結構分層或嚴重跑漿,使結構出現嚴重缺陷,甚至返工。

要預防混凝土拌合物產生泌水、扒底現象,應注意以下幾點:

(1)對外加劑反覆試驗,尋找最佳摻量。要注意水泥與外加劑的相容性,更換水泥或外加劑應通過試驗尋找飽和點。

(2)嚴格控制外加劑用量和用水量,使用聚羧酸減水劑時,應選用固含量10%左右的,降低摻量的敏感性。

(3)加強混凝土出廠檢測,包括動態和靜態檢查,並跟蹤觀察現場混凝土的可泵性和保水性。

(4)提高砂率,或使用0315mm顆粒含量大於15%的中砂,保證足夠的膠凝材料用量,提高混凝土粘聚性和保水性。

(5)使用聚羧酸減水劑時,可以複合引氣劑、保水組分。

(四)滯後泌水

混凝土組分複雜,各組分之間可能不協調,造成彼此間相容性差,尤其是水泥與外加劑,表現更為突出。若兩者相容性差,過度提高外加劑用量會造成混凝土初凝時間延長,使自由水析出產生滯後泌水。

產生滯後泌水有以下原因:

(1)水泥中的C3A含量低,鹼含量低,混合材摻量大(尤其是礦粉),水泥凝結時間偏長,當遇到環境溫度低時更容易發生滯後泌水現象。

(2)外加劑超量使用。外加劑雖然可以增加混凝土流動性,但超量使用會降低混凝土粘聚性,保水性變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泌水的可能性。

(3)使用緩釋型聚羧酸減水劑,當遇到溫度變低時,部分減水劑釋放緩慢,後期的緩釋作用導致混凝土拌合物泌水。

(4)緩凝劑使用過量或者使用易泌水的緩凝組分,造成混凝土拌合物滯後泌水現象。

(5)礦物摻合料用量大,混凝土凝結時間延長,遇到突然降溫,混凝土凝結時間延長更明顯,很容易使混凝土拌合物發生滯後泌水。

(6)二次添加減水劑過量。混凝土澆築前發現拌合物工作性不滿足施工要求,添加外加劑調整時,用量偏高,澆築後外加劑發生作用,使水分從拌合物中析出。

以上六種情況是造成混凝土拌合物滯後泌水的常見原因,生產實踐中,根據實際情況,找到具體原因,然後根據具體原因採取相應措施,也是可以解決或改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