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劃長遠提升產業集群競爭力 推動我市工業高質量發展

百年交匯,謀篇佈局。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必將在中華民族復興歷史、在中國現代化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計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今後5年乃至15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指明瞭方向、勾畫了藍圖。

下面,就推動明年乃至“十四五”時期工業經濟發展,談以下幾點想法:

一是圍繞頂層設計,長遠謀劃產業規劃。“十四五”工業強市規劃將圍繞全市“4+4”現代產業體系,按照“鞏固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優勢產業,前瞻佈局未來產業”三個梯隊,構建工業發展新體系,明確每個梯隊的細分行業、產業佈局、重點企業和年度工作任務,加強規劃的宣貫解讀、任務分解和推動落實。

二是圍繞壯大規模,落實“百千萬”工程。推動實施我市“1+7”行動計劃,2021年,主營業務超10億元企業達到40戶,超百億企業增加到10戶。培育先進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綠色農產品深加工3個產業向千億級邁進,推動石墨及深加工、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乳製品、電力裝備等14個產業規模顯著提升。

三是圍繞提高質量,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持續關注國家發改、工信、科技等部委,省直廳局開展的強基工程、數字(智能)車間、智能製造、綠色工廠(車間)、單項冠軍認定等試點示範項目,提前動手、重點突破,積極爭取。支持龍頭企業、科研院所、社會組織聯合創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力爭利用3-5年的時間培育1-2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四是圍繞產業集聚,推動產業延鏈強鏈。落實和建立產業鏈長制工作機制,推動石油化工、玉米加工、生物醫藥、石墨、汽車、航空航天、新型智能裝備製造等7條省級產業鏈建設。重點推動3個傳統產業、4個優勢產業和多個未來產業26條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

五是圍繞結構調整,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加大5G基站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實現主城區5G網絡全覆蓋,逐步向縣(市)延伸。積極開發大數據應用,精準對接市場,促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工業互聯網、數字農業、數字政府、智慧供暖、智慧醫療、智慧交通、防災減災、森林防火等領域融合應用。

六是圍繞科技創新,推動平臺載體建設。落實支持科技創新政策措施,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梳理整合167戶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支持龍頭企業、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社會組織組建技術創新聯盟,在共性技術研發、新產品開發、研究產能匹配、市場開拓等方面聯合攻關。建立完善企業服務機制,探索建立市場化企業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專業、精準、快捷、便捷的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